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语文新教改的过程中,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一些可喜的新的变化,但与此同时,又出现了与教改精神相悖离的一些新问题。本文对教改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望能引起同行及专家们的重视。
【关键词】语文教学 工具性 个性 合作 评价
在当前淡化考试、淡化补课、淡化名次的新背景下,语文教学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更是显得非常重要。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到底何去何从,在此我从十几年的听课经历和教研经验出发,谈谈我的个人观点。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日益深入人心,语文教师一直在潜心摸索,试图把新的理念贯彻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但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不同,许多教师“新招”迭出,五花八门。但结果是前脚跨出“泥潭”,后脚又步入误区。
一、语文的工具性被淡漠
由于苏教版语文教材在编辑意图和编排体系上都很侧重人文性,再加上初、高中新课程标准又十分强调人文教育,于是,语文教学的人文化意识变得十分强烈。许多语文课连生字词也不提了,尤其在公开课、比赛课中最为突出。
那么新课标是否轻视字词教学呢?非也。新课程标准对“语言文字应用”的要求非常高:“了解语言文字法规的有关内容,增强规范意识,学会辨析和纠正错误,提高语言文字应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另外,学生在作文中暴露出的错别字很多,这就足以证明字词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
所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许多专家也多次强调:训练语言是语文课程的专务,应避免游离于理解和运用语言过多的活动、表演。
二、阅读的个性化被抹杀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眼下的阅读大都是比较庸俗的浏览式念读。首先是朗读课文内容,一点感情色彩也没有。有的是齐读一遍,有的是单独一遍,有的是教师范读,有的是配音朗读。名目繁多,但有滋有味的个性化阅读却很少。教师不对朗读者进行评价和指导。很难想象这种读书会读出什么名堂来。其次是由于教师阅读指导不到位,学生的考试功利心增强,对阅读的意义不甚了解,所以不读书、怕读书、死读书的情况普遍。于是,学生本身的文化素养因不读书而越来越差,文学品味越来越低,阅读理解能力越来越弱。
真正的阅读应该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个性行为,是一种感兴趣的自觉阅读。只有这种个性化的阅读才能穿透时空,品出文学真味,才能读出意蕴,感受艺术魅力。所以我们要引导培养学生的兴趣阅读、自觉阅读和个性化阅读。
三、讨论合作被异化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有着深刻的背景的:一是许多老师满堂灌,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二是“自主、合作、探究”本身就需要相互交流探讨,从而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认识理解不够深入,小组合作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要想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有实效,教师必须加强指导,让学生学会交流。其一,小组的安排要合理,分工要明确。其二,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价值。其三,讨论学习的时间要适度。其四,交流的方式、学习的结果要反馈。
四、课堂评价被简化
对于课堂上学生的见解应当如何处理,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许多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是恰如其分地给予准确评价。往往是简单地缚衍了事:或很好,或好的,或再想想,或课后再问问别人。至于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往往没有定论。这到底是教师对这个问题自己也弄不清楚呢,还是你暂时不想作出评价?是为了赶进度没时间评价呢,还是忘了评价?于是,回答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少,敢于提出建议的学生越来越少。许多课堂依然是一潭死水,毫无生气。
这种当堂评价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千万不能忽视这个环节。那种随便应付,视学生的问题或发现于不顾,这实在是一个大失误。
五、拓展引申被偏离
教学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教师在讲读教学中从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上发现相似点、相关点,进行移植、变通、融合、整理,这就是引申。讲读课中的引申既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目的,但内容上的引申要注意分寸,切忌牵强附会。拓展主要是指文本拓展。为了增加课堂容量,丰富课文内容,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教材,获得更多的积累和感悟,课堂上适当地横向联系与课文有关的学习材料是必要的。如何引导学生由课内走向更广阔的课外,这是每个语文教师的天职,是每个语文教师时刻要警醒的一个问题。如果一个语文教师只满足于课上把一篇教材教深教透教完,那他一定不是个好教师。因为他不懂语文教学的真谛是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当然,还必须提出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过犹不及,适得其反。文是本之载体,拓展文本要立足文本。必须在吃透文本的基础上再谈拓展。有些教师在处理教材和拓展的材料之间的关系上也往往出现偏颇。有位教师上莫泊桑的《项链》,同时印发了作者的另一篇小说《首饰》。本来这一材料对学生鉴赏课文,了解莫泊桑的创作无疑是非常有效的,可在课堂上,教者大略的让学生了解了《项链》的内容后,却花一半以上的时间指导学生学习《首饰》。给人的感觉是学习重点在后者,而课文的学习倒变得不重要了。这种处理失却了拓展的本意,显得主次颠倒。
六、满堂讲授表演化
纵观我们的语文教学,老师们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总是按部就班地将所有的知识都教完,不厌其烦地为学生分析讲解,一会儿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一会儿引导学生接受思想熏陶,任务太多,孩子也无所适从,刚刚听出点味道,课堂重点就又被转移到了另一个地方。虽然老师也一直有问题提出,但这些问题主要是为了推动他的文本教学进程的。其实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余地,没有想象的空间,完全在教师的牵引下,进入教师预先设置的“埋伏圈”。这种满堂灌的教法危害实在太大。教师讲的累,学生听得累,记得累。其结果是课堂上忙忙碌碌,其实是毫无效果。
还有的老师喜欢表演自己,问题自己答,课文自己读,诗歌自己朗诵,文章自己写,还要花很多时间把自己的杰作读给学生听。殊不知学生沉浸在观赏之中,一点成就感也没有,一节课完了,学生说,老师太多才多艺了,水平很高。可仔细想想呢,学生得到了什么?评价一堂课,关键的是看学生的表演是否出彩,看学生的成功感是否达到,而不是看教师如何表演如何成功!
七、作文教学随意化
高考作文占70分,是高考各科所有题目中分值最大的一道题,也是最能左右你高考成败的一道题。可是我们的学生及部分教师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作文教学的命题、批况、讲评都带有随意性。所以我们要反思,反思自己的作文教学。每个阶段的作文教学应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有个完整的计划,决不能到写作课时随便弄个题,当堂不能完成就课下写,写好后马虎了事一批,再拖个把礼拜随便一评,一次作文就完事了。
总之,课堂教学无论怎样改,教师都应该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把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放在首位,一切与之相悖的做法和想法都应屏弃。尤其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更应保持清醒头脑,严防热闹、新奇背后的误区。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