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考作文是关乎学生高考成败的一大环节,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高考作文有其新的要求与特点,特别是对学生“真作文”的要求越来越高,反映在作文中就是要求对学生写作流露的是真情实感。本文从高考作文的命题要求和阅卷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如何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高考作文。
【关键词】高考作文 命题要求 阅卷特点 真情实感
我们都知道,作文一直是语文学科高考的重中之重,其不但占语文学科试卷总分值的五分之二,而且在考试时往往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如果复习时不到位,临场发挥不好将直接影响整个高考。所以有人说,得高考作文者得高考!那么我们该如何根据高考特点来指导学生高考作文的复习呢?笔者结合今年高考阅卷的亲身经历,谈谈高考作文的复习指导应该注意的要点。
首先必需了解高考作文的最新要求与特点。
从最近几年高考语文学科对作文的要求来看,作文除考查考生语文基础能力之外,越来越重视对考生多元智力的考查。当前的高考作文命题,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而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变化则是要求学生写出真情实感,这是对学生真正语文素质的考查,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检测,是对学生真性情的评价。我们指导学生写作就必需重视这个变化,引导学生平日习作应该有这个意识,从而贴近高考要求。具体来说,近几年来高考作文有了如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第一,强调立意的转变。高考命题向能力、素质转变是高考改革的基本思想。在高考作文命题中体现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力、文学素养、思辨能力以及综合能力,如何实现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鼓励创新和发散思维,多角度、全方位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多地尊重学生这一创作主体,能更好地体现语文的人本意识和人文关怀,这也始终是今后高考作文命题的指导思想。《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学科中对作文提出了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的作文要求。我们不难发现,“深刻”指的是要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这体现了对考生思辨能力的考查;“丰富”指的是材料充分,形象丰满,意境深远;“有文采”指的是词语生动、形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有创新”则指要求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有个性色彩。
第二,注重内容的真实。新课程理念强调的是学习与生活的关系,学习必须密切联系生活。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提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要求,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社会、科技发展的现实,强调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如果我们把近几年高考作文题的材料汇集到一起,就会发现,命题总是或远或近地涉及社会、人生、时代、生活。强调树立正确的人生理念始终是高考作文的基本思路,要求考生在思想上、行动上表现出拼搏向上、乐观积极的精神,勇敢地面对人生中可能遇到的挫折与打击是高考作文的主旋律。事实上,社会热点与个人生活从来都密不可分,社会问题可以折射出个人生活的基本态度,个人生活也总是与社会发展密切相连。如何从个人生活经验出发,反映个人对社会、自然乃至生命的关怀,或者从社会问题出发,追求个人价值的体现与积极乐观的态度将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趋势。
第三,开放命题的方式。从2000年起,“话题作文”一直在高考作文中占有相当的比例。“话题作文”是一种开放性的命题,它能给学生较充分的写作自由。自选材料,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这种“四自”要求解除了过去命题作文中暗设的种种限制,为审题开放了空间,学生可以在规定的范围内自由地选择对象、角度、中心,自如地运用自己擅长的文体进行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或说明。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等命题形式,也各有自己的长处,足可成为话题作文的有益补充。从这一角度而言,几种传统命题形式的渗透融合将代表今后高考作文命题的新思路、新走向。由限制严格的材料作文向限制宽泛的话题作文再到限制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新作文”将逐渐成为高考作文的代表形式。
