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对语文教师来说,独特的眼光是必需的。
《纲要》将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作为重要内容进行了阐释,明确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笔者认为,对语文教师来说,独特的眼光是必需的专业素养,有了它,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生动活泼的发展。眼光是一种洞察力,是教师的教学智慧。语文教师的眼光,必须具备理性、文化、文学等元素。
首先,理性的眼光,能发现文本的独特价值。
语文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感性教育。语文教师固然要具有感性的气质,充满激情和活力,善于体验与想象,但还应该冷静审视,发现文本的独特价值。
不仅应审视不同文体的特点,还应细辨一种文体不同类别的特点。
不是所有的文本都是一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都是一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比如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它是一篇学术随笔,教学设计的绚烂完全多余,让学生通过有路径的学习,掌握阅读学术随笔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就是这一文本的教学价值。
即使同是以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的散文,也需要我们细品深味才能准确找到教学价值。经过一番理性的审视,才能准确定位鲁迅的《藤野先生》和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不同的教学价值。
其次,文化的眼光,能领略文本背后的风景。
可以利用背景文本和了解文本作者两条途径使学生透过文本看到文中的“山水”。
教《金岳霖先生》时,如果仅仅从外貌、教学、生活、性情等方面引导学生领略金岳霖先生的“有趣”,学生固然能学习写作方法或获得阅读愉悦,但缺少了《汪曾祺文集》这一背景文本,我们既很难领略到那“是名士真风流”的文化景观,也不可能对《金岳霖先生》这一教材文本有透彻的理解。
不同文本是作者各自弹拨出的“自己的声音”,是一种个体的生命表达,充满个性特征。每一个作者都有独特的成长经历、文化背景、学识思想、创作追求,这些决定了他们独特的个性表达。
有位老师教《听听那冷雨》时,以“论雨”“嗅雨”“观雨”“听雨”为整堂课的教学环节,看似抓住了“雨”这一主要意象,活动充分,气氛活跃,但不能真正走进文本。这与老师没有走近作者大有关系。作者是深受古典文化濡染的学者,他曾说过“中文在握,就是故乡在握”。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懂得文中的乡愁不仅是空间上的,还有时间上的,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记忆——中国文化的记忆。我们应该带领学生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审视这种文化乡愁。
第三,文学的眼光,能发现文本的传神之处。
语文教师要发现文本中最有价值的语言和细节,让文学甘霖滋养学生的心田。缺少了对语言和细节的品味,肯定触摸不到文本的“血肉”和“精气”。
优秀的文本总是通过一些有质感的词语传达作者的情感,教师要善于敏锐地发现,带着学生去触摸、品味,更要关注超越常规的语言现象,如看似矛盾的表述、非同寻常的句式、耐人寻味的标点等。品味它们,文本解读就会走向新颖、深入和生动。
文学类文本中可学习的东西很丰富,但学什么都不能忘掉学文本、品细节。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中王夫人的靠垫“是半新半旧的”,史铁生《合欢树》中“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等,对这些细节,教师应该细细玩味,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深入思考,适当拓展,从而加深对文本的认识。
语文教师应明眸善睐,看到要“教什么”,才能使学生“学什么”更准确、更明确;缺少了教师的这一内功修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将会陷入盲目和随意的漩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