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1年第3期 ID: 139040

[ 林汇波 文选 ]   

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有效性探究

◇ 林汇波

  一、活动旨在弥补授课课堂口头表达学习的不足
  
  很多语文教师会在课堂讲授前安排学生口头表达活动,背—首诗,读一篇散文,讲一个名人故事,或是念一则日记或一篇随笔,然后是简单的评析,我们称之为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
  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一般没有明确的追求或硬性要求,选择的文本内容不一定精致或经典,评析不—定合理,错了也不要紧,有时甚至是伴随着全班的哄笑而结束。坚持一段时间,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会有效果,但问题也是存在的:既然是课前活动,那它的属性是不是语文学习活动,与正课课堂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活动,具体的目标、内容是什么,每一细节的意义是什么,却都是不明确的。结果是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热热闹闹,有时是有效的,可有时会流于表面化,流于机械应付,有意义的地方没有及时肯定、利用,效果并不都是理想的。
  探究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的意义及规律,提升其有效性是必要的。
  教师为什么会设置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现有的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教材文本解读和面对考试的应试练习。当然,这两项内容也是可以做得很好的,但从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衰减上看,我们发现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的距离愈来愈大。一是文选型教材内容远远滞后于时代需要,与现代学生生活存在着—定的距离,学生参与兴趣少,以致学习效率低下。二是课堂教学改革缓慢,教师教学方式没有本质上的改变,课堂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言语实践活动机会缺失,发展表达能力的训练少,言语表现水平低。于是,我们经常见到学生口头发言时或低眉顺眼、支支吾吾,或扭扭捏捏、左顾右盼。
  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于这些不足极具弥补意义,自然为教师所采用,走进了我们研究的视野。
  
  二、活动的有效拓展
  
  1、能力上的拓展提升。刚开始,学生可能要准备讲稿才能讲好。当能力有了提高之后,可要求学生不带讲稿上台演讲。水平提升到更高程度,就应要求学生即时命题演讲,或即时即兴自由演讲,如对社会、校园生活热点、焦点评析,如做“一周新闻发布”等。
  2、文本体式的拓展。活动的书面材料可以是某种体裁的文本,要求学生以其他体裁转述;可以是一句格言,要求学生阐述自己的理解;可以是名人观点的表述、经典散文的复述……具体如“我解我的生活座右铭”“××主题精妙词句(格言警句)妙解大比拼”,等等。
  3、重在积累的拓展。有的教师会侧重于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记忆性积累,就可放在课前活动中,举行如“××主题格言警句列举竞赛”“我背名篇”等活动;也可侧重于作文素材积累,如“××话题作文素材列举”活动,学生积累的素材多了,作文时自然不会出现无米下锅现象。
  4、活动形式多样化。除了口头表达外,可以上黑板默写,写简洁的心得、评析;可以写三言两语的纸质表达、评析。以书面形式进行活动,是写的嫁接或对接,对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的提升有直接的促进意义。
  5、活动过程意义点的拓展。活动中所发生或发现的学习意义点,应及时抓住,加以利用。如组织学生就演讲内容的某一精彩点提问、解答或论辩,如对演讲文本进行概括归纳的竞赛活动,如活动文本的点评或评析的竞赛活动,等等。
  6、课堂学习活动的联系。配合课本学习,如可让学生就一篇文章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自由质疑、自由解读,还可以是简短的课本剧表演。配合作文训练的活动,限于时间,可进行作文片段比赛。
  7、配合考试考查的活动。遵循学科规律、提高学生应试能力也可作为课前三分钟活动的内容,如以“我喜欢的××题”“我编一道题”或“我怎样解××题”为话题的口头表达活动,有助于学生了解试题编制情况及特点,提高答题能力,提升答题技巧,既是素质能力的提升,也可有效缓解学生的应试压力。
  拓展应以学生学情为基础,拓宽学生学习视野,整合语文学习资源,着眼于能力提升,让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有整体的推进。
  
  三、活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应避免应付与虚假。有的活动好像有一些基本的过程,有基本的环节设置,但每一环节的目的是什么、应达到什么水平,却没有追求,活动表面化、不深入,走过场。有的活动敷衍了事,学生上台念文章,打开材料,照本宣科念一通,或是长时间老是读一个名人故事什么的,久之,讲者与听者均觉厌倦。教师要注意收集学生学情信息,有利于后继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故应尽力避免应付与虚假,追求真实与实效。
  二是注意活动内容的系列化。活动中要注意使活动内容形成系列,要经常梳理活动主题,形成系列材料,以便于学生的积累与提高。安排集中的一段时间,做好阶段性的巩固与提高工作,可以是学生做成功演讲展示,可以是教师讲评小结,可以把成功演讲材料装订成册,把演讲技艺、心得体会的材料装订成册,进行展示与交流。
  三是应把握好活动情绪的兴奋强度。如果学生注意力或情绪过多地集中于课前活动,长时间沉浸于课前活动的氛围里难以“自拔”,难以进入正课,那就是过度课前活动。课前活动也可以理解为某一文本的活动,课堂正课学习也是一个文本活动。两种文本的情感倾向、情绪特点反差太大,也是不好的。因此,就要求课前活动的文本特点、文本情绪或情感内涵与正课文本相近,教师要创设与正课课堂相符的氛围,调整情绪,进行情绪铺垫,促进正课言语文本的学习。
  四是避免活动上成正课。有时教师预先抛出问题,要求有标准答案,且活动时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态势,弄得学生如临大敌,生怕自己讲的不合教师的意,不合标准答案,活动时或躲躲闪闪,或不敢吭声,这就背离了课前三分钟活动的本质。
  五是应做好前置或后续工作。有的教师一进教室,拍脑袋想出一个话题,随意指定某个学生做活动。由于学生事前缺少准备,其实是无效或低效的活动。准备过程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一部分,且往往比活动展示更有意义,因而是不可缺少的。有的活动匆匆忙忙,主讲学生一讲完,老师马上转入正课,后续工作不做好,学生能力提升也很有限。

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有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