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1年第3期 ID: 136504

[ 郭家海 文选 ]   

知识的科学重构是表达升级的基础

◇ 郭家海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如何进行写作教学的有效升级是诸多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课题。要追求教学实践“有效”,首先要保证其知识的“有效”。可是,令人遗憾的是,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使用的知识是混乱的,甚至是错误的。“传授什么样知识,怎样传授知识的问题并没有解决。”①这样去追求“有效”,近乎于缘木求鱼,这也许是写作教学效果长期低迷甚而越来越差的一个原因。
  一般而言,“知识”可以分为三种: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②。自1902年我国现代语文设科以来,许多语文教育家都重视写作教学并注重作文知识的整理和开发。最早的一批语文教育先驱如吴研因、陈望道、梁启超、黎锦熙、夏丏尊、叶圣陶、朱自清、辛安亭等都是如此,后来的吕叔湘、张志公、斯霞、李伯棠、田本娜、章熊、吴立岗等也是这样。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课程目标三维模式——“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强调了知识教学的必要性。知识教学,是语文课程目标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语言能力的形成,需要多种语文知识的指引。一篇指导写作的文章,一节写作指导课,往往就是教师个体在反省认知的基础上完成的,也是教师个体对知识的重构。
  宏观的理论固然很重要,点滴的体会也不可忽视。对广大一线教师而言,点滴的体会更具有操作性,更容易在实际教学中产生效应。因此,我们以体会性的文章《谈谈作文中的自我烘托》(《语文学习》2010年第4期)为例,谈谈一线教师对写作知识的重构以及可能对教学产生的影响。
  一、陈述性知识要准确规范
  陈述性知识主要指写作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写作教学最终的指向是学生获得自由表达的能力,陈述性知识在其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但却是起点,具有方向性作用。《谈谈作文中的自我烘托》一文涉及的陈述性知识主要是“自我烘托”。“烘托”是一个成熟的概念,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作文时从侧面着意描写,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辞海》)烘托可以分为三种:以物烘托物、以物烘托人和以人烘托人。在一般叙述类文章中,主要运用以人烘托人。如《口技》: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即而儿醒,大啼……当是时,(1)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2)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3)忽一人大呼“火起”,……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4)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这里(1)是正面描绘,(2)是侧面烘托,(3)是再度正面刻画,(4)是再次侧面烘托。正面反复描摹、刻画,侧面再三烘托、渲染,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自我烘托”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请看下面三个例子:
  1.当意志和价值走向了一种自我蒙蔽和自我烘托,甚至是虚无缥渺时,关注存在和真理的形而上学也就遮蔽了主体的意志和存在,成了存在者的自我蒙蔽,虚无主义的根源就在于此。
  2.我不想以专业角度去对自己的书法进行自我烘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习惯和价值偏好,见仁见智去吧。
  3.采取自我问答、自我吹捧、自我烘托、自我顶帖、自我批评与表扬等多种方式来表现自己神化自己,累不累啊?
  “自我烘托”是什么意思?从以上三个例子中我们可了解得很清楚了:就是“自大”、“自吹”、“自我表扬”。
  《谈谈作文中的自我烘托》一文中所用的“自我烘托”是什么意思呢?原文说:
  什么是自我烘托呢?就是我们在写人记事、绘景状物时,通过写出自我的种种反应,包括表露在外的言行举止、神情姿态,以及隐藏于内的感觉感受、情绪情感、思想认识等心理,去烘托所要写的人、事、景、物,以突出文章中心、增强艺术感染力的方法。
  其实这里就是“烘托”,加上“自我”二字是该教师对这一写作陈述性知识的“重构”。这样缺乏科学性的随意重构可能导致教学起点的混乱。因为“烘托”一词蕴含“主次关系”,用来烘托的文字必然是“次”,无论是以叙述人来烘托中心人物还是以其他人或物来烘托中心人物都是“次”,其宗旨都是为“主”服务——为主要人物、中心服务。刻意强调叙述人心理变化的“烘托”技法,很容易混淆主次,适得其反。
  二、程序性知识要有操作性
  过去,我们理解的知识几乎都是陈述性知识,除陈述性知识之外我们不知道还有其他什么知识,所以要么从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目标出发,彻底否定语文知识的教学,尤其是写作知识的教学;要么从学校教育和课程内容的特点出发,将陈述性知识教学提到一个不恰当的位置。实际上,一方面,否定概念性知识的主体地位,并不否定知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我们所需要的知识,主要也不是陈述性知识。而程序性知识应该成为语文知识教学的主体。
  程序性知识是“知如何”做“事”的知识。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关于解决问题的思维操作过程的知识,“表现在一个人能顺利地完成某种操作,是个体具有的用于具体情境的一套行为步骤。”③在人的知识结构中,程序性知识占有重要的地位。有关研究表明,内行与外行之间的一个主要区别是,内行具有本领域丰富的程序性知识,懂得怎样分类,懂得操作信息的专门化规则。写作也是一“行”,绝不是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兴笔涂鸦就行的。因此,探讨写作教学程序性知识的开发,教师应采取怎样的教学措施才能促进它的有效转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看两个案例。
  其一④:
  专题创作(研究)的一般流程
  动机——素材——手法——反思——作品——新动机——……
  感动——媒材——技法——检省、统整——系列作品——……
  问题——文献——研究法——问题讨论、结论——写出作品——……
  其二⑤:
  1.储备:学习相关知识,了解评价层级表,明确写作的发展方向
  2.体验:语境填空,感悟肖像描写在文脉中的作用
  3.实践:案例对比,实行多元、多层次的评价
  案例一是宏观的,案例二是中观的。这两种写作程序性知识都很清晰,具有明确的操作性。《谈谈作文中的自我烘托》一文程序性知识应该属于微观的。该文也涉及程序性知识,但是,由于作者认识不清,将其夹在反省认知知识中举例:
  请看下面句子:(1)“我没有太多的感情,默默地数着”,(2)“但我依旧是怀着局外人的失落,默默地数着”,(3)“嘿,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男孩已位居第三了,我心中有点欣喜”,把“我”在比赛前期作为一个局外人内心由比较冷漠到逐渐动情的心理状态真实地表现出来了,这与后来“我”对那个男孩跌倒无比揪心无比痛惜,以及他爬起来后“我”为之自豪大受鼓舞形成了极大反差,这种前后对比真实可信,有力地扣住了读者的心弦,引起了我们的强烈共鸣。
  我们可以看出,(1)——(3)是在以案例教授写作的程序知识:如何在写作中控制自己的情绪,以便更好地表达。遗憾的是,该教师没有清晰地认识到程序性知识的重要性,没有从操作层面入手将其提炼开发出来。
  三、策略性知识要有明晰性
  策略性知识是指“用以提高效率与效果,直接作用于主体认知过程(或信息加工过程)的程序性知识”⑥。策略性知识在本质上是程序性知识,但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定性。其一,策略性知识的作用方向不是“对外办事”,而主要是“对内监控”,即策略性知识的作用对象不是客观现实世界,而是主体的主观内部世界中的信息加工过程。其二,策略性知识的基本功能是解决怎么办,即如何学才最好、最有效的问题。要达到这些要求,我们所开发的策略性知识一定要具有明晰性。

知识的科学重构是表达升级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