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要深化语文教学改革,落实《纲要》精神,必须从正确理解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精神和内涵开始。
十年前,笔者提出并尝试了“非指示性”教学,并在探索过程中将其定位为教育理念。当时的背景是教师控制着课堂,教师指示着学生,所以我的动机很简单,只是对教师控制课堂、漠视学生存在、忽视学生生命活力不满,想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创造还给学生。
十年后的今天,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得到了广泛实施,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步得到确立;《纲要》的颁布,使以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得到深化和强化。
在这个时候,我们如果把以人为本作为一个标准和尺度,去谨慎和冷静地审视语文教学现状,就会发现一个不容乐观的事实:在许多学校,许多语文教师仍在以传统的、封闭的、指示的方式从事语文教学,“满堂灌”或“满堂问”仍然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的现象仍在延续,教学低效的现象仍在重复。
因此,笔者想从“非指示性”教育的角度来谈谈以人为本的话题,或许可以借此引发专家和同行对该话题的深入思考和深度探究。
首先,“以人为本”是对人的尊重和信任。“非指示性”教育理念的核心是“把人当做人”,即把学生当做平等的、独立的,能自主判断、自主成长的生命体。有了这种理念,教师就会主动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满堂灌”和以自我炫耀为目的的“满堂问”。在这种理念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教的过程就是唤醒学生自主意识的过程。
其次,“以人为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非指示性”教育在课堂中的典型做法是“二不”“四自”。“二不”是指教师不指示学习目标,不指示问题答案;“四自”是指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二不”“四自”,意在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创造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智慧的潜力。
再次,“以人为本”要遵循学生的学习特点。“非指示性”教育从学生学的角度来组织教学,采取两个基本做法:一是在教学顺序上,坚持“先生后师”的原则;二是在教学方式上,运用归纳法展开教学。所谓“先生后师”,是指任何教学环节都不是从教师现成讲解、单向灌输开始,而是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开始,在学生获得基本的学习体验和心得后,教师再介绍自己的体验和心得,以此深化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理解,变“以教代学”为“以教促学”。用归纳法展开教学,是指按照学生学习课文的一般规律来组织教学步骤,学生通过一步步感性的、具体的序列化学习,由外而内、由表及里地走进课文,归纳提升。
再次,“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非指示性”教育坚持“三尊重”的教学原则:第一,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权,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不让少数“明星学生”霸占课堂,不使大部分学生成为旁观者和陪读生。第二,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差异,让学生在自己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展开学习,尽可能不搞大一统、一刀切。第三,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间,教师少说,学生多学。
最后,“以人为本”并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非指示性”教育并不意味着教师不作为,这从“非指示性”这个名称就可以知道:“非指示性”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指示性”教学的反拨,同时又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的反拨。因此它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取其中点,让教师和学生都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教师的作用不是指示而是引导,学生的作用不是被指示而是自主学习实践。
那么,教师的引导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中如何体现呢?第一,在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前,教师的引导表现为主动说明,即说明学习的任务、方法、要求等。第二,在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时,教师的引导表现为有效组织,即组织每一个学生投入到相应的学习活动中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第三,在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后,教师的引导表现为及时促进,即在学生获得学习心得和体会后,教师也介绍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在对话和交流中促进和深化学生的学习。比如前面的“不指示学习目标”“不指示问题答案”,并不等于没有学习目标、没有问题答案,而是强调学习目标的自主性和差异性,强调问题答案的自主性和多元性,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起着引导作用。
以上从“非指示性”教育的角度,粗略介绍了笔者对“以人为本”的内涵的基本理解和具体运用。当前,要深化语文教学改革,落实《纲要》精神,,必须从正确理解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精神和内涵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