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言敏感
敏感,原是生物学中的一个专用术语。《辞海》中称敏感为“生物体或其一部分对某些因素易于感受的性能”。人类的敏感超越了动物的生理感受而更侧重于心理的敏锐感知。从敏感形成的心理机制来看,它是人们长期对某些事物给予高度关注的结果,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对某一对象集中指向的过程。在职业敏感的形成中,由于人们的注意经常指向自己的职业方向或与此有关的事物,久之,大脑对这些事物的相应感知越来越精细,相应的记忆和思考也变得敏锐而深刻。
语文教师由于长期从事以语言为基本教学手段和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为基本教学目标的语文教育,会对语言高度关注。当他们置身于日常生活中丰富的言语刺激中时,某些具有新奇或强烈特点的刺激信息会使他们产生无意注意,而如果这种刺激信息与他们的潜意识或情感上对语言的某种感觉有联结点时,这种注意便会转化为对语言的有意探寻。而这种对语言的“某种感觉”就是敏感的触发点,带有知识性和方向性,是人们长期积累和训练的结果,同时无数次这种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的转化练就人们锐利的专业敏感。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语文教师的语言敏感,是指教师基于潜意识中对语言知识的强倾向性,而对生活中具有语文学科知识性、教育性的语言信息作出敏锐的心理感知,和对此所作出的恰当判断与反应的过程。语言敏感是语文教师的专业敏感,是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集中体现。
二、语言敏感是语文教师的基本专业素养
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在《美学原理》中说:“画家之所以为画家,是由于他见到旁人能隐约或依稀瞥望而不能见到的东西。”这种于难发现处的发现就是艺术家的艺术敏感。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职业敏感,正如新闻从业者需要新闻敏感、商业经营者需要市场敏感、演员需要表演敏感一样,语文教师也需要语言敏感。一定程度上,语言敏感就是语文教师的职业敏感,是语文教师的基本专业素养。
首先,语文的学科本质要求语文教师具有语言敏感。
无论把语文当成“语言文字”还是“语言文学”,语文都离不开语言。“语文的基础是语言,它是通过语言认知、语言传意和语言训练来提高人的思维、认识与表达的能力和素养的。”语文教育的学科本质就是语言教学,通过语言作品的学习达成“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和“利用优秀的作品熏陶人、感染人”的目的。一方面,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和运用必然要求学生能准确地把握言语作品基于情景和需要而使用的具体独特的语言形式。教师只有自己对这种无限复杂微妙的语言形式敏锐地感知并进行细致品味,才能发现它的独特,才能高屋建瓴地对学生进行讲解和有针对性的训练。另—方面,利用作品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也离不开教师对作品语言的思想性、情感性进行深度体悟和辨析,教师只有具有高度的语言敏感,才能迅速地感知作品语言的独特和精妙,才能品味出不同作品映现的不同作者具体而微妙的认识、态度和情感;同时,教师也只有具有语言敏感,才能对学生言语中的精彩或不当之处迅速地知觉并及时鼓励或指误。“劝君更进一杯酒”为什么是“更进”而不是“又进”呢?教师只有自己对“更进”的独特表达效果敏感,才能指导学生细细品味“更”字显示出的诗人劝酒的殷勤。这种对言词在综合语境中的精妙表现力与生命力的挖掘和体味,正是语文教师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独特的语言敏感。
其次,教师涵养语言艺术的基本途径是语言敏感。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事实上,无论教学技术、手段如何发展,教师语言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来说,其重要性始终是不言而喻的。同时与其他学科教师的语言相比,语文教师的语言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说服力,它是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最为具体生动的表率。因而某种程度上,语文教师的语言修养是语文教育的生命。
然而语文教师要达成高超的语言艺术决非单纯的语言理论学习所能实现,它离不开教师在语言实践中对语言的敏感。具体地说,教师涵养其语言艺术的途径之一是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对自己语言内在的敏锐的感知,及时察觉语言中存在的问题和疏漏,并在日后的言语实践中有意识地规避和修正。之二是在与其他教师的教育交流中,对其语言中的精华和存在的问题保持敏感,并进一步探究其意义及深层次原因,在反思观照中完成吸纳。亚里士多德曾说:“口语是心灵的经验的符号。”对于语言经验这种默会知识,教师只有充分发挥敏感力、领悟力才能得其精华。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讲述她年轻的时候语言表达抽象、贫乏、苍白、口头禅多,日常教学生活中她除了对其他教师的语言特点、语言风格时时在意、处处留心,注意学习外,对自己的教学语言也特别敏感:这句话是不是模糊不清了,是不是不够准确了,怎样才能清晰、简练、传神?几年以后,她再站在讲台上,她真的“用语言粘住了学生”。
再次,语文知识积累的重要基石是语言敏感。
