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3年第6期 ID: 355394

[ 郑逸农 文选 ]   

《春酒》“非指示性”教学设计

◇ 郑逸农

  【设计特点】
  本篇采用“非指示性”教学设计中的完整型样式来设计,该设计适用于各种文体,特别适用于经典美文。笔者对经典美文的界定是:具有丰富的语言营养和精神营养的文章。学生通过学习,能获得丰富的语言素养和精神素养,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完整型“非指示性”语文教学设计有两个特点:一是学习活动比较充分,设计的学习环节比较多、步骤比较全,学生应有的学习活动尽可能设计到了,按照这一教学设计去学习,会学得比较充分、比较深入;二是学习时间比较充裕,一般需要花费三四个课时细细品味、慢慢咀嚼。基本环节和步骤为:教师激趣导入;初读课文,说说初读感受;再读课文,说说再读感知;三是读课文,选择学习主题;交流审视学习主题;围绕主题,研读欣赏;交流研读心得;自主提问并自主探究;教师补充提问,现场探究;教师介绍研读心得;反省学习得失;积累性美读;比较阅读;每人说一句结束语;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设计展开】
  一、教师激趣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生活,不同的童年会给自己带来不同的回忆。今天,一位叫琦君的女作家将向我们展示她独特而又美好的童年生活,介绍正月里喝春酒的习俗,课文标题就叫做(停一停,让学生一起开口说)——“春酒”。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用心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课文,说说初读感受
  教师不在学生没有接触课文前就单向灌输,不以自己的既定结论先入为主地影响学生,而是站在学生的立场,运用归纳法来学习,先让学生打开书本,自主阅读。
  读前教师先引导,主动说明学习的三要素,即任务、要求和时间:请每人放开声音,自由朗读,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课标要求),边读边用心体验和感受,然后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初读感受;要求真诚、细腻、个性化(三个要求逐级提升);先把这句话写在备用纸上,细化、深化自己的感受;时间5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再以前后桌四人或六人组成的学习小组内交流(由组长协调每人说话的内容和时间),相互感染,并相互评价,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之后教师从每个小组中随机抽点一个代表(先不采用举手发言的方式,以免课堂一开始就被少数“明星学生”控制),向全班介绍,并自评互评。介绍时说两句,第一句说自己的,第二句说本组中三级要求都达到的一个典型。
  本着“先生后师”的原则,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感受,与学生交流:我第一次读到这篇课文的时候,就被深深地陶醉了,觉得这里的一切都很美,春酒美,母亲美,自己的童年生活更美。
  最后教师介绍这一环节的学习意图(起始课或借班上课时用):刚才让各位初读课文,说说感受,是要培养纤细的感受力,这是语文素养最基本的标志之一。课标对初中同学提出的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三、再读课文,说说再读感知
  学生再读课文,说说本文所写的内容。读前教师先引导,主动说明学习的任务、要求和时间:请每人用略读的方式再读一遍课文,读完后用一句话说说本文写了什么内容,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先在备用纸上写下来;时间3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相互启发,并相互评判,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重点关注后一级),在交流中形成小组的最佳答案;然后派代表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形成班级的最佳答案。
  之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学生说到位了就说说如何按照三级要求来答题):本文叙写了家乡喝春酒的习俗,表达了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的浓浓深情。
  最后教师介绍这一环节的学习意图(起始课或借班上课时用):刚才让各位再读课文,说说内容,是要培养整体的感知力,这也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素养之一。课标对初中同学提出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四、三读课文,说说三读评价
