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1年第3期 ID: 139022

[ 孙鹏举 文选 ]   

建立教学自信,走出课改困惑

◇ 孙鹏举

  让教师陷入困惑的,从本质上看不是应试教育,而是无知无法。
  
  黄厚江老师在《语文建设》2010年第12期上发出了“语文课改:向何处走去?”的困惑。我也常听一些老师说,语文越教越不会教了。按说,课程改革已搞了十年,关于新课程、新课标的各种培训会、研讨会召开了不少,也出现了不少成功的经验。虽然说,关于课程改革、语文课程标准还有争议,但我以为,从根本上看,课程改革的大方向、语文的性质和基本的教学理念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为什么不少教师还会产生不知路在何方的困惑呢?
  我以为,产生课改困惑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建立起语文教学自信,没有建立起教学自信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吃透课程改革和新课标的精神实质,没有形成适合自己同时又体现新课程精神、新课标理念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没有解决好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统一。最近我认真阅读了《纲要》,发现其中包含了对课程改革成果的总结和肯定。我觉得我们的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的方向是明确的、正确的。
  现在不少教师说,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根本搞不成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也只能流于形式。但大家不要忘记,不论是在初中语文教学领域还是高中语文教学领域,都出现了一批来自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学专家。魏书生、余映潮、赵谦翔、韩军、程翔,这些教学专家、名师无一能跳出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但无一不是教学效果显著的。余映潮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在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方面,我的理想是,让艺术的教学设计走进千万个一线语文教师的课堂,特别是农村基层语文教师的课堂。为了做到、做好这一点,需要关注两个关键性的问题:一是所谓的教学艺术必须很简单,必须便于操作;二是所谓的教学艺术在实用中一定要有很好的效果。由于简单,大家能够去实践;由于有实效,大家会喜欢。这样的‘艺术’就容易为大家所接受。”(朱春玲《有了一种追求的勇气,生命便永远年轻——特级教师余映潮访淡》,《语文建设》2010年第12期)余映潮先生经过多年的探索,已形成了自己一整套的教学艺术手法,这种教学艺术手法正是在课程改革与应试教育相交织的背景下形成的。应该说,余映潮先生做到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统一。
  应试教育是领导和家长逼出来的,应试教育的核心是升学率。不管你搞什么教育,只要学生的分数高,领导、家长、学生才买你的账,否则,你就是说得天花乱坠,谁也不理你那一套。许多教师的困惑,其实是来自一种误解,以为实施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就出不了成绩,实施应试教育才能提高升学率,把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和教学效果、教学成绩对立起来。其实真正的名师不怕考,也正是考让名师成了名师。当然,我并不是说应试教育是对的,应试教育对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没有冲击。相反,我认为应试教育妨碍了课程改革的全面落实,对素质教育有极大的冲击,但这种冲击和课堂教学没有必然的联系。应试教育的实质是根据升学率排座次,无限度地侵犯教师的休息权,侵犯学生的休息权、课外活动权和非考科目的学习权。把正常教学秩序打乱,变成考什么教什么,什么不考什么就不重视。但就某一学科而言,并不存在应试教育就能出成绩,素质教育就不能出成绩的现象,其实恰恰相反,在试题越来越灵活的今天,死教的人根本不可能出成绩,更谈不上能力,只有那些深得新课程、新课标精神之妙的教师才能教出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
  因此,我以为,让教师陷入困惑的,从本质上看不是应试教育,而是无知无法。在提倡素质教育以前,都搞应试教育的时候,不是有不少人教学成绩总做“后卫”?实行课程改革以后,不少人仍不改“后卫”本色,却把责任推给了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根据我的有限观察,成绩优异的教师并不是教学时间用得最多的教师,而教学时间用得最多的教师,教学成绩并不一定十分理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一样,成绩好的学生并不一定学习时间用得最多,时间用得最多的学生,成绩不一定最好。
  教师要走出迷茫的教学困境,以我之陋见,需要做好下面几项工作:
  
