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0年第8期 ID: 137488

[ 刘洁梅 文选 ]   

把学生领进诗的世界

◇ 刘洁梅

  【摘 要】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而诗歌是最有“语文味”的文体,也是最能上出“语文味”的文体。然而在当今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不重视诗歌教学,因此我认为语文老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选择适合学生欣赏的诗歌,以“读诗、改诗、写诗”等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诗歌教学中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兴趣 诗歌欣赏 操作 实效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宋词、元曲到现代新诗,诗歌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名家辈出。我国也是一个重诗教的国度。孔子用《诗经》作教材,要求弟子书牍背诵,并对他的学生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教不仅用于政治活动,日常生活也必不可少。孔夫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中国传统的启蒙读本,如《三字经》等,也使用了诗的形式。当代不少父母给小孩的启蒙教育仍是让小孩背唐诗。
  诗歌符合青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诗歌有两大特征,一是节奏感强,读时琅琅上口,便于记忆;二是想象丰富。这和青少年儿童年记忆能力强、思维活跃的心理特点相吻合。读诗、写诗不仅可以帮助青少年培养良好的语感,也有利于发展他们的思维。
  让学生喜爱诗歌,亲近诗歌,是每个语文教师的天职。但目前诗歌教学犹如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鸡肋”,“食之无物,弃之有味”。我们的教材远离了诗歌,我们的老师也远离了诗歌,学生更远离了诗歌。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应试教育是造成这一现状的根本原因。就目前的各类大大小小的考试,除了考古诗词句默写外,基本上见不到诗歌的踪影。加之在作文题的要求中加上一句“除诗歌外,其它文体不限。”这无非就告诉所有的学生,诗歌不重要。既然与应试无关,那顺理成章地可以把诗歌教学放在一边。所以不少语文教师除了让学生背背课本中的古诗词曲以外,那些现代诗歌往往不讲。即使讲,也只是蜻蜓点水。其二,教师的观念把学生拒之于诗歌的门外。不可否认,也有一些语文教师很重视诗歌教学,但重视的方法脱离了学生实际。事实上不少的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往往把“析诗”作为诗歌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想把诗歌的意蕴全部灌给学生,认为这样的诗歌教学才是完美的。但结果是教师越讲越玄,学生越听越糊涂。虽然中国历来都很重视“论诗、析诗”,作为一种文学评论或诗歌的研究,这些研究者以及成果对中国诗歌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析诗与论诗”重在理性,而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重在形象思维和直觉感悟。如果初中语文教师也像大学教授一样析诗、论诗,且不要说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学生连躲都怕有点来不及。其三,是外部环境的影响。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物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相对而言,人们更喜欢电视,小说。加上当代诗歌追求一种华丽的表象,模糊的印象,使诗歌变得晦涩难懂。诗歌创作越来越远离生活,也拉开了诗歌与读者的距离。缺少良好的社会氛围,中学的诗歌教学更是举步维艰。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在诗歌的世界里陶冶情操、学习语言、发展思维,我们应把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拉近诗歌与学生的距离作为初中阶段诗歌教学的突破口。让学生对诗歌不再陌生,把诗歌当作人生的挚友,在诗歌的世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和生活的美好。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前提在于每一个语文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首先是重视诗歌教学。朱光潜认为:“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能够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得人生是干枯的。”但就语文教育现状,要真正重视诗歌教学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原因很简单,因为应试教育仍是初中阶段主流。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在新课程的理念的指导下重视诗歌教学。
  其次是转变诗歌教学的策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诗歌的特点,把“读诗、改诗、写诗”作为诗歌教学的重点,激发学生诗歌的兴趣,让学生在诗歌教学中充分感受成功的快乐。
  怎样朗读诗歌,主要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读出感情。曾听过洪镇涛先生讲授《有的人》一诗,洪先生整节课基本上是在指导学生朗读诗歌。通过朗读,让学生读出了“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中对反动派的恨,更读出了“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中对鲁迅先生的敬意。通过朗诵,学生对整首诗的思想感情感悟得淋漓尽致。如果在讲授这首诗时,总是紧扣诗的对比艺术或从阶级论的角度分析这首诗的深刻内涵,学生也许能听得懂,但很难听进去。再如余光中的《乡愁》一诗,其思想内容以及写作特点都一目了然。如果能让学生读出乡愁,感悟乡愁,这比教师的“深刻”的评点要好得多。二是读出乐感。音乐美是诗歌的一大优势,在朗读诗歌时,一定要注意诗的停顿和语气的轻重缓急,充分感受诗歌的音乐之美。
  读诗是一门艺术,要读好每一首诗,对于语文教师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那些“乡音难改”的教师。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与诗歌主题相映衬的音乐背景烘托朗诵的氛围,借用一些名家的朗诵录音以弥补语文教师朗诵的不足。
  学以致用,诗歌教学的其中一个目的也在于让学生能够学会写诗。诗是情感特别集中特别强烈的一种文体,而青少年正处于情感特别丰富特别活跃的成长期。有一个作家曾断言每一个十多岁的青少年都是诗人。指导学生写诗,我们可以先从改诗和仿诗入手,然后指导学生写一些简单的诗,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步入诗的世界。
  改诗,就是对原诗中的一些句子或词语进行改写。在一次语文教学竞赛中,有两位青年教师上课的内容都是清朝诗人赵翼的《论诗》。其中一位教师课堂设计的重点是让学生与赵翼进行对话,其中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你从诗中听到了哪几种声音?”“你看到了哪些画面?”“你有哪些话想和赵翼说?”“赵翼的《论诗》打开了你思想的天窗吗?”设计非常新颖,但学生学得非常吃力。而另一位教师把“读诗”和“改诗”作为教学重点。起初还担心学生会不知所措,岂料学生非常活跃,而且所改的诗句非常精彩。如“江山代有人才出,我领风骚数百年”“江山代有才人出,敢领风骚数百年”等。学生们通过改诗不仅领悟到诗歌的深刻内涵,而且是对诗歌的再创造,可以说达到阅读的最高境界。何乐而不为呢?
  仿诗,是模仿所学诗样式写诗,是改诗的进一步拓展。笔者在讲《乡愁》一诗时,让学生模仿这首诗的结构,以《童年》为题写一首诗。结果,不仅所有的学生都有作品,而且有一些还挺不错的。如一个学生写道“小时候/童年是一只小小的木马/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上小学后/童年是一间宽宽的学校/我在里头/父亲在外头/后来啊/童年是一张薄薄的相片/我在这头/回忆在那头/而现在/童年是一条长长的银河/我在这头/精彩在那头”。
  笔者也乐于指导学生写诗。有一天,天气较冷。一下课,学生就挤到教室外的走廊晒太阳。上课时,我就利用课前几分钟让学生以《阳光》为题写一首短诗。尽管质量参差不齐,但学生很积极。有一个学生写道:“春天,阳光是柔和的/请不要拒绝/它会带给你希望/夏天,阳光是热情的/请不要拒绝/它会带给你欢乐/秋天,阳光是和煦的/请不要拒绝/它会带给你成熟/冬天,阳光是温暖的/请不要拒绝/它带给你安慰”。学生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是可以写出美丽的诗篇的。
  中国人是诗的传人,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诗人,但诗歌可以给学生的生活带来乐趣,给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给学生的语言增添亮色。请引领孩子们亲近诗歌吧!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清溪中学。

把学生领进诗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