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特点】
该教学设计为“非指示性”教学中的“基于自主点评”的设计。主要用于语言有意味、思想有深味但其语言味、思想味又不容易领悟到的文学性和思想性俱佳的文学类文本。学生在一次次的点评中,逐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然后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非指示性”教育理念是“把人当人,自主成长”,在教学实践上体现为:在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交互作用中,学生自主判断、自主反思、自主成长。该设计的“自主点评”,笔者界定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点评文本的语言和内容等,在点评中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基本程序是先独立点评,再相互交流。该设计的标志性环节是“四点评”:一、点评语言,感受语言的精彩i二、点评内容,领会内容的精妙;三、点评疑难,探究疑难的精深;四、点评特色,梳理特色的精巧。同时该设计也用于语言和内容浅显有味,适合学生独立学习的文本。用于这类浅显的文本时,标志性环节“四点评”的内容也随之调整为:一、点评词语,感受精彩词语所起的表现作用;二、点评句子,领会关键句子所起的点睛作用;三、点评段落,探究重要段落所起的起承作用;四、点评全文,梳理全文的个性化写作特色。本文采用后者设计。
该设计要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需要通过网络化教学来体现。如果每人面前有一台可上网的电脑,每一步点评都可以让同学同步上传,即时交流和分享。
【设计步骤】
一、介绍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
曾有同学说:我自己读《背影》,读得很感动,上课被老师一讲,却一点也不感动了。这堂课我们就自己来学习,自己来点评,在点评中体会作者的感情,领会表达的特点。
点评什么呢?我们不妨从四个方面依次来点评:第一,点评词语,感受一些精彩词语的表现作用i第二,点评句子,领会关键句的点睛作用;第三,点评段落,探究一些重要段落的起承作用第四,点评全文,梳理全文的个性化写作特色。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如何,关键看点评的精细程度如何。
这一环节是要体现“把人当人、自主成长”的“非指示性”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按以下四个方面来设计(教学过程中可能会根据学生的意见随机调整):
1.点评词语,感受精彩词语的表现作用
学生点评前,教师先作引导,介绍要求和方法:通过点评,感受精彩词语的表现作用;学生按课文先后顺序,在认为精彩的词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均可)旁用铅笔写上点评,让自己的学习得到深化,其他同学看了也受到启发;点评语言要简洁、准确;选四五个词语即可。
学生自主点评后,在小组内交流,成员间相互倾听,相互完善;然后由小组长集中全组的点评,向全班介绍。教师介绍自己的点评(学生已说到位的不再重复),和学生分享,并努力促进学生学习的深入。
教师介绍自己的点评:
第1段:“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中的“背影”。点评:一个描写父亲形象并不重要的词,与前面“最不能忘记”搭配,引发读者奇特的阅读期待。
第2段:“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中的“簌簌”。点评:见形、见声又见情,把自己的悲伤表达得特别充分。
第4段:“他再三嘱咐茶房”中的“再三”。点评:表面上是叮嘱茶房的次数多,实则是内心对儿子的疼爱呵护多。
第5段:“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中的“紫毛大衣”。点评:家境困顿的背景下,这件衣服非同寻常,蕴含着父亲对儿子的无限疼爱与呵护。衣服的背后,站着一个慈祥可敬的父亲形象。下文父亲穿的可只是普通的“棉袍”!
第6段:“我买几个橘子去”中的“橘子”。点评:又一个非同寻常的物品!借债度日的父亲前面刚和脚夫讲价钱节省开支,这里却为儿子买额外的“奢侈品”。普通的橘子,是父亲对儿子沉甸甸的爱,是无微不至的呵护。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中的“蹒跚”。点评:准确地表现了父亲走平路的特点和不易,也巧妙地为后面父亲上下月台的艰难做铺垫。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中的“攀”和“缩”。点评:准确地写出了父亲手和脚的吃力动作。正是这两个动作,引发了儿子心灵的震颤和感情的进发。
第7段:“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中的“东奔西走”。点评:简短的四个字,包含了父子两人为生活而奔波的几多艰辛与困苦,给人无限的想象。
“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中的“大去”。点评:父亲这个沉重的词引发了儿子的哀伤,也引发了儿子对父亲的回忆,于是有了这篇《背影》的诞生。(顺势解释:朱自清后来自述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
2.点评句子,领会关键句的点睛作用
要求和方法:通过点评,领会关键句子的点睛作用:学生按课文先后顺序,在认为关键的句子旁用铅笔写上点评,揭示关键句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让自己的学习得到深化,其他同学看了也受到启发;选四五个句子点评即可;点评语言要简洁、准确。学生自主点评后,在小组内交流,由小组长集中全组的点评,向全班介绍。
教师介绍自己的点评:
第1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点评:这一句让读者知道本文写的是回忆,自然地引出下文,也引发读者的阅读期待。
第2段:“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点评:这一句点明回忆的内容是家庭遭受不幸的特殊时期,为全文定下了哀伤的基调,增加了阅读的沉重感。
“父亲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点评:这一句让人看到了父亲的坚强,给眼泪簌簌的儿子带来安慰和温暖。
第3段:“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点评:这一句引出了下文的故事。
第4段:“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点评:这一句表明父亲在谋事和送儿子的两难选择中,还是把感情的天平倾向了儿子,也自然引出了下文的送行细节。
第5段:“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点评:这一句表现了父亲的慈爱和细心,与后面买橘子的感人情节相呼应。