  1 详细阅读、深入领悟《刚要》的精神实质,了解国家真略部署,明确教育教改革方向。
  
  《纲要》明确规定了今后十年的总体战略和发展任务。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首先要通读全文,了解文件的全貌,做到胸有全局,然后要重点研读《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明确自己的语文教学方向。下面这段话尤为重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段话开宗明义,“育人为本”是对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接着定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那么如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呢?首先是“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通过尊重“两个规律”来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使其分别成为“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拔尖创新人才”。这段话对于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语文教师来说,特别具有方向性指导意义,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结合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实践,来理解来实践来体会。
  
  2 细读课程标准,体悟语文课的本质属性及教学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已颁布十年,但许多教师手边并没有。课标的内容,总体来讲是好的,尤其关于语文的性质的定义是全面的准确的,抓住了语文这个学科的本质属性。
  按说,要定义、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本不是一件难事,但由于中国一直是一个深受政治、长官意志影响的国家,许多很显而易见的道理,一遇到政治和长官意志就得走样。新课标虽然只是把语文性质的本来面目给予了恢复,但这种正常化的实现也是经过了漫长的曲折道路的。正因为种种历史原因,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也不容易,一是一部分人的头脑中还残存着旧观念;二是一部分人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学不学课标和教学没有多大关系。因此,我们的学校管理者和教学研究部门要做好教育引导工作,让每一位语文教师切实重视语文课程标准、研读课程标准。
  
  3 向大家、名家、名师学习,丰富自己的教学武库。
  
  常言说得好:“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语文教学研究方面也是这样,许多问题我们困惑不解,经名家一点,我们就豁然开朗了。正如牛顿所言:“如果我看得更远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于毫无事业心的人来讲,我们说这些话不起多大作用,但对于想在教学方面有所作为的人来说,向大家、名家、名师学习是一条不是捷径的捷径。大家就像黑暗中的灯塔,他会为我们指明方向;名家就像皇冠上的明珠,熠熠生辉的教学艺术让我们领略教学艺术高峰的绮丽风景;名师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通过观摩,感悟自己教学的得与失。当然,大家、名家、名师很多,处于不同阶段的教师学习的对象和方法也不太一样。我以为,对于起步阶段的青年教师来说,要先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掌握常规教学方法;其次,多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期刊,广采博览,丰富自己的教学理论教学经验;第三,积极参加各级教研活动,通过公开课观摩、优质课比赛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听观摩课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要有端正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著名语文教育家钱梦龙先生对听课有一段精彩论述:“教师听课要以谦虚的精神、欣赏的眼光、研究的心态和分享的神情,去听、去品、去悟,坚持经常去品悟不同类型、不同科目、不同阶段和不同教师的课,课后及时向授课者讨取授课感悟,认真聆听评课教师的意见,就必然能使自己的授课水平产生大的飞跃。”优质课比赛是教师成长的加速器,尽管有不少人对优质课有种种批评,但凡参加过优质课比赛的人,大都能体会到优质课比赛对教师成长的重要作用。朱斌、黄厚江两位老师撰写的《语文公开课的理性观察与辩证思考》“把目光投向了语文公开课的应然境界”,厘清了“语文公开课价值”,值得一读。
  
  4 潜心课堂教学,探寻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
  
  一切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与提高,老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对于青年教师来讲,首先,要有敢干敢实验的精神,不怕失败;其次,要打有准备之仗。在实验一种教学方法之前,要先进行可行性研究与判断,寻找理论支撑;第三,要由易到难,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不要急于求成,从学习容易驾驭、适合自己的方法人手;第四,多征求他人的意见和建议;第五,要进行阶段性总结与评估。
  我想,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够认真做好上述四个方面的工作,会有助于教学自信的建立,可能就不会再发出“路在何方”的课改困惑,甚至会逐步成为教学能手、名师、名家。

建立教学自信,走出课改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