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计意图
《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发雄浑苍凉之情,声调激昂,气象磅礴,格调雄浑,是豪放派的扛鼎之作。苏轼自求超脱的人生态度使得该词又有旷达之风。
学生在学这首词之前已接触了不少豪放之作,对豪放词风有一定的了解,但比较零碎、模糊,也较少关注豪放派大家族中各家的独特面目。
本设计首先将该词放在豪放词这一“类”中考察,由篇到类,把握豪放词的共同特征:然后通过抓关键词句,知人论世、比较差异,由类到篇,进一步把握该词特质,品鉴独特的“这一个”。
二、教学目标
1 把握豪放词在写景、写人和抒情上的共同特征,逐步建立阅读豪放词的恰当期待。
2 知人论世,准确把握该词之特质——豪中见旷。
3 掌握词语替换比较、表情朗读、说文解字、互文联读等赏析方法。
三、教学准备
1 学生复习《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沁园春·长沙》,思考其共同点。
2 教师选辑苏轼黄州时期代表作品,如《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定风波》(莫昕穿林打叶声)、《临江仙·夜归临皋》《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供学生诵读,初步把握苏轼谪黄时期的心境。
四、教学流程
(一)典故导入,整体感知
1 导语设计
苏轼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幻灯片显示)柳七郎即柳永,他的词是婉约正宗。苏轼称自己的词“自是一家”,那么他“这一家”是哪一家?有何风味?我们今天通过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来感受“这一家”的独特风味。
2 听名家焦晃的朗读,自读,交流听读后的感受。
明确:气势雄浑,大有“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之意。
(二)咬文嚼字,感受其“豪”
3 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种气势了?
(1)朗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该重读哪些词语?为什么?
明确:“大江东去”勾勒出一个阔大的空间背景,“千古”一词则渲染出一个雄跨古今的时间背景,在这个时空背景中,风流人物直奔眼底。此句极富有气势。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改为“巨石巍峨,波涛击岸,涌起几层浪”,可以吗?仔细比较文字上的差异,体会它们在表情状物上的差异。
明确:“空”字纵向写浪之高,“千堆”横向写浪之大。其间巨石高耸,有刺破苍穹之势;波涛如怒,有雷霆万钧之力。此三句化静为动,变点为面,描绘出古战场雄奇险阔的景象。
(3)比较归纳该词中的“公瑾”和《前赤壁赋》中的“孟德”两人的相同点。联系温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罢)、《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比较两大词派中人物形象之不同。
明确:两人皆为文韬武略兼备的英雄人物,富有阳刚之美,不同于深闺中的“怨妇”。
4 出示《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沁园春·长沙》,要求学生朗读中感受,感受中思考,讨论归纳这四首词在场景设置、人物塑造、情感抒发上的共同点。再读该词,要求读出气势。
明确:描写阔大雄壮之景、塑造阳刚豪放之人、抒发豪迈奔放之情。
(三)细读文本,感受其“旷”
5 教师范读,读出该词应有的苍凉之感。提问:这首词中有没有一些词句让你感觉不到那种“雄浑昂扬”之气?
明确:
(1)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人道是”除了体现词人用词之精确、写法之高妙外,更表现出一种不确定感——曾几何时,英雄们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可是现在连他们建功立业的地方都难以确定了。
(2)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浪淘尽”交代了英雄的最终走向,一笔抹掉周瑜等千古风流人物,点出了“功业虚妄”的一面。
(3)人生如梦、早生华发:人生如梦般短暂、虚幻和难以把握,更进一步点出了人生虚幻的一面。
总结:这首词在雄浑昂扬的主调下也涌动着苍凉的感慨,雄浑中见苍凉。
6 探究:有人认为这些思想很消极、很灰暗,你同意吗?请从这首词的背景、目的及词人以后的实际行动等角度来思考。
背景:“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形同罪人,“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处境艰难,心情沉郁。这是词人自出仕以来遭遇的前所未有的身,-大困顿。这些思想体现出词人已经深刻、真切地认识到人生偃蹇、坎坷的一面。
目的:词人拣倒周瑜乃至人间、人生,指出功名、功业、人生虚妄不实的一面,意在破除对功业、人生的过度执著,借佛老之说,从“难建功业、理想幻灭”之痛中超脱出来,维持心灵的平衡,既避免了屈原式的蹈江自杀,也避免了魏晋名士式的放诞。
实际行动:“一尊还酹江月”更表现出词人寄情山水,借山水寻求超脱的行为。
这些恰好体现出苏轼身陷困境自求超脱的人生态度。如此说来,并不见得消极、灰暗。
7 拓展:苏轼还有哪些作品体现出他深陷困境自求超脱的人生态度?是如何体现的?请联系《赤壁赋》《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作品来分析。也可参照以下诗句来分析:
(1)幸兹废弃余,疲马解鞍驮。(《迁居临皋亭》)
(2)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临江仙·送钱穆父》)
(3)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
(4)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
明确:
(1)在《赤壁赋》中,苏轼借“客”之口抒发了自己“沦落草野”之悲,但又借“苏子”之口,劝慰客人变换视角,不要只看到人生变的一面,更要看到人生不变的一面,最终使得“客喜而笑”,获得心灵的大解脱。苏轼运用主客问答的形式,真实地再现了他身处困境寻求解脱的心路历程。
(2)《西江月》写于苏轼心灵最苦闷之时。词人走向自然,发现此地景物优美,迥异于尘世,于是解鞍欹枕,酣睡于桥上直至天明。这体现出他借自然山水驱遣忧苦、获得快乐的积极追求。
(3)在《定风波》中,面对大自然和人生的风雨,苏轼不以阴晴为意,苦乐两忘,履险如夷,体现出乐观顽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情怀。
苏轼身陷困境总能通过谈禅论道、变换视点、寄情山水等方式自慰自解,获得心灵的平衡,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蓄积再度崛起的力量。
8 小结:“风格就是人本身”,是内在自我的显现,是创作主体自我人生态度的表露。苏轼身陷困境自求超脱的人生态度必将在其词作中显露出来,从而使其词也带上旷达的色彩。诚如王国维所言:“东坡之词旷”该词中的“人间如梦”等语即是具体体现,这是我们阅读苏东坡的一些词时特别要注意的。
(四)总结本课,画龙点睛
小结一:描绘阔大雄壮之景,塑造阳刚豪放之人,抒发豪迈奔放之情是豪放词的一般特征,把握这些“类”特征,有助于我们形成恰当的阅读期待。而在豪放词的大家族中,各家又呈现出不同的风貌,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中带旷”“豪中见旷”,这是他“超旷平和”性格的本真流露。
小结二:诗词鉴赏特别需要咬文嚼字、表情朗读、知人论世。我们这节课使用了词语替换比较、表情朗读、说文解字、互文联读等赏析方法,大家可以在阅读其他诗词时加以使用。
(五)课外拓展。延伸深化
课外阅读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感受他们“那~家”的独特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