第6段:“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点评:这一句是这个情节内容的总领,也体现了父亲关怀的细心和周到。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点评:为后面父亲上下月台的艰难做铺垫。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点评:点明了父亲独自去买橘子的原因,也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呵护。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点评:这一句是本段的焦点,也是全文的焦点。文字不多,却细腻准确、真挚感人。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点评:这一句与上下月台的艰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让人读到的不是轻松,而是酸涩和敬重。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点评:这一句表明父亲又开始惦念儿子路途的平安了,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真正放心。
“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点评:这一句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和关照:走了几步就回头,就担心儿子跟上来。父亲的牵挂之心并没有跟上自己向前的脚步。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点评:这一句表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牵挂和感念;再写背影,对前面的感情表达起到了深化作用。
第7段:“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点评:这一句呼应开头,表明由前面的回忆回到了现实;家境的不如意,为全文再添一份悲情,增加了感人的力量。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点评:这一句在悲戚中再现背影,对全文的感情起到了深化和提升的作用;妙然天成的结尾。
3.点评段落,探究重要段落的起承作用
学生点评前,教师先作引导,介绍要求和方法:通过点评,探究重要段落在全文中的起承作用;本文共有七段,学生按课文先后顺序,在每一段旁都用铅笔写上点评,揭示每个段落与主题“背影”的关系。
学生自主点评后,在小组内交流,形成小组的最佳答案,由小组长向全班介绍。
教师点评:
第1段:开篇即点题,引出下文的“背影”故事。
第2段:写跟着父亲奔丧回家,是“背影”故事的缘起。
第3段:写丧事完毕与父亲同行,是“背影”故事的前奏。
第4段:写父亲决定为儿子送行,是“背影”故事的基础。
第5段:写父亲送儿子上了车,是“背影”故事出现的准备。
第6段:直接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是全文的核心段落。
第7段:写读着父亲伤感的信,眼前再次浮现“背影”,与前面呼应。
结论:全文没有一个段落是可有无可、游离主题“背影”之外的。
4.点评全文,梳理全文的写作特色
学生点评前,教师先作引导,介绍要求和方法:通过点评,揭示梳理出全文的写作特色;要求学生以研究的眼光快速阅读课文,然后用铅笔在课文标题上方的空白处写下点评,让自己的学习得到深化,其他同学看了也受到启发;可以从选材、结构、语言、主题等多方面来梳理点评:点评采用总分结构,先总写特点,再稍作展开,并点出该特色的效果;点评语言要简洁、准确。
学生自主点评、组内交流后,形成小组的共性认识;然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位不同小组的代表起来说说,分两步:第一步,原来自己是怎么点评梳理的:第二步,经过小组交流后自己又是怎么点评梳理的。
教师点评:
本文的写作特色主要有:第一,选材独特。不写父亲正面的形象,而用“背影”来表现父亲,表达父爱,不仅新颖,而且独特,令人耳目一新、叹为观止的同时,也给人无限的想象和回味。第二,选点巧妙。写父亲,可以写平时的父亲,也可以写特殊时段的父亲。作者就选择了祖母去世、父亲卸职这个祸不单行的“家庭不幸时段”来写,这时的父爱会异乎寻常地感人,因为父亲是家里的主心骨、顶梁柱;而这个时候自己的感情也特别脆弱,最容易表现真情。第三,结构精巧。开头写背影;主体部分先为写背影一步步铺垫,再正面描写,然后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文章结尾又写收到父亲“大去不远”的家信后眼前再次出现背影。前后呼应,不仅精致,而且巧妙。第四,感情真实。作者并不是始终如一地写父亲的好,而是写出了心理变化的过程:写自己曾经觉得父亲和脚夫讲价钱时说话不太漂亮,直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给他,艰难的攀爬动作引发了他心灵的震颤,才良知发现,真情涌动:末段又坦诚地写父子关系出现波折,如今两年不见,父亲又惦记着我和儿子;收到父亲的信,说膀子疼痛厉害,“大去之期不远矣”,使他伤感不已,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了父亲的背影。还有他的几次哭也很真实,不会让人感到矫情和虚饰。朱自清自己说:“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第五,语言朴实。全文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豪情的表达。语言全部来自日常生活,非常朴实,但又非常亲切和真挚。
二、反省自己的点评得失
每人自主反省自己在整个点评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与同学、老师的点评相比,自己哪些方面值得肯定需要保持,哪些方面必须调整需要完善。
先独立完成,在备用纸上写下几个关键词,然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借鉴,最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个小组的代表起来说说,边听边诊断分析,并及时给予鼓励:反省是可贵的品质和习惯,人是在反省中自主走向成熟的。
三、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现场讨论一个与自己生活相关的问题:课文第五段中,作者一再说自己“聪明过分”“太聪明”,为什么这样说?你在自己的长辈面前,也有这种自作聪明的情况吗?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下。
讨论交流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自我反省,调整心态,体会家庭亲情。这个年级的学生开始对父母的一些言行不以为然了。但讨论交流的目的也不是对父母一味肯定,要根据情况,正确认识。
四、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师综合出各种资料,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及时促进学习的深入。(略)
五、积累性美读
先聚焦新鲜字词,边读边积累。因人而异。不求统一。
每人独立积累后,同桌间相互检测。
最后教师也列出一些字词现场检测,如:交卸、奔丧、狼藉、簌簌、典质、赋闲、颓唐、琐屑。
再聚焦妙语佳句,美美地读。让学生自由诵读描写“背影”的段落,读出感受,读出感动。
最后引导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把课堂学习氛围推向高潮。 六、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向同学们推荐朱自清的散文集《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