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一词,由以前的小学“国语”和中学“国文”演变而来,包括口头语言之“语”和书面语言之“文”。因此,语文姓“语”,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但是近年来,语文学科的纯洁性受到了诸多损害,“泛语文课”“非语文课”颇为流行和泛滥。有人评价这些课什么课都像,就是不像语文课。然而,这些“泛语文课”“非语文课”,不止出现在日常的课堂上,还出现在一些知名的媒体上。
某权威期刊2013年第20期刊登了一篇很独特的文章《课堂里响起独立思考的声音——我这样教〈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作者刘老师怎样教《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呢?现场试验!他在“检查预习、了解学情”和“细读文本、理清脉络”两个环节之后,对文中主人公伽利略就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两个铁球从高处落下来,重的先落地轻的后落地”进行否定后提出的新观点“两个铁球同时落地,跟铁球轻重没有关系”,来了个再否定,利用第二节语文课的整堂课时间,对伽利略的观点进行了“大胆质疑、反复试验”:先让全班学生在桌子上拿起铅笔、三角板、语文书、笔记本,噼里啪啦做起试验,后又把全班学生带到操场上,教师自己则爬到教学楼二楼,把预先准备好的两个矿泉水瓶(一个未启封,一个空瓶)同时往下扔,结果“惊心动魄、奇迹再现”,未启封的有水的瓶子先着地,空瓶子后着地。教师自己反复做了两次,两个学生又上去先后做了两次。最后回到教室,教师让学生“学会思考、超越自我”——“不是道听途说,就对权威结论不假思索地笼统接受”。
笔者读后非常惊讶:这到底是语文课还是科学课?但更让笔者惊讶的是:作为一家教育主流媒体,竟然刊登这样的“语文课”,并且还郑重其事地加上题为“学生的思考力从何而来”的“编者按”,褒奖说“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师,带着一群懵懂无知的孩子,就这样走上了一条‘奇妙的探索之旅’”。
这不禁让笔者想起一年前的另一件事。2012年2月8日,国内某知名报纸刊发了一篇专题报道文章《语文课可以变得很好玩》,文章第一段竟是这样的“特写镜头”:“从高中老师史金霞的课堂外走过,总能有些不一样的发现。正在上课的教室里会传出咿咿呀呀的黄梅戏,抑或是左小祖咒的歌曲《我不能悲伤地坐在你身旁》,正值青春期的学生会跟着老师一起哼唱蔡依林的情歌,他们甚至会大声地争论:‘早恋是个伪命题,爱情不应该有年龄限制’……”文章第二段紧接着说:“苏州星海实验中学这名语文老师,把自己的语文课定义为‘为教育正名,为语文松绑’。”
这两个“媒体事件”,一先一后,一报一刊,够典型,但也够极端。如果说,后者的专题报道《语文课可以变得很好玩》可能将语文课导向“泛人文”的大道,走上“很好玩”的“松绑”之旅;那么前者的课例《我这样教〈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则可能让语文课走得更远,走上“泛科学”的大道,走上“奇妙的探索之旅”。
作为高校语文学科的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我面对媒体尤其是知名媒体上出现的这些“语文课”,总是多一分警惕,多一分忧虑,也多一分“积极性”。《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个文本出现在语文教科书上,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做些什么呢?首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新的字和词,正确认写“违、妄、执”等字,正确读写“辩论、寻常、解答、信奉”等词。其次,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本文作为表现一个人不迷信权威、执着探究真理类型的言语运用范例。这个范例在写法上有两个特点:一是通过从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这两个写法上的特点,要让学生掌握得入脑又入心,教师就得设计出一系列方法。第一种方法,朗读:在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中,先读懂课文表达的内容和思想,再读懂课文表达的形式和技巧。第二种方法,体验,边默读边体验,先体验课文表达的内容和思想,体验主人公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探究真理的科学态度和治学精神,让自己的心灵获得一份新的精神滋养:再体验课文表达的形式和技巧,感受循序渐进的正面写法和对比烘托的侧面写法融合起来的表达作用,让自己的认知增加一种新的语用范例。第三种方法,比较:用删减的方式来比较,比较删去某些段落后伽利略的独立人格和执着精神是不是表现得不充分了,或者删去某个语句中的某些词(比如“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中的“很不”,“常常使老师很难解答”中的“很难”,“这时大家才明白”中的“这时”和“才”,“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中的“原来”“也”“全都”……),是不是表达得不准确。学生在对课文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进行充分的比较和咀嚼后,获得感受和启发,也获得享受和提升。如果以上这些没有做到,教师却偏偏做起了其他学科该做的事,当起了所谓的科学试验员,那不就是“荒了自己的田,种了别人的地”吗?
语文学科要培养的是具有语言素养、语用特质的人,只有让学生紧扣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细致地把玩欣赏,深入地质疑探究,才是走在语文的大道上。媒体为什么会把这些“泛语文课”甚至“非语文课”作为正面榜样来宣传和推广呢?我想主要原因可能是媒体的编辑站得太高位,不是站在语文学科特有的区域来看语文,而是站在无学科分界的大教育领域来看语文,将教育要培养的人与语文学科要培养的人简单地等同起来。作为媒体,尤其是知名媒体,必须明确:只有某位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感受力、理解力、蓄积力和表达力方面,探索出了新颖的方法,形成了科学的做法,才值得作为正面的课例来宣传和褒扬,才能形成真正的正能量。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推荐理由
媒体尤其是教育类媒体传递的信息对教师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坚守语文的本真,维护语文的纯洁,媒体也应负起应尽的责任。在宣传和报道时,媒体必须明确“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一基本判断,切莫为“泛语文课”甚至“非语文课”推波助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