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2年第5期 ID: 138898

[ 郑逸农 文选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非指示性”教学设计

◇ 郑逸农

  一、设计思路
  “非指示性”教育理念的特点是:在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交互作用中,学生自主判断、自主反思、自主成长。“非指示性”教学设计根据这一理念进行。“非指示性”教学设计有若干类型,其中适合所有文体的为“通用类”,其下又分出完整型、简约型和灵活型三种。本文属于灵活型的教学设计,它突出随机性、灵活性和创新性,教师根据文本特点、学生特点和课时特点等,随机应变,并生成创新。比如,笔者可以这样设计主要的教学步骤:初读课文,说说初读感受;再读课文,说说再读感知;三读课文,说说哪些方面写得精彩;四读课文,对精彩内容进行赏析;五读课文,自主提问并自主探究,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六读课文,积累新鲜字词和妙语佳句;下课前每人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或感受。针对这篇课文,笔者又随机变换设计方式:初读课文,说说作品表达的情感;再读课文,说说作品表达的内容;三读课文,说说作品写作的缘由;四读课文,说说作品写作的特色:五读课文,自主提问并探究;六读课文,美读成诵;下课前每人说一句哲理性的结束语。如果换成另一篇课文,又可以创生出一种设计。这些灵活性的设计,虽然各有变化,但都体现了“非指示性”教学设计的基本特点:站在学生学的角度(而非教师教的角度)来设计,运用归纳法(而非演绎法)来设计,各个环节之间由低到高,呈现步步提升的台阶形态(而非同一个平面上的简单重复)。
  二、教学步骤
  (一)教师激趣导入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无数文人为此吟诗作词,留下了众多的作品,而苏轼写的中秋词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干百年来传诵不衰,深入人心。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苏轼的这首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感受“中秋第一词”的多种魅力。
  (二)初读课文,说说作品表达的情感
  每人以自由诵读的方式初读课文。要求读得感性,读出细腻的体验,然后说说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情感,用一句话准确而全面地说说,先在备用纸上写一写。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形成基本共识后再派代表向全班说说。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这首词表达了郁闷忧伤却又乐观豁达的情感。
  (三)再读课文,说说作品表达的内容
  每人以默读的方式再读课文,要求读得理性,读出整体的感知,然后说说这首词表达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准确而全面地说说(不能把上一步表达情感的话照搬过来),先在备用纸上写一写。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形成基本共识后再派代表向全班说说。第一步,原来是怎么说的:第二步,小组交流后又是怎么说的。之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作者面对中秋圆月抒发自己的身世感慨和兄弟分离的感伤,但又从消极的倾诉转向积极的安慰。
  (四)三读课文,说说作品写作的缘由
  每人以选择性默读的方式三读课文,要求读出理解,根据相关话语探知作品写作的缘由,“用自己的理解去推断”,要求说得准确而全面,表达句式可以这样:“作品的写作缘由之一是:___,依据是文中的这句话:___。”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形成基本共识,然后派代表向全班说说。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理解:作品的写作缘由之一是自己在官场失意不得志,依据是文中的两句话。一句在序言中:“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一句在文中:“我欲乘风归去”。前句表明作者在中秋佳节感喟自己不得志,借酒浇愁:后句表明作者想离开自己的现实环境。写作缘由之二是中秋节不能与弟弟团聚,依据是文中的两句话。一句在序言中:“作此篇,兼怀子由”:一句在文中:“何事长向别时圆”。
  教师可补充苏轼的其他情况。
  (五)四读课文,说说作品写作的特色
