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0年第8期 ID: 137504

[ 陈廷东 文选 ]   

试论祥林嫂性格的复杂性

◇ 陈廷东

  【摘 要】《祝福》中的祥林嫂是鲁迅先生着力表现中国农村女性的典型形象,本文对祥林嫂一生悲剧命运的几个重要环节:逃、撞、捐、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阐释,从而揭示了在这些情节背后,祥林嫂思想性格的复杂性。
  【关键词】《祝福》 祥林嫂 性格 复杂性
  
  长期以来,人们对《祝福》中的主人公祥林嫂总是做这样的基本评价:她是一个想依靠自己劳动来争得人的生活权利的妇女,可是这种愿望却被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条绳索所扼杀;但她并不屈服,一次又一次地进行挣扎与反抗,然而终于抵挡不住强大的封建势力的压迫而悲惨死去。当然,对祥林嫂的这个基本评价是不错的,问题在于作品里的祥林嫂由于环境影响、生活经历以及觉悟程度等方面的原因,她的追求和抗争往往不是一下子能看清楚的,它常常蕴藏在极其复杂的生活形态之中;而且,在她身上,积极的东西与消极的东西,进步的因素与落后的因素,又经常是掺杂在一起的。因此,她的性格不是单色调的,而是复杂的,呈现出斑驳的杂色。
  一个人的性格总是隐匿于一个人的言行、心理之中,而言行、心理又总是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仔细考察一下祥林嫂一生命运的发展过程,我们就可以从中清晰地洞察其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她的一生大致由逃、撞、捐、问四个层次构成,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这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逃。祥林嫂最初的婚姻就是不幸的。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使她嫁给了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丈夫死后,婆婆的虐待逼得她逃出来做工,这样她就第一次由卫老婆子带到鲁四老爷家来了。在笼罩着浓重的封建毒素的旧社会,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敢于冲破家庭统治而独自逃出来,依靠劳动度日,这无疑是一种维护自己尊严的抗争,于是一个自尊、坚强的女性形象便跃然纸上。但是,我们不禁要掩卷思索:祥林嫂逃出来后,真的是要彻底地与封建统治决裂,追求幸福生活吗?我们可以看到她逃出了一个封建专制家庭又进入了另一个顽固的“讲理学的老监生”鲁四老爷家里,而且鲁四老爷对她的剥削、压榨更是极尽一个封建卫道士的所能,使她由受肉身的奴役上升到受肉体、精神的双重奴役,这无疑是从一个火坑跳到了另一个更大更深的火坑。按理说,已经逃出过一回的祥林嫂是不堪忍受这种奴役,应该再次出逃的。然而,遗憾的是她并没有那样做,“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时,她已不想再逃,甚至有点留恋这个主子的家了。鲁迅说过,中国历史上只有两种时代:“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祥林嫂的反抗正是从“做奴隶不得”到“做稳了奴隶”。因此,我们可以说祥林嫂的自尊、倔强中又有懦弱和奴性的一面。
  第二层次:撞。祥林嫂第一次在鲁家做了一段时间,就被婆婆和夫家的堂伯抢了回去,并以八十千的价钱卖到深山里,嫁给贺老六。在成亲的那天,祥林嫂闹得“真出格”,“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地擒住她,还拜不成天地。他们一不小心,……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从此额头上就留下了一块伤疤。祥林嫂这种异乎寻常的吵闹,奋不顾身的冲撞,表现出她对于自己牛马似的被买卖的命运的抗争,可以说在同时代的女性中,她是极勇敢、极坚强的。但祥林嫂的如此奋不顾身仅仅是为了维护其人格尊严吗?伯林斯基说过:一个小说家,在创造人物的过程中,“他必须从事思索,体察万物的实质,窥测出促使这些人物为此行动的秘密的内心冲动。”那么,祥林嫂撞香案的“秘密的内心冲动”是什么呢?正如人们议论的:“大约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所以与众不同。”这就是说,这里面含有对“失节事极大”的理学法则的遵从。贞操节烈的封建意识在祥林嫂脑海中形成了牢固的枷锁,她受愚弄还不自觉,甚至不惜牺牲生命去维护这吃人的礼教,因此,她的所谓反抗越“出格”,就说明她受封建思想的毒害越深,越加体现了她的落后与愚昧。
  第三层次:捐。三年以后,祥林嫂因丈夫和儿子相继去世而第二次来到鲁四老爷家里。寡妇再嫁再寡,这在讲理学的鲁四老爷心目中,既是败坏风俗,又是不干不净的,所以在祭祀时,他不准祥林嫂去拿祭品。起初她并不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在柳妈给她讲了阴司对待嫁过两个男人的妇女的酷刑后,她才感到极大的恐惧,并按柳妈的指示,辛苦劳作一年捐了一条门槛,代替她给“千人踏,万人跨”,以此来赎自己的罪孽,来卸掉身上沉重的包袱,洗刷身上的污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享受正常人的权利,这是她要求摆脱非人地位的挣扎,是有积极意义的。然而,祥林嫂的捐门槛同样显示了她的愚昧、迷信。她所要求的并不是真正的人的权利,仍只是希望做稳奴隶,因为她所不满的是在鲁四老爷祭祀时她“终于没有事情做”,只能“坐在灶下烧火”的地位,所要争取的是能够像别的奴隶那样,理直气壮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她本身并无罪孽,却屈从于理学的法则承认自己犯了大罪,她要求摆脱非人地位努力采取的却是封建迷信的方式。可见,祥林嫂的捐门槛也是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的相交相融。
  第四层次:问。祥林嫂虽捐了门槛,鲁四老爷仍不承认她的赎罪,终至祭祀时四婶再一次不准她拿祭品而使她的希望彻底破灭。于是她的精神彻底崩溃,成了一个木偶人,最后沦为乞丐。几年后,当“我”回到鲁镇后,祥林嫂问我关于灵魂和地狱有无的疑惑,并带着这些疑惑而死去。作品里写道:“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祥林嫂的“问”表现了她对根深蒂固的神权统治的疑惑,这是勇敢的质疑与叛逆,是积极的,但她的“希望”中却掺杂着消极的因素:她希望其有,死后一家人可以团圆,她把希望寄于迷信;她希望其无,是害怕在阴司里被锯成两半,她仍然受这种迷信思想的折磨。这种深刻的矛盾层层包裹交织,直接导致了她的毁灭。
  祥林嫂的逃、撞、捐、问反映了她命运发展的历程,作者就是这样内外交织,层层深入,揭示了祥林嫂复杂的性格和斑驳的精神世界,为现代小说人物画廊又增添了一个悲剧人物形象。
  ★作者单位:重庆市铜梁中学。

试论祥林嫂性格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