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分别从充分利用教材、创设情境、师生互动等方面,阐述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与措施。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语文课堂 情感教育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发扬课文所蕴含的健康的思想感情,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中充分挖掘作者在其间所寄托的思想感情,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联系。语文学科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也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情感教育应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丏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苏联心理学家鲁克曾经说过;“高水平的情感不是遗传下来的,而是对每个儿童加以培养的结果。”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并提高他们情感认知水平的极其重要的年龄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渴望着丰富的情感共鸣。在语文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注重对学生的情感熏陶,一方面既可以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更可以培养学生美好情感,提升学生文化品位,完善学生自我人格,让学生获得生命与情感的交流,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的完全意义上的人。
一、充分利用教材文本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
翻开我们的语文课本,每一篇文章佳作无不凝聚着主人公或作者从生活中得来的情感体验。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学作品载负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它是沟通读者和作者心灵的桥梁,是我们进行情感教学的媒介。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舍生取义”的忧患意识和献身精神;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爱国精神;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超然物外的洒脱;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陆游“铁马冰河”的梦境与“戍轮台”的平生壮志融为一体所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无一不凝聚着作者的灵感、激情和思想,同时也影响着读者的情感、情趣和情操。让学生认真阅读,仔细品味,身临其境地去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起到良好的情感教育的作用。
二、创设情景利,激发学生的情感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创设情景,就能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文本中去,从而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真正的结合起来。须知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激发教师和学生激情的过程。教师融情入文,定能调动起学生的激情,带来意想不到的情感体验。
比如我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的教学过程中,就利用近几年发生的有关事情向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
我们一起走过的2008年,有太多的眼泪让我们炎黄子孙的灵魂接受洗礼!
“2·15”特大冰雪灾害袭来,交通阻断,水电供应中断,我们用爱把受灾同胞温暖!
“3·14”藏独分子策划动乱,无辜群众的鲜血,鲜活生命之花的凋谢最终凝聚成一个坚定的声音:西藏的天仍然是晴朗的天!
4月份,奥运圣火传递在巴黎等地受阻,国人的激愤掀起了又一波爱国主义的巨澜!
“5·12”汶川大地震,更是震动全中国,全世界!“汶川不哭,中国加油”!
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来袭,中华民族再一次用自己的行动向世界证明我们国家的强大是因为我们有强大的国民。
当灾难来临的时候,我们坚守希望,我们选择团结和坚强!
因为我们坚信“多难兴邦”!
讲到这里,配以相应的多媒体照片和背景音乐的时候,学生们一个个的眼中闪耀着坚毅的目光。课堂顿时沉寂了下来,但我却可以清晰地感觉到他们内心的澎湃激情和勇力,学生们不由自主地唱起了国歌,我知道,现在所有的语言都是多余,情感的共鸣已经连接了你我他。
三、师生互动,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
情感的体验不应仅仅是学生单方面的行为,教育的过程是师生双向的信息沟通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交流和相互体验的过程。试想如果教师不能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又怎么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呢?又怎么能掀起学生心中的波澜,完成一个让学生心灵震撼的语文教学活动呢?而反过来说,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如能真正地融入课堂,融入学生之间,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必定能以情育人,带领着我们的学生走进一个情感丰富的世界,使我们的语文课堂中相互的情感传递和情感体验贯穿全过程,让师生在彼此的情感分享中完成知识的传递与情感的交流,在真善美的丰富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中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
教学的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的一个动态过程,这是语文课堂的开放性、交互性和灵活性所决定的。当老师和学生一起带着期待和热情走进作品时,就会不约而同地产生丰富的心理情感体验,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着直接的感染,学生所引起的情感共鸣反过来又会影响着我们的老师,彼此与文本、与作者之间心灵的沟通与交流就会获得情感认同并最终转化为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其情操。
总之,教育不能没有情感,语文教学更是离不开情感教育,让学生在思维和情感的积极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并将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养,从而更好地品味生活,体悟人生的真谛,这才是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也才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所在。
★作者单位:重庆市巴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