语文是一门外延性极广、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且不说生活中的小品、笑话、新闻等都是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反映,即便单单一本语文教材中的二三十篇文章,也涵盖了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加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科综合化的趋势不断加强,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在加快。这一切对语文教师知识积累的广度、深度和新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显然教师职前所接受的系列教育已不能满足现实教学的需要,而有研究表明教师职后的培训对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效果甚微,其专业知识拓展、更新的主要来源是日常社会生活,包括自身的教育经验、与同事的日常交流、影视、网络、课外书刊等。事实上,语言是知识、经验的再现。语文教师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实现学科知识的积累也必须通过语言,通过自己对语言的专业敏感,探究全部语言世界背后涉及的学科知识的经验及意义,从而达成知识积累的目的。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在闲谈中、娱乐中凭借敏锐的语感总能学到语文。国家级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王崧舟就有一个特别的笔记本,上面摘录的全是他日常生活听来、看来的一些短小精悍、极富人生智慧的故事、句子。王老师丰富生动的语文课与他对生活语文的敏感与积累是分不开的。
三、语文教师要具备三种语言敏感
第一,对学科语言要敏感。
如前文所述,从生活中学习语文,丰富自己的专业积累,越来越成为新时代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但生活在同样的视听环境中,有的教师越来越侃侃而谈,引经据典,文理渗透,紧跟学科前沿,有的教师却只能数十年如一日地照本宣科,言词空洞,语句贫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他们面对日常生活信息时所具有的学科语言的敏感度不同。看网络新闻,有人对“何逛逛”“楼脆脆”等新兴名词特别敏感,随即想到了词语ABB构成模式,甚或产生了一探这类词语的造词背景及造词原理的想法,有人却只能做普通意义上的新闻受众。这绝不是教
师的态度问题,事实证明,态度是可变、易变的,基于对语文学科的直觉、敏感却是恒定、不自觉的。
一般说来,生活中涉及的语文学科语言有两个方面:一是体现语言语体知识的语言。比如日常言谈、报刊书籍及网络媒体中的好词妙句、旧词新义、言语规范、语言风格等,这是语文学科的基本专业知识。二是体现文学文化知识的语言。中学阶段的文学知识主要包括各种文学现象及文史知识,如各种文学小故事、作品作家的介绍、文学的思潮流变、史上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感人事迹、旧文别解新解等。
第二,对学生语言要敏感。
言为心声,教师了解学生,除了依凭其行为,另一条重要的途径是语言。
首先,学生的语言细节透露出学生所处的环境及需要。一般地说,学生所处的环境及需要反映了他们学习的情绪、动机、意志和习惯等非智力因素,而在教育活动中,它们大多处于内隐或教育核心关注之外的边缘状态,游离于教师的常规关注之外。教师敏锐地察觉这些言语背后的非智力信息,及时而有针对性地疏导和鼓励,将会给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学生的语言细节彰显出学生对知识的误用处、未解处、创新处等。由于教师无法直接作用于学生,学生对知识、情感的掌握、内化程度只能依靠标准化测试和其日常的语言行为。一定程度上,作为个体思想能力外显的语言,尤其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彰显了学生对知识、情感掌握的程度、理解的深度。有经验的教师善于倾听并敏锐地捕捉学生的语言所带来的教育程度化的信息,发现其中知识的误用处、未解处和创新处,并即时地、有针对性地给予修正、补充和鼓励。
第三,对教师语言要敏感。
首先,对教师同伴的语言要敏感。马克思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同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这种建立在共同的学科背景、相似的情感体验和同一的行为规范基础上的教师同伴之间的语言信息,比教师从书本上获得的文本知识包含着更深刻的共鸣和更准确的理解,也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又由于同伴之间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方面存有重大差异,这种差异性便成为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以语言为凭借,教师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凭借自身的语言敏感,能获得大量的有关教育教学和生活体验的信息和启示。
其次,对自己的语言也要敏感。任何教师的进步都离不开个体的反思,而语言敏感是教师反思自己语言行为的触发点和原动力。一个对自己的语言毫无知觉的教师,比如对“这一段给我背下来”这种指令性的语言习以为常,他怎么可能去反思这种话语背后深藏的自己对待学生的那种统治者的心态以及会带来“学习原来是为老师学的”这种消极的暗示?一个语文教师对自己疙疙瘩瘩、语病很多、方言特重的语言行为也看做常态,他就不会有学习的愿望,更不会有改进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对自己语言的敏感是其语言能力提高的前提和关键。
总之,对语文教师来说,良好的语言敏感是其必备的专业素养,是其实施教育教学最锐利的工作武器。然而语言敏感不是天赋,更不是一时的灵感,它是一种能力、一种习练,它来自教师对语文教育事业的热爱和长期刻苦的学习、积累和锻炼。热爱教育,热爱祖国语言,时时处处做有心人,就能增强语言敏感力并经常有新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