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1年第3期 ID: 139042

[ 王少朋 文选 ]   

放与收:《祝福》教学体会

◇ 王少朋

  选入中小学课本中的文章,鲁迅先生的恐怕要算最多了。鲁迅先生的文章有通俗易懂的,如《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有稍微艰深一点但学生还是可以理解的,如《孔乙己》《故乡》;有读完文章理解还是有难度的,如《祝福》《阿Q正传》。总起来说,现代中学生生活的时代距离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已经比较久远了,先生文章中的语句、感情学生接受起来有些困难。
  鲁迅先生的文章是时代的一面旗帜。优秀的文章传承的是一种精神、一种责任、一种警示、一种反思。我们不能因为先生的文章艰深就不让学生去读,我们应该想办法,让学生读懂先生的文章,进而理解先生的文章,然后爱上先生的文章,最终读懂先生的那种民族情怀,感受那种民族精神。
  对于鲁迅先生的文章,我采取了“放与收”相结合的方法。所谓“放”,就是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点评,自己找出问题,自己交流讨论解决问题;所谓“收”,就是老师引导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把握,对重点问题的解决。
  例如学习《祝福》一课,以前我—直是按照人物、环境、主题三个方面领着学生阅读、探究,学生很被动,因为课文比较长,有时候要讲的语句在哪里都找不到,课堂效果非常不理想。每次上完课我都觉得心中很不舒服:这样经典的小说,我到底引导学生学了些什么?
  今年又一次上这篇小说,我先用了两节自习课让学生阅读,让学生完成两个任务:1、写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疑问,这些疑问可以是词语、句子的理解,可以是情节的设置,可以是人物的刻画,可以是环境的描写,也可以是主题的理解。提出疑问后先小组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纸上,由课代表收起交给老师。2、在你认为写得好的地方写点评,可以针对小说的各个方面点评,最好是具体的语句。学生做得都挺认真。这个过程可以说是“放”的过程,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阅读,而不是在老师的问题带领下去阅读。
  收起学生的疑问后,对一些不很典型的问题,我在学生的作业纸上做了单独的解答;对一些典型的、问得比较多的问题,我记录下来,然后用一节课的时间,在课堂上集中解决。例如小说开头对鲁镇过年景象的描写,对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还有祥林嫂死后“我”的一段心理描写,学生提问较多。因为问题比较集中,学生又做了思考,所以课堂上用较短的时间处理完了学生的疑问。然后学生小组之间交流自己的点评,最后班级展示小组的精到点评,在展示的过程中,我随时肯定,随时强调,随时指出不足,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进了_一层。
  学生的疑问、学生的点评毕竟比较零散,如果就此止步,学生对小说很难有整体的理解与把握。因此,在学生充分阅读、点评、解决了个人疑难问题的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探究一些宏观的问题。这就是“收”的过程,这一步,我也用了两课时。
  我首先引导学生探讨一个问题: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然而在祥林嫂的生命里,春天这个季节发生了什么事?我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探讨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探讨祥林嫂的肖像描写,把握人物形象。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我们共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祥林嫂春天死了丈夫,外逃做工:春天被捉回去,被逼改嫁;春天里又死了丈夫、儿子,再到鲁镇做工;新春到来的时候死在雪地里。总之,这是一个生命中没有春天的女人。这个女人的命运,引起了学生深深的思考。
  “收”的第二个问题是:祥林嫂是怎么死的,谁应该对祥林嫂的死负责?提这个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对主题进行探讨,最后明白,小说中的每个人都对祥林嫂的死负有责任,但每一个人都不是罪魁祸首,他们每个人是杀人者,同时也是受害者,真正的罪魁祸首是那个讲究封建迷信、封建礼教的吃人的社会。
  在“放”与“收”中,我们的学生既有自己独到的阅读体验,又有对小说深入全面的理解,我觉得效果挺好的。

放与收:《祝福》教学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