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0年第10期 ID: 138721

[ 张全民 文选 ]   

走向生活:语文教学的诗性追求

◇ 张全民

  ●沉迷于题海战术和知识灌输的语文教学是无望的,只有走向生活的语文教学,才是真正关心人的发展以人为本的教学。
  
  《纲要》针对学生培养,要求:“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校外活动。”这实际上也给我们语文教学指明了要走向生活的路径。
  如今不少学生对阅读兴趣索然,对经典文学作品往往久读而不能得其堂奥,对写作避之唯恐不及,写起文章则是内容空洞,语言乏味,其中症结有时候未必在于他们学习语文的方法如何,而常常在于他们生活阅历的贫乏和生活感受意识的缺失。
  然而,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依然沉重的教育现实中,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语文教师,还要有一种理想和激情,担当起一种人文责任,为丰富每一个学生的生活创造机会。
  譬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生活和社会,感受乡村和城市,体验人情冷暖和世事沧桑,让日常生活中的每一次行走都成为体察人生的重要机会。
  我们可以带着学生到公园中去,到田野上去,到山上或者河边去,看花开花谢,看日出日落,看云起云飞。如果可能,不妨走得更远,去游览祖国的江山胜迹。
  还可以欣赏音乐,欣赏贝多芬、施特劳斯、柴可夫斯基、阿炳、刘天华;欣赏绘画,欣赏霍贝玛的《树间小道》、柯罗的《孟特芳丹的回忆》、郑板桥的竹子、徐悲鸿的奔马;欣赏书法,欣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欣赏颜真卿的《祭侄稿》。
  还可以欣赏建筑,欣赏精美的图片中所展现的赖特的流水别墅或是贝聿铭的玻璃金字塔,欣赏美丽含蓄的中国园林或是粉墙黛瓦的江南民居;欣赏雕塑,欣赏罗丹的《思想者》、中国的秦始皇兵马俑;还可以欣赏戏剧和电影……
  只有关怀学生生活的语文教学,才有可能真正引导学生走进阅读的世界。学生只有广泛地体验了生活,亲近自然,感受亲情,热爱艺术,才会在心中萌生阅读的需要。因为文本世界就是生活的世界,它虽高于生活却源于生活,所以阅读只有在生活阅历丰富的人跟前才会摘下它陌生的面具,露出亲切的面孔,而人们也才会在由衷的阅读中获得精神的抚慰和智慧的启迪。
  也只有关怀学生生活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引导学生迈入写作的大门。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用心去生活的人,才会拥有自己对生命、自然、艺术、社会等的最真切的感受,于是不仅会想从相关的阅读中获得营养,也会尝试着用语言去倾吐内心的感情和思想。也只有在丰富的生活中,写作的灵感才会时时迸发出来。远离了生活,写作就失去了源头活水,语言会变得苍白无力,内容也只能是无病呻吟。
  沉迷于题海战术和知识灌输的语文教学是无望的。这样的教学不但不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获得根本的发展,而且还会使语文学习异化为拒绝学生心灵的精神枷锁。
  只有走向生活的语文教学,才是知行合一的教学,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学。这样的教学,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品位,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内涵,而且也能充实教师自身的生命世界。

走向生活:语文教学的诗性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