  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为什么《水调歌头》会成为”中秋第一词”呢?每人以赏析的眼光自由诵读课文,“用自己的眼光去赏析”,寻找该词成为“中秋第一词”的理由,让人听了信服。表达句式可以这样:“我认为它成为‘中秋第一词’有以下×个原因,第一是……第二是……”每条要紧扣原文稍作展开。边思考边在备用纸上写下一些关键词。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出有深度或有新意的向全班说说。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理解(也尽可能向有深度或有新意的方向努力),促进和深化学生的学习——我认为它成为“中秋第一词”,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真。该词写的是真实的事情,抒发的是真实的感情。这是成为“中秋第一词”的前提。作者在政治上的失意是真实的,没能和弟弟团聚也是真实的;伤感郁闷的心情是真实的,乐观豁达的心态也是真实的。第二,善。作者有一颗善良的心,在遭遇不顺时,能用善良的心去安慰自己,并推而广之,去安慰天下遭遇不顺的人。对于生活顺利的人来说,读来也是一种健康美的享受,有利于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第三,美。首先是情节的曲折美。全词短短95个字,读来却曲折有致,如同读一篇富于情节的小说。作者在词中真实展示了自己曲折的心路历程。词的上阕,先是“我欲乘风归去”的消极避世,后是“何似在人间”的自我慰藉;词的下阕,先是“何事长向别时圆”的郁愤,后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乐观。所以,这首词写作的过程,既是作者的心态自我调整、自我教育的过程,也是读者的心情受到感染、获得感化的过程。其次是语言的通俗美。全词都是明白晓畅、通俗易懂的语言,读来易于上口,也易于入心。从开篇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到篇末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有通俗之美、质朴之美,这样就更能够使作品脍炙人口、深入人心,更能够流传得久远。
  (六)五读课文,自主提问并探究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更细致地赏析课文,每人以挑剔的眼光诵读课文,然后提出一两个有价值的问题,自主探究,寻找答案。要求是“四有”:第一,有疑而问,即提出的问题是值得质疑的真问题;第二,有启发而问,即提出的问题对自己、对同学有启发,能借此深化课文的学习;第三,有本探究,即结合文本展开探究,不离开文本想当然地猜测:第四,有效探究,即探究出的答案有一定的深度或新意。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之后每组选出有深度或有新意的问题和理解,由小组长向全班介绍。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问题和探究,与学生交流。两个问题,一个是内容方面的,一个是形式方面的。内容方面是:作者说“我欲乘风归去”,为什么把“天上宫阙”当做自己“归去”的地方?我的基本理解是:这一方面是实写,作者对月亮一直怀有好感,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想把那里当做自己羽化登仙的去处,这在作者的《前赤壁赋》里可得到印证,他在写自己月下泛舟飘然欲仙的感觉时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另一方面是虚写,作者把“天上宫阙”比为朝廷,他是从那里被贬谪到地方上来的,所以那里是他的回归之处。只是他又怕那里仍然充满着帮派党争,自己又要被牵扯进去受罪,所以说“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形式方面的问题是:词也讲究押韵,也有韵脚,这首词哪些字是韵脚,押的是什么韵?我的基本理解是:(先让学生思考出结果后再说)上阕“天”“年”“寒”“间”,下阕“眠”“圆”“全”“娟”。语音从古代到现代会发生一些变化,从现代汉语的角度看,这首词押的是an韵。
  (七)六读课文,美读成诵
  每人尝试着美读,读出情感和节奏。情感体现在语调的高与低,节奏体现在语速的快与慢。每人边读边揣摩:语调的高与低如何与情感的郁闷忧伤与乐观豁达相对应?节奏的快与慢如何与词语之间的停顿一致起来?句子内的停顿又该怎么划分?学生形成独立见解后,参与小组交流,形成基本共识,然后派代表向全班说说。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一是关于语调。郁闷忧伤处要读得低沉,乐观豁达处要读得高亢。二是关于节奏。一个句子内,以意义的相对独立为停顿标志,整首词的停顿应该是:“明月仉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侏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从长久,千里供婵娟。”
  齐读课文,把课堂学习气氛推向高潮。读完后现场默写。
  (八)每人说一句哲理性的结束语
  每人说的话要围绕该词何以成为“中秋第一词”来说,各抒己见,各显智慧,让自己和同学听了都受到启发。先在备用纸上写下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之后各组再选取有新意或有个性的向全班介绍。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感受,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一个成功的作品首先是真的、善的和美的,苏轼的这首词,三者兼备,给读者带来了文学美的享受和心灵美的陶冶。
  (九)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我向各位推荐两篇该词的赏析文章,一篇是夏承焘的《(水调歌头)赏析>,一篇是袁行霈的《中秋之夜的美好祝愿——苏轼(水调歌头)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非指示性”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