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0年第10期 ID: 138719

[ 熊芳芳 文选 ]   

个性的土壤

◇ 熊芳芳

  ●如果以统一的人才观来衡量,爱因斯坦和爱迪生都将被我们遗失在历史的角落。
  
  《纲要》第三部分“体制改革”中指出:“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应该说,这句话是《纲要》中很明亮的一笔。
  这让我想起一个日本人。我对日本人一向很难有温情,但五十岚健治是个例外。1907年,他以300日元的本金起步,建立了日本第一家干洗店,1934年,他建立了自己的化学研究所,并于1949年上市,五十岚健治一度成为日本百名最成功的企业家之一,如今,他的白洋舍成为世界著名的干洗品牌,连锁店遍布世界。
  一百年前的日本,残疾人很难找到工作,也没有什么社会福利,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五十岚健治却以正常人的待遇大量聘用残疾人,并给予父亲般的关怀。他让瘸子熨衣服,让哑巴送衣服,结果各尽其才,效率不减反增。因为熨衣服需要“坐功”,这恰恰是瘸子的长项;日本人很讲礼节,通常送衣服的人与客户互相问候平均要花上十多分钟,而哑巴去送衣服,则只需要鞠几个躬就可以了,平均不到一分钟。
  他对员工一视同仁,体贴入微,员工也非常尊重他,人与人之间其乐融融,宛若一家,“平等,互助,信任,友爱”不仅仅是理想,而且是每一天都能经历到的现实。刚刚创业的时候,每到下午五点,他就会拿着大扫帚将员工“扫地出门”,不走不行,他大声吆喝着:“你们的老婆等你们回家啦!你们的孩子等你们去玩儿啦!快走,快走!”
  他发现了人们眼中的残疾人的长处,给他们合适的舞台,也给他们爱。
  ——个性的土壤,是发现,任用,关怀。
  在我的小学时代,语文课本上有一篇题为“第三个小板凳”的课文,文中,童年爱因斯坦的手工作品——一个粗糙的小板凳受到了大家的讥笑。在后来的时光里,我又读到一篇关于爱因斯坦的故事:一次,爱因斯坦教授被一只潜水鸟玩具所吸引,在脑子里设想它的运动机制,想出一个,觉得不对,很快又推翻,再想出一个,又很快推翻。旁边的一个小朋友对这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说:“傻瓜,动手把这个玩具拆开看看不就知道了吗?”
  爱因斯坦却断然拒绝。他宁可在脑子里反复思考也不愿动手拆开看看。爱因斯坦注定成不了好木匠,他的价值在于他充满奇特想象力的大脑。“动手”从来就不是他的专长。
  同样是大科学家的爱迪生却截然相反,童年的爱迪生孵蛋的故事简直令人喷饭。他的个性特点在于“动手”:先去实践,再看结果。为了发明电灯灯丝,他几乎是疯狂地“动手”,先后试验了2000多种材料(甚至包括马尾巴和朋友的胡子)。
  如果以统一的人才观来衡量,这一个“傻子”、一个“疯子”,都将被我们遗失在历史的角落。虽然天才在自己的时代里总会感到孤独,但幸运的是,有一部分的接纳、相信和尊重还为他们存留着。
  ——个性的土壤,是相信,接纳,尊重。
  儒家文化习惯于二元思维,常把人简单地分为两类:君子与小人,贤与不肖,上智与下愚,嫡与庶,内与外,亲与疏,劳心者与劳力者,华夏与蛮夷,等等,于是“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所以南怀瑾解释老子的“不尚贤,使民不争”时说:“‘尚贤’‘不尚贤’到底哪一样好,都不是关键所在。它的重点在于一个领导阶层,不管对政治也好,对教育或任何事(也好),如果不特别标榜某一个标准,某一个典型,那么有才智的人,会依着自然的趋势发展;才能不足的人,也就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倘使是标榜怎样做法才是好人,大家为了争取这种做好人的目标,终至不择手段去争取那个好人的模式。如果用手段而去争到好人的模式,在争的过程中,反而使人事起了紊乱。”(《老子他说》)对于个性,庄子又有一句话:“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庄子·骈拇》)罗素也说:“参差多态乃幸福本原。”所以泰戈尔在宣告“让我做叶的事业吧”的同时,也肯定了“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如泰戈尔所言,个性并不意味着孤立,而恰是生命的联结。
  ——个性的土壤,是自然,多元,联结。

个性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