  读前教师先引导,主动说明任务、要求和时间:请每人用浏览的方式,第三次读课文,然后说说本文哪些方面写得精彩或成功,给自己留下了美好或深刻的印象;边读边在备用纸上写下一些关键词句;时间3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形成基本共识;然后由小组长向全班介绍本组的整体学习情况。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理解:我觉得本文三个方面写得精彩和成功,给我留下了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一是细节描写很生动,不管是写“我”还是写母亲;二是语言表达的风格很纯真,很可爱,很亲切,不是用大人的说话方式来回忆童年的生活;三是全文的构思很巧妙,表面看很自然,没有雕琢之痕,但巧妙蕴含其中。这可能就是本文写得如此有情味、如此令人陶醉的原因。
  初中教学设计比高中多了上面这一步,为下一步选择学习主题作准备。
  五、自主选择学习主题
  在评价的基础上,每人自主选择学习主题。选择前教师先引导,主动说明任务、要求和时间:请每人用浏览的方式四读课文,然后根据自身特点和文本特点,自主选择学习主题(指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自身特点”指自己在认知和情感等方面的特点,如擅长哪些、不擅长哪些,喜欢哪些、不喜欢哪些——因此会出现两种选择,一种是“扬长式”的选择,即选择自己擅长的或喜欢的;一种是“补短式”的选择,即选择自己不擅长的或不喜欢的。“文本特点”指课文在语文方面的特点(而不是在思品课等泛人文方面的特点),以“两特一先”为选择原则:本文特有的、特别值得学习的(其中有语言选项时)语言学习优先。为此每人要想一想:哪些是本文特有的,其中的哪些又是特别值得学习的,哪些又是符合语言学习优先的原则的。每个学习主题用“的”字结构的形式来表示,如“巧妙的构思”等。现在请每人边看课文边在备用纸上罗列,先多列几个,最后从中选择两个学习主题。选择主题时,可以立足“文本特点”来反观“自身特点”,看看哪些是自身学习所需要的。时间3分钟左右。然后每人自主学习,独立完成。   【设计特点】
  本篇采用“非指示性”教学设计中的完整型样式来设计,该设计适用于各种文体,特别适用于经典美文。笔者对经典美文的界定是:具有丰富的语言营养和精神营养的文章。学生通过学习,能获得丰富的语言素养和精神素养,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完整型“非指示性”语文教学设计有两个特点:一是学习活动比较充分,设计的学习环节比较多、步骤比较全,学生应有的学习活动尽可能设计到了,按照这一教学设计去学习,会学得比较充分、比较深入;二是学习时间比较充裕,一般需要花费三四个课时细细品味、慢慢咀嚼。基本环节和步骤为:教师激趣导入;初读课文,说说初读感受;再读课文,说说再读感知;三是读课文,选择学习主题;交流审视学习主题;围绕主题,研读欣赏;交流研读心得;自主提问并自主探究;教师补充提问,现场探究;教师介绍研读心得;反省学习得失;积累性美读;比较阅读;每人说一句结束语;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设计展开】
  一、教师激趣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生活,不同的童年会给自己带来不同的回忆。今天,一位叫琦君的女作家将向我们展示她独特而又美好的童年生活,介绍正月里喝春酒的习俗,课文标题就叫做(停一停,让学生一起开口说)——“春酒”。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用心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课文,说说初读感受
  教师不在学生没有接触课文前就单向灌输,不以自己的既定结论先入为主地影响学生,而是站在学生的立场,运用归纳法来学习,先让学生打开书本,自主阅读。
  读前教师先引导,主动说明学习的三要素,即任务、要求和时间:请每人放开声音,自由朗读,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课标要求),边读边用心体验和感受,然后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初读感受;要求真诚、细腻、个性化(三个要求逐级提升);先把这句话写在备用纸上,细化、深化自己的感受;时间5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再以前后桌四人或六人组成的学习小组内交流(由组长协调每人说话的内容和时间),相互感染,并相互评价,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之后教师从每个小组中随机抽点一个代表(先不采用举手发言的方式,以免课堂一开始就被少数“明星学生”控制),向全班介绍,并自评互评。介绍时说两句,第一句说自己的,第二句说本组中三级要求都达到的一个典型。
  本着“先生后师”的原则,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感受,与学生交流:我第一次读到这篇课文的时候,就被深深地陶醉了,觉得这里的一切都很美,春酒美,母亲美,自己的童年生活更美。
  最后教师介绍这一环节的学习意图(起始课或借班上课时用):刚才让各位初读课文,说说感受,是要培养纤细的感受力,这是语文素养最基本的标志之一。课标对初中同学提出的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三、再读课文,说说再读感知
