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天的语文课上,我们都会听到一个有味道的故事。值日同学背诵一篇文章,大家边听边记录梗概、写感想,然后全班交流。这是我们语文课上最鲜美的一道“菜”。我们吸收着语文的养分,吸收着文学的养分,更吸收着人学的养分,为我们自己的成长,也为理解别人的生命。
我从来不认为语文课前的听记美文活动是独立于语文教学之外的,我也从不担心所谓的教学任务完成不了。我们没有必要把每一篇课文牵涉到的教学内容都一网打尽,突出重点才能见效果;更不应该狭隘地认为,一个学期教完了教材上的30篇课文,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我们更应该承认,有很多课外文章是可以拿来做教材用的。
今天学生背了一篇文章——《压在箱子底的录取通知书》。
孩子们交流的时候,观点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评价和赞扬哥哥伟大的爱和奉献,赞美手足情,批评弟弟的不是,为哥哥提出建议。总起来看,关注的是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看着一张张稚气未脱的面孔,听着他们说出的很成熟的思想,你会怀疑你面对的到底是不是初一的孩子。
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靠的是濡染,每天一篇美文,将师生们的智慧聚合起来就会形成一股力量,慢慢渗透进我们的思想,从而改造我们的灵魂。
每一篇听记材料我们都可以充分挖掘出它的价值。对这篇文章的题目,不少同学提出了看法。这个题目很不成功,故事听了一半,根据文意就能猜到文章结局了。这样直白的文题太没有味道了。
我对文章的叙述方式提出了解说和修改建议。这篇文章所写内容跨越三十年,采用顺叙的方式,使文章显得拉拉杂杂。如果采用插叙手法,就可以把主要事件集中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通过“三望”来串起全篇的内容。
我把故事情节按照插叙的手法重新组织了一下,让学生们体会到几分钟的时间里可以浓缩三十年的生活。
我做着手势,说:“这就使文章有起伏和波澜了,有看头了。”我继续说:“插叙的必须是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的,有助于推动情节的,有助于揭示或深化中心的。例如,《爸爸的花儿落了》里插入‘我’小学一年级时赖床被‘爸爸’暴打的情节,是为了表现‘爸爸’的这种严厉的甚至粗暴的爱,这是一种特别的爱——教育爱;插入‘爸爸’送来花夹袄,是为了表现‘爸爸’的柔和的慈祥的爱,这是一种普通的爱——生物爱;插入‘爸爸’逼‘我’独自去银行‘闯练’汇款,是为了表现‘爸爸’那份‘为了离开’的爱,这是最高层次的爱——社会化爱……”在不知不觉中我们进入了《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一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
学生们入神地听着。
由课外文章的结构解读直接进入课内文章的学习,而且因为有了这样的一个改编,学生们对插叙手法多了一份直接的认识。这比枯燥地讲解插叙概念,理清课文插叙线索更容易理解。
教材无处不在,课外文章就可以做教材。美文听记就是一项很好的语文教学内容。所以,我要坚定地走下去。
推荐理由:不少教师都有在课前搞“附加环节”的习惯,但是使“附加环节”既能对课堂教学作补充,又能和正课有机融合,相得益彰。并不是每位教师都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