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1年第3期 ID: 139038

[ 马启标 文选 ]   

智慧型语文课堂的构建

◇ 马启标

  一、语文教师的教育智慧是由语文学科特点决定
  
  1、学科融合的智慧。“抱着课本打滚”不能产生智慧,“抱着专业书打滚”也不能产生智慧,语文教师要跳出“语文”的圈子学语文、教语文。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杂学家”,文史哲要看,天文地理也要看;传统经典要看,时尚流行也要看:人文学科要看,自然学科也要看。不求精深,但求广博,而且要有融会贯通的智慧。
  2、对话沟通的智慧。从学科特点来看,对话沟通是语文学科性质的必然,因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对学生的精神熏陶来看,沟通是学生的独特体验被重视、受关注、被允许的有效路径。“虚假沟通”和“沟而不通”都是缺乏智慧的失败沟通。心理学认为,每个人的交流都包含两个层次:内容层次(即就事论事)和感情层次(即与内容相关的感情变化)。学会反馈式倾听(理解交流的感情层次,并将这一信息传递给学生)是促进沟通智慧最有效的路径。
  3、理性解读的智慧。这里的解读不仅是对文本的解读,还包括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热点等的解读。语文学科,不仅要有理性解读的智慧,还要有基于此的运用智慧。所谓解读,就是探找作为对象的符号系统中所蕴涵的内录信息。这种探找也是一种选择,即在诸多可能的信息组中选定具有特殊示意的一组。由于是选择,所以具有解读者自身的主观性,因此解读也是一种创造。既然解读强调“选择”“创造”,自然就需要更多的智慧。
  
  二、智慧型语文课堂的基本特点和追寻目标
  
  1、智慧型语文课堂除了具备一般课堂的特点外,还要突出如下两个特点:一是教师以深厚扎实的学问、高雅的文学涵养、阳光的人生态度为出发点,以艺术的呈现方式“用教材”教。二是学生以真实的生活姿态、以多层面多渠道的思考方式积极参与学习,在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同时,趋近于“饱满的健全的人格”。
  2、智慧型语文课堂追寻的目标是“让经典以鲜活的生命姿态呈现在我们的课堂中,让生命以优雅的姿态在经典中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和人格的提升”(田慧生语),让每一个学生能够一辈子“诗意地栖居”。
  
  三、突破制约,构建智慧型语文课堂
  
  1、教师由“格式化”向“个性化”转变。就此,田慧生教授有精辟的论断,给我们指明了康庄大道。“现在教师有自己特色、有个性的东西越来越少,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现在有一种忽视教师个体经验,不尊重教师个人风格的倾向,再加之经过各种外在强加的‘格式化’培训,教师像被洗脑一样,最后变得都一样,失去了个性和个人风格。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其智慧水平不可能高。就教师个体而言,他最可宝贵的财富,就是他的个体经验,特别是那些值得总结、挖掘、提炼的优秀教学经验。在教学实践中应鼓励教师有个人风格,不要怕与众不同,而应该追求这样的东西。教师要学会独立思考,学会用自己的嘴巴说话,学会走自己的路,这是当前改革中应当倡导的。”
  2、教学由知识化向智慧化转变。我们目前的语文课堂是知识的陈列室,思考成为课堂的稀有因素。要实现课堂由知识化向智慧化转变,最有效的路径就是养成自主思考、自发内化的习惯和品质。
  一是勤于思考。犹太人称那些只有知识而没有才能的人为“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他们认为一般的学习仅是一种模仿而没有任何创新,学习应该以思考为主,思考是由怀疑和答案组成的,思考是学习的基础。他们教育孩子学习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懂得越多,产生的怀疑就越多,问题就随之增加,所以提问使人进步,提问和谋得答案一样重要。
  二是善于思考。雅斯贝尔斯认为,“全部教育的关键在于,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和尽可能使学生之思不误入歧途,而是导向事物的本源。”我们在课堂上引领学生的思考,在彰显个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共性,在强调多元的同时也不能轻视纯粹,在聚焦特殊的同时也不能藐视一般。
  3、课堂由“面具化”向生活化转变。长期以来,我们认为教育是为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做准备,即教育是为了未来的。“长大成人”暗示着学生还不是“人”。所以,如果我们教师进入课堂,就如工人进入车间,学生就是产品;就如演员进入舞台,学生就是观众。教师戴着口罩或者面具在生产或表演,那么学生也就麻木了。所以,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彼此都脱下面具,以饱满的激情,开启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摆脱束缚,建构智慧型语文课堂。

智慧型语文课堂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