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0年第8期 ID: 137498

[ 王应柏 文选 ]   

议《谏太宗十思疏》的主题

◇ 王应柏

  【摘 要】苏教版教材中的《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奏疏中的代表作,对于文章的主题一直都有两种不同的意见。文本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提出本文的主题应该是“主德”。
  【关键词】教材 文本 主题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文言文《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奏疏中的代表之作。魏征之于唐太宗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魏征在贞观年间先后上疏二百余道,其中大部分奏议都被唐太宗采纳践行,这篇奏疏更是被唐太宗置之案头,时读自省,常览自戒。此文论述富于哲理,气势雄健,辩锋犀利,是一篇精妙的宏文,成为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选文的经典篇章。
  但是大家对本文的主题却没有形成一个共识,历来主要有两种不同看法:一为主德,即文章主题是人君应该积德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二为主思,即人君应该“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苏教版教材的编者选择的是后者,在配套的“教学参考”中的文章分析以主思观点阐述,并且配以余国瑞《谏太宗十思疏试析》(《古典文学名篇赏析(续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一文,在配套练习《学习与评价》中的相关习题的参考答案也持主思观点。笔者认为欠妥,《谏太宗十思疏》的主题应该是主德。
  首先,从文章的结构思路来分析,主德,毫无疑问是本文的主题
  文章第一段即提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题。作者用了两个比喻,先从正面说明,接着再从反面说明“德义”对于国之治的重要作用,形成了鲜明的正反对照。从行文结构上分析,作者要说的最重要的意思明显是正反两组对照中的“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和“德不厚而望国之治”句。接着作者进一步从人君的重要地位角度指出“德不处其厚”的危险性。
  第二段作者从历史上几乎所有的人君都不能善始善终的现象总结原因。人君们在没有取得天下的时候,忧患深重,所以能团结臣民,竭诚待下;一旦取得了天下,便难免踌躇满志,纵情傲物。进一步发展下去就是忽视人民力量,滥用刑威对付百姓,最终“覆舟”收场。而人君之所以会在得取天下前后有不同的表现,对帮助自己攻取天下的臣民前倨后恭,就是“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魏征如果用现代汉语说就是,那些国君们没有德义,或者是没有把自己建国时的德义保持下去,他们得天下后就慢慢开始“缺德”了。作者其实是从历史的教训上反面讲人君的德对于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意义。
  第三段开头,作者先提出“十思”,接着说“总此十思,宏兹九德”。可见“十思”对于人君来讲只是方法和途径,而“十思”体现出的“九德”却是人君应该具有的治国之本。可以这样理解,“十思”是方法途径,“九德”是保证“十思”能够践行的根本。最后作者描绘了一幅“垂拱而治”的盛景,从正面畅想了德义之君的“无为大道”,进一步说明德对人君治理国家的意义。
  余文对文章的分析,认为作者一开头就提出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单从第一段的语法结构上就忽视了语言的重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应该才是魏征真正想通过这篇奏疏让唐太宗知道的道理,文章的结构思路明显地表明了这一点。
  其次,魏征奏疏的诤谏艺术也可反证主德的主题
  “伴君如伴虎”,更何况要在皇帝身边做一个称得上“良吏”的谏臣呢?魏征是清醒地认识到这些的。本文的缘起是唐太宗在初治之后便骄傲起来,开始追求骄奢淫逸的生活。魏征劝其“必积其德义”,不就等于说,皇帝啊,你现在有点“缺德”了吧,你现在有点忘本了哟?魏征当然不会这么说,他要艺术地说。
  有学者对魏征诤谏的艺术方法进行过总结,其谏法有利诱法、理喻法、反衬法、隐讽法、激将法五种。深谋远虑的魏征,对隋末唐初的各种社会问题洞察透彻,分析剀切中肯,故太宗“常访以政术”。其五种谏法掺杂交融互藏互契相得益彰,使其诤谏大获成功,赢得了“诤臣”美誉。怪不得魏征去世时,英明豁达的太宗深深慨叹失去了一面“明得失”的镜子。其实魏征能够成功运用各种诤谏方法,取得良好成效,根本上是对唐太宗的心理掌握得细致入微,进谏时便针对他不同的心理,采用各不相同的方法来说理。奏议能够做到有的放矢,被采纳的机率必然就高,而且能够起到保护自己的作用。
  根据前文对文章结构思路的分析,魏征谙熟心理、巧用修辞、设史参照、重视对比、铺陈排偶,在本文第一段用了理喻法、反衬法和激将法,在第二段用了隐讽法和激将法,第三段用利诱法。其实这么复杂的思路只为说:皇帝,你“缺德”了,所以你要“补德”,而且可以这样补。再复杂聪明的人也应该听得懂,当然唐太宗懂了,而且很大度很重视地把这篇奏疏放在了案头。这是魏征的幸,也是唐朝百姓的幸,虽然这种幸事没有延续到魏征死后。
  因此,笔者认为《谏太宗十思疏》的主题应该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本篇奏疏,魏征紧扣“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个主题,对这个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安邦治国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时至今日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坛市第四中学。

议《谏太宗十思疏》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