  学生再读课文,说说本文所写的内容。读前教师先引导,主动说明学习的任务、要求和时间:请每人用略读的方式再读一遍课文,读完后用一句话说说本文写了什么内容,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先在备用纸上写下来;时间3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相互启发,并相互评判,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重点关注后一级),在交流中形成小组的最佳答案;然后派代表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形成班级的最佳答案。
  之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学生说到位了就说说如何按照三级要求来答题):本文叙写了家乡喝春酒的习俗,表达了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的浓浓深情。
  最后教师介绍这一环节的学习意图(起始课或借班上课时用):刚才让各位再读课文,说说内容,是要培养整体的感知力,这也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素养之一。课标对初中同学提出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四、三读课文,说说三读评价
  读前教师先引导,主动说明任务、要求和时间:请每人用浏览的方式,第三次读课文,然后说说本文哪些方面写得精彩或成功,给自己留下了美好或深刻的印象;边读边在备用纸上写下一些关键词句;时间3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形成基本共识;然后由小组长向全班介绍本组的整体学习情况。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理解:我觉得本文三个方面写得精彩和成功,给我留下了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一是细节描写很生动,不管是写“我”还是写母亲;二是语言表达的风格很纯真,很可爱,很亲切,不是用大人的说话方式来回忆童年的生活;三是全文的构思很巧妙,表面看很自然,没有雕琢之痕,但巧妙蕴含其中。这可能就是本文写得如此有情味、如此令人陶醉的原因。
  初中教学设计比高中多了上面这一步,为下一步选择学习主题作准备。
  五、自主选择学习主题
  在评价的基础上,每人自主选择学习主题。选择前教师先引导,主动说明任务、要求和时间:请每人用浏览的方式四读课文,然后根据自身特点和文本特点,自主选择学习主题(指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自身特点”指自己在认知和情感等方面的特点,如擅长哪些、不擅长哪些,喜欢哪些、不喜欢哪些——因此会出现两种选择,一种是“扬长式”的选择,即选择自己擅长的或喜欢的;一种是“补短式”的选择,即选择自己不擅长的或不喜欢的。“文本特点”指课文在语文方面的特点(而不是在思品课等泛人文方面的特点),以“两特一先”为选择原则:本文特有的、特别值得学习的(其中有语言选项时)语言学习优先。为此每人要想一想:哪些是本文特有的,其中的哪些又是特别值得学习的,哪些又是符合语言学习优先的原则的。每个学习主题用“的”字结构的形式来表示,如“巧妙的构思”等。现在请每人边看课文边在备用纸上罗列,先多列几个,最后从中选择两个学习主题。选择主题时,可以立足“文本特点”来反观“自身特点”,看看哪些是自身学习所需要的。时间3分钟左右。然后每人自主学习,独立完成。   【设计特点】
  本篇采用“非指示性”教学设计中的完整型样式来设计,该设计适用于各种文体,特别适用于经典美文。笔者对经典美文的界定是:具有丰富的语言营养和精神营养的文章。学生通过学习,能获得丰富的语言素养和精神素养,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完整型“非指示性”语文教学设计有两个特点:一是学习活动比较充分,设计的学习环节比较多、步骤比较全,学生应有的学习活动尽可能设计到了,按照这一教学设计去学习,会学得比较充分、比较深入;二是学习时间比较充裕,一般需要花费三四个课时细细品味、慢慢咀嚼。基本环节和步骤为:教师激趣导入;初读课文,说说初读感受;再读课文,说说再读感知;三是读课文,选择学习主题;交流审视学习主题;围绕主题,研读欣赏;交流研读心得;自主提问并自主探究;教师补充提问,现场探究;教师介绍研读心得;反省学习得失;积累性美读;比较阅读;每人说一句结束语;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设计展开】
  一、教师激趣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生活,不同的童年会给自己带来不同的回忆。今天,一位叫琦君的女作家将向我们展示她独特而又美好的童年生活,介绍正月里喝春酒的习俗,课文标题就叫做(停一停,让学生一起开口说)——“春酒”。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用心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课文,说说初读感受
  教师不在学生没有接触课文前就单向灌输,不以自己的既定结论先入为主地影响学生,而是站在学生的立场,运用归纳法来学习,先让学生打开书本,自主阅读。
