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0年第8期 ID: 137508

[ 殷小平 文选 ]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

◇ 殷小平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问题探讨,认识文明对话的内涵及其意义。
  2.能为较长的学术文章提炼关键词语,把握主题及作者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北京:当2008年8月8日8点临近,当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当璀璨烟花绚烂北京城,这个夜晚中国北京成为全世界的中心。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奥运圣火点亮每一个心灵,东西方文明的火花在这里绽放。
  上海:2010年5月1日,游历世界各地150年、无数次点燃人类文明火花的世博会,将在中国上海拉开帷幕。
  这是一次探讨新世纪人类生活的伟大盛会,更是一次人类多元文化的精彩对话。
  成功奥运,精彩世博,标志着中国走进更为开放的新时代。
  偏见和隔阂已成过去,交流和对话成为共识。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东方和西方的科学》,一起感受一个西方人呼唤中西文化融合的热切愿望,倾听他超越时空的美好梦想。
  二、作者和文题
  乔治·萨顿:
  近代科学史学的奠基人,新人文主义的倡导者。在他之前,科学史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他通过一生的努力,奠定了科学史学科的基础。
  本文中的东方是指亚洲和非洲一带。在上古和中古时期,这里曾建立了光辉灿烂的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蒙古文明和华夏文明等等。
  三、阅读和讨论
  阅读课文,把握大意,归纳提纲。
  师生讨论归纳如下:
  1.(1-3)东方科学的价值。
  2.(4-7)科学需要来自东方的人文支持。
  3.(8-10)重申东方科学的价值。
  四、学习和探究
  哪些章节、段落、或者文字表达的观点引发了你的思考或者引起了你感情的共振?
  1.灿烂夺目的东方科学。
  2.科学和人文的关系。
  3.萨顿的科学态度。
  一、灿烂夺目的东方科学
  (一)中国古代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详尽地介绍了灿烂的中国古代科学文化及其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1.水利工程:水利工程的改进以及扩大应用,如闸门及新的测量仪器等;都江堰。
  2.代数:宋朝的代数学达到了中国古代的最高峰,领先西方几个世纪。
  沈括,创立了“隙积术”和“会圆术”。“隙积术”也就是二阶等差级数的求和方法。“会圆术”促进了平面几何学的发展,而且在天文计算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并为我国球面三角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杨辉,研究了“垛积术”,即关于高阶等差数列的研究。宋朝著名数学家贾宪在《黄帝九章算法细草》中提出开任意高次幂的“增乘开方法”,七百年后西方人才发明了同样的方法(1819年才由英国人霍纳发现)。他提出“开方作法本源图”,即现在的指数为正整数的二项式定理系数表,欧洲人称之为“帕斯卡三角”,比贾宪晚了600多年。南宋杰出的数学家秦九韶,在《数书九章》中论述了高次方程的解法,并且例举20多个取材于实践的高次方程的解法(最高为十次方程),16世纪意大利人菲尔洛才提出三次方程的解法。秦九韶还提出了“大衍求一术”,即求解一次同余问题。这种方法和现代最大公约数的所谓欧几里得辗转相除法相类似。欧洲直到18.19世纪,大数学家欧拉、高斯等对一般一次同余式进行详细研究,才得到与秦九韶“大衍求一术”相同的定理。
  3.化学:它是在唐代道观不知名的实验室里开展起来的,到宋代终于研究出了成果,火药成了武器,宋金之战便是它的第一个试验场,在公元1000年,宋代人就已经用弩炮发射出炸弹了。
  4.中医学及药物学:如果说中国古代有具有独特特色的一种学科,并且在现代还有发展的话,那就是中医学及药物学。从第一个大医生扁鹊,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开始的中医传统,划过了一条明亮夺目的轨迹,到明朝出现了一个总结性的人物李时珍,他的《本草纲目》,无疑是明朝最伟大的科学成就。
  5.活字印刷: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详细记载了它的发明人及工作原理,而《梦溪笔谈》也正是一部伟大的科技著作。
  6.天文历法: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历法。由于我国是农业国,很早就开始研究以日之升降、月之盈亏来定时日,因此天文观测发展很早;又因为古代占星家以奇异天象来预卜灾难,如水旱天灾、地震、兵乱、篡权等等,因此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天文观测、记录,设官署专司其职,对民间学者的天文学研究也很支持和重视。因此中国古代对天文观测记录详明、系统,也有许多世界领先的精密观测仪的发明。随着天文学的被重视与深入研究,在中国古代也出现过一些朴素的宇宙观和天体结构假说。
  另外一项伟大发明,也在这部书里有了最早的描述,那就是罗盘。
  英国政治家、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1620年就曾指出,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这“三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大人物对人类事务的影响,能像这三种发明那样巨大和深远。
  马克思说过:“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印刷术则变成新教传播的工具,而指南针使世界航海和殖民成为可能。”因此,中国的四大发明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前提和条件。
  李约瑟在他写的7卷本34分册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每册的扉页上都印上这样一句话:“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中国保持了一个其他地区和民族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二)中国当代
  中国航天事业: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84年4月8日,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今天,通信卫星已被广泛用于电视、广播、长途电话、电视教育、金融、电力等部门,几乎每一位中国人,都在不同方面享受着卫星带来的文明和方便。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实际上,我们的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来自太空的支持。当你手持遥控器在几十个频道间换来换去寻找合意的电视节目时,当你收听明天的天气预报时,当你在打电话或上网时,你已经在享受来自太空的服务了。而你餐桌上的可口的菜品,你生病服用的疗效显著的药品,都有可能有来自太空的背景。
  自1987年以来,有800多个品种的植物种子乘坐我国发射的返回式卫星进行了太空育种试验,培育出一批高产、优质的农作物新品系和新品种。新药品、新材料、新物种……我国1100多种新型材料中有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目前,已有1800项空间技术成果运用于电视转播、纺织、石油、交通运输、医疗等行业,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二、科学和人文的关系
  “神舟”号航天飞机的这次太空旅行,除了显现其科学精神之外,我们不能忘记其背后的人文精神。
  在成功的现代化进程中,科学与人文往往互为支持、齐头并进。通常的说法是,科学与人文是支撑起人类文明的两大支柱。然而,遗憾的是,我们有些人往往将科学与人文隔离开来。在我看来,科学与人文是人类的“左右手”,两者不能分离,“人文”需要“科学”,而“科学”同样离不开“人文”;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枯燥的、僵硬的、缺乏生机的。
  科学对人文的作用:科学的进展往往会引起人类思维的革命。哥白尼不朽的著作改变了当时欧洲的精神面貌。达尔文的进化论传到中国以后,改变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传统思想。
  人文对科学的作用:科学知识、科学理论渗透着人文因素的影响。将科学理论转化为技术性的成果完全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作为双刃剑的科学离不开人文的指引,没有良知的科学只会是灵魂的废墟。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