其次,我们来看看高考作文阅卷时的特点。
高考阅卷工作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民众的关注,也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关注,这也是我们指导学生复习作文时必需重视的一个环节。那么高考作文阅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第一、作文阅卷有很大的主观性。高考作文阅卷的主观性恐怕是所有学科中最大的一项了。评分标准是阅卷教师的唯一准绳。所以我们首先必须十分清楚地了解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在写作时做到有的放矢,符合要求,力争上位。按照评分标准写作文是作文稳中求胜的关键,评分标准具体以基础等级(内容+表达共40分)和发展等级(20分)为基准,并且对评分细则有了补充说明:以“内容(题意)”为主先打“奠基分”(即“内容”或者说“立意”是基准,决定分数的走向),然后在其相邻等级中再为“表达”和“特征”打分,不跨等级打分。(先确定“内容”等级分,即根据“立意”确定等级,然后再给“表达”和“特征”定级)。所以我们必须依据这个想办法使阅卷老师的主观能动性向着有利于你的方面发展,否则便会造成直接排斥。
第二、高考作文阅卷时间具有很大的限制性。高考作文是高考语文学科中阅卷工作量最大的项目。数量多、变化多、自主性强。这种客观事实也给阅卷工作带来了特殊的要求:在保证质量的同时要保证速度。因为阅卷评分结束后还有大量后期工作要做,不能因为作文阅卷而影响其他工作。所以高考作文阅卷往往在时间上有很多的制约性,阅卷老师不可能给每篇作文都有充裕时间来好好体味玩赏,如何更快更准确的流露出你作文是符合高考作文要求的,就是我们平时作文必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所以,针对高考作文的新要求,结合高考作文阅卷的特点,抓住高考作文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我们必须开展有效的作文指导。
第一,从现实社会生活中寻找能写出真情实感的材料。
我们生活在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环境中,各种变化都会对我们有所联系有所影响。大到全球气候变化,国际政治风云变幻,小到每天的天气变化,日常生活,无不和我们有着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些内容经过我们的斟酌挑选,皆可进入作文,成为我们的写作素材。以2008年浙江高考语文作文为例,作文是命题作文“感受乡村”或“触摸城市”。我们细细思考一下不难发现,“感受乡村”“触摸城市”的主体是“我们”,这是要求我们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写出你对乡村的感受,对城市的理解。它不是也不应该仅仅是要求我们尽力去揭露乡村或城市的黑暗面,而是让我们作为一个乡村或者城市生活的亲身体验者,面对乡村或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抒发出我们的真实感受,寻找灵魂的归宿,精神的归属。也许,我们可以更多的从中感受到人性的温情,生命的价值。我们有很多的话可以表达,有很多事情可以述说了,这一切都应该是我们真情流露的途径。
第二,从历史与书籍中挖掘能写出真情实感的事例。
阅读大量的书籍,从前人的经历和知识积累中挖掘能为我所用的养料,这是现代高中生作文的常用方法。许多时候我们为先人的种种事迹所感染鼓舞,有时我们也对先人的种种陋习而不耻,这种情绪是真实存在的。这里最为重要的是怎样从大量书籍和历史典故中选择我们要用的材料,使得我们的作文既有真实可感的事例又有情感动人的魅力。参看近几年来的高考高分作文,我们发现化用典故,古为今用,超越时空的文章往往带有很大的感染力。比如2009年浙江卷作文中有一篇名为《无根者的根》的文章,得了57分的高分,作者就是巧妙地从阅读过的书籍中找到合适的实例:波兰诗人切·米沃什和伟大的“异端”索尔仁尼琴的故事,结合自己到位的评述,思想与技巧并重,从而获得高分。
第三,从自我生活中留意能写出真情实感的片段。
没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是很难有写作的创造的。从高考作文题来看,越来越多的题目都明确提出“结合自己的理解”的要求,这就是说要有自我的特色,不能人云亦云。但是高中生的生活经历毕竟有限,生活环境大多是千篇一律的学校家庭式模式,怎样才能写出与众不同、打动人心的好文章来呢?首先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尽管我们高中生的生活是简单而平淡的,但是很多生活小事中却蕴含这人生大道理。以小见大是我们写作时常用的创作手法,也是我们积累生活的途径。平时遇到某件事,想到某个灵感,我们都应该记下了,记得多了,写作时素材自然就有了。其次要做一个生活的冷静的观察者。很多时候,我们不太可能经历所有我们想要经历的事,这时,周围的人给了我们很好的帮助。细心的学生会发现周围那么多的人都有各自精彩的人生,从他们的口中我们了解了很多我们以前不知道的东西,这也是人生一种独特的体验。最后要做一个生活的思考者。没有思考的生活是乏味的,同样没有思考的作文是枯燥而无义的,我们在作文中的思考其实来源于平时对生活的思考。
★作者单位:浙江省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