  读前教师先引导,主动说明学习的三要素,即任务、要求和时间:请每人放开声音,自由朗读,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课标要求),边读边用心体验和感受,然后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初读感受;要求真诚、细腻、个性化(三个要求逐级提升);先把这句话写在备用纸上,细化、深化自己的感受;时间5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再以前后桌四人或六人组成的学习小组内交流(由组长协调每人说话的内容和时间),相互感染,并相互评价,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之后教师从每个小组中随机抽点一个代表(先不采用举手发言的方式,以免课堂一开始就被少数“明星学生”控制),向全班介绍,并自评互评。介绍时说两句,第一句说自己的,第二句说本组中三级要求都达到的一个典型。
  本着“先生后师”的原则,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感受,与学生交流:我第一次读到这篇课文的时候,就被深深地陶醉了,觉得这里的一切都很美,春酒美,母亲美,自己的童年生活更美。
  最后教师介绍这一环节的学习意图(起始课或借班上课时用):刚才让各位初读课文,说说感受,是要培养纤细的感受力,这是语文素养最基本的标志之一。课标对初中同学提出的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三、再读课文,说说再读感知
  学生再读课文,说说本文所写的内容。读前教师先引导,主动说明学习的任务、要求和时间:请每人用略读的方式再读一遍课文,读完后用一句话说说本文写了什么内容,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先在备用纸上写下来;时间3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相互启发,并相互评判,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重点关注后一级),在交流中形成小组的最佳答案;然后派代表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形成班级的最佳答案。
  之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学生说到位了就说说如何按照三级要求来答题):本文叙写了家乡喝春酒的习俗,表达了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的浓浓深情。
  最后教师介绍这一环节的学习意图(起始课或借班上课时用):刚才让各位再读课文,说说内容,是要培养整体的感知力,这也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素养之一。课标对初中同学提出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四、三读课文,说说三读评价
  读前教师先引导,主动说明任务、要求和时间:请每人用浏览的方式,第三次读课文,然后说说本文哪些方面写得精彩或成功,给自己留下了美好或深刻的印象;边读边在备用纸上写下一些关键词句;时间3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形成基本共识;然后由小组长向全班介绍本组的整体学习情况。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理解:我觉得本文三个方面写得精彩和成功,给我留下了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一是细节描写很生动,不管是写“我”还是写母亲;二是语言表达的风格很纯真,很可爱,很亲切,不是用大人的说话方式来回忆童年的生活;三是全文的构思很巧妙,表面看很自然,没有雕琢之痕,但巧妙蕴含其中。这可能就是本文写得如此有情味、如此令人陶醉的原因。
  初中教学设计比高中多了上面这一步,为下一步选择学习主题作准备。
  五、自主选择学习主题
  在评价的基础上,每人自主选择学习主题。选择前教师先引导,主动说明任务、要求和时间:请每人用浏览的方式四读课文,然后根据自身特点和文本特点,自主选择学习主题(指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自身特点”指自己在认知和情感等方面的特点,如擅长哪些、不擅长哪些,喜欢哪些、不喜欢哪些——因此会出现两种选择,一种是“扬长式”的选择,即选择自己擅长的或喜欢的;一种是“补短式”的选择,即选择自己不擅长的或不喜欢的。“文本特点”指课文在语文方面的特点(而不是在思品课等泛人文方面的特点),以“两特一先”为选择原则:本文特有的、特别值得学习的(其中有语言选项时)语言学习优先。为此每人要想一想:哪些是本文特有的,其中的哪些又是特别值得学习的,哪些又是符合语言学习优先的原则的。每个学习主题用“的”字结构的形式来表示,如“巧妙的构思”等。现在请每人边看课文边在备用纸上罗列,先多列几个,最后从中选择两个学习主题。选择主题时,可以立足“文本特点”来反观“自身特点”,看看哪些是自身学习所需要的。时间3分钟左右。然后每人自主学习,独立完成。   2.作家白先勇的研读心得
