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大众传媒、学术期刊纷纷公布2010年度流行语、年度热词榜单,“神马都是浮云”在天涯论坛、猫扑网、《北京青年报》等榜单上均名列前茅。“神马浮云”已从虚拟世界走向主流媒体,新年以来依然保持强劲势头,如:
(1)“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可我们都是俗人,真能看破一切,做到“神马都是浮云”并不容易。
(2)还想怎么样呢?现在只能说:再见吧,“弗老大”!大家都要淡定!因为“神马”都是浮云。
(3)在涨声一片中,低价策略已让这家米粉店常常座无虚席,质量卫生等其他“神马都是浮云”,店老板是不在乎流失一两个客人——哪怕是常客。
除了在“神马都是浮云”这样的主谓宾句中配合使用,“神马”“浮云”还可以分别与其他语言成分结合再组成一个句子,也可以单独出现,如:
(4)这演技,神马曼玉青霞,神马刘德华梁朝伟,绝对是浮云……(天涯论坛2010年10月5日)
(5)神曲和羊羔体没神马关系,我只好该干神马干神马去了。(百度贴
2010年10月27日)
(6)“亚运金牌到底是不是浮云”?在这个问题背后,折射的其实是对中国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究竟应该怎样均衡发展的思考。
“神马”是网友在用搜狗拼音输入法打“什么”时连用拼音首字母“sm”而一错打出来的谐音词。“神马”与“浮云”结合体的流行则源于“小月月”事件。去年国庆期间,一位网友在天涯论坛发了一则名为“感谢这样一个极品的朋友给我带来这样一个悲情的国庆”的帖子,描绘了体型肥胖、言行乖张的女生小月月的形象。在帖子里,作者多次使用任意组合的“神马”“浮云”来表达自己被“雷”的种种感受。随着帖子的广泛传播,这两个词也开始蹿红网络,无数网友将自己的MSN、QQ签名和社交网页状态改成与“神马”“浮云”有关的表述,推动其成为2010年10月份的最热网络流行语,之后更是逐步在平面媒体、电视媒体,直至语言生活的方方面面“大放异彩”,成为令人瞩目的“给力”表达。
对网友来说,“神马浮云”有时是戏谑与嘲讽:“朱芳雨连续勾拳暴打令人热血沸腾!泰森、霍利菲尔德神马的都是浮云”;有时是感叹与惊讶:“《葫芦兄弟》《哪吒》神马的都是浮云,《西游新传》一出,才是中国儿童动画的力作”:有时是无奈与自嘲:“我躲过了金融危机的大风浪,却架不住新公司没日没夜的加班;和老板比,那些周扒皮李扒皮,都是浮云……”;一句“陆俊浮云了,他曾是中国最好的哨……还有多少好哨会被浮云掉呢?”是何等的悲怆与苍凉:一声“浮云啊浮云,一切都是虚幻的”,又包含了几许辛酸、几分超然。
对作者来说,“神马”“浮云”言简意赅,能博读者会心一笑,如上引例(1)~(4);用为文章标题或节目名称则可以成功地吸引读者和观众的眼球,如“没有好厨房神马装修都是浮云”;“2010昆明楼市十大事件不是神马都是浮云”;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2D11年的特别策划名为“神马都给力”,并在片头呈现出一匹匹神马的动画形象。
如果说网络作为流行语的发源地,体现了网民的标新立异与从众心理对语言的影响,也生动地印证了民间智慧与网络传播力,那么,主流媒体以及语言社团的各类成员对新词新语的接纳则反映了社会心理的渐趋开放、自由和宽容。驾驭“神马”看“浮云”,可以感受到人们面对人生百态、社会万象时的五味杂陈,更能感受到一种积极乐观、善于变通的传统民族性格。“神马都是浮云”的流行,恰恰是展现时代特征的一个窗口,这种直陈感受却不怨天尤人,同时又掺杂着些许无奈的淡然和超脱,反映了当下社会在大心理上的独特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