  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时间是这个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作者魂牵梦绕的江南。琦君在为逝去的一个时代造像,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诉说着基调相同的古老故事: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怆痛。1949年的大迁徙、大分裂,使得渡海来台的大陆作家都遭罹了一番“失乐园”的痛楚,思乡怀旧便很自然地成为他们主要的写作题材了。(引自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
  十二、自主反省学习得失
  课文学习结束后,学生主动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省,将自己的学习与同学的、老师的、研究专家的进行比较,看看自己哪些值得肯定需要保留,哪些应该克服需要调整;同学、老师、研究专家的哪些值得借鉴需要吸纳,哪些可以参考但不足为训。要求是:真诚(不虚假)、细致(不笼统)、深刻(不肤浅),三个要求逐级提升。
  每人先在纸上写下关键词句,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并相互评判,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重点关注后一级)。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小组代表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同时教师相继鼓励:反省是可贵的品质,一个人反省得越真、越细、越深,进步也就越大、越快、越持久。
  十三、自主积累语言
  一是新鲜字词。每人根据自己的情况,主动积累,识记并理解每个字词的音、形、义。因人而异,不求统一。独立积累后,同桌之间相互检测。最后教师随机选择几个基本词汇,现场检测。
  二是妙语佳句。以熟读成诵的方式来积累。可以先从下一步的美读品味开始,让自己的积累过程变得愉快而有趣。
  十四、美读品味
  学生聚焦课文中语言优美、情感优美的语句或语段,美美地读,读出感受,读出享受;读出语言美,读出情感美。
  读课文之前先读标题下方的提示引导语,以在感情上蓄势:“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母亲的骄傲,更是作者最美好的回忆。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在这杯甘醇的‘春酒’中尽情地陶醉吧!”先自由朗读;再全班齐读,将氛围推向高潮。
  全班读完后,教师再介绍作者在《乡思》一文中的话:“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日里想,梦里思,昨夜梦魂又飞归故里……可是短梦醒来……它依旧是海天一角,水阔山遥。”
  然后让学生再齐读最后一句,进一步体会感情:“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读后教师又介绍作者琦君去世前的情景,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2006年6月7日,90高龄的琦君永远搁下了那支生花妙笔。临终前,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着: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呵……
  十五、拓展式比较阅读
  阅读琦君的另一篇散文《下雨天,真好》,与课文作比较阅读,说说本文表达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和课文相比,哪些是较为一致的,找出典型的语句具体说说。借此深化课文的理解,并拓展知识、开阔视野。边读边在备用纸上写下关键词句。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具体内容略)
  十六、每人说一句结束语
  下课前,每人说一句结束语,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学习启示。要求总结收获准确、全面,总结启示深刻、独到。先在备用纸上写下来。时间2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并相互评判,说说达到了要求中的哪一级。之后教师先随机抽点三四人,再自主发言三四人,边说边自评和互评。随机发言,能听到真实的;自主发言,能听到精彩的。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总结,继续激励学生的学习:美的文章,能让我们感受到语言的美和情感的美;这篇《春酒》,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春酒的美,人性的美,而这些美,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让我们增强语言意识,从美的语言中获得语言营养和精神营养。
  十七、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同时“得益于课外”,需要课外阅读。我向各位推荐琦君的散文《母亲的偏方》《母亲的教导》《母亲的手艺》《三更有梦当书枕》,还有整本的《琦君说童年》等等。整本的可以到图书馆借来阅读,或上网店买来阅读;单篇的已经粘贴在班级语文学习博客上,请直接打开阅读,每篇读完后留下你的一句感想或评论,同学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