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0年第8期 ID: 137496

[ 郑向丽 文选 ]   

苍茫戈壁上的一抹红色

◇ 郑向丽

  【摘 要】本文以小女孩的形象为切入点,对张承志的《汉家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鉴赏。行文分析论述了小女孩的生存环境,进而抓住眼睛和红棉袄两个角度赏析其人物形象,深入挖掘红棉袄意象的深层内蕴,由此揭示汉家寨人的坚守精神。
  【关键词】张承志 《汉家寨》 精神坚守
  
  张承志是新时期文学中特立独行的一个精神旅者。他奔跑着在中国的北方,在蒙古草原、天山腹地、黄土高原,在那巨大的地图上,在一块块大陆上奔跑着浪迹了多年。他孤独的身影映照着中国山河的壮美,深邃的文字探寻着所信仰的生存理想和精神境界。他是中国大地上一个无止无尽的跋涉者,也是中国大地上一个漫步独行的思考者,一路上,他坚定地“思考着各种大命题,思考着怎样活得美和战胜污脏。”《汉家寨》就是通过穿破红棉袄女孩的描写,来思考坚守什么、如何坚守的问题。
  文章一开篇,作者并没有描写什么样的人,而是用大量的笔墨来描写苍茫无边的戈壁滩,将人物生存的环境进行详尽交代,为人物的出场做好准备。走近汉家寨,平铺在眼前的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是深深倾斜的大地,是“充斥天宇六合的恐怖一样的死寂”,是一片“过于雄大磅礴的荒凉自然”。而汉家寨,就是“大风景和大地貌荟集的一个点”,犹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一粒生锈的弹丸”,“孤零零地存在于这巨大得恐怖的大自然中”。走进这样的一片绝地,充斥心头的是一种让人窒息的死寂,以至于作者说“无论后来我走到哪里,总是两眼幻视、满心幻觉,天涯何处都像是那个铁色戈壁,都那么空旷宁寂、四顾无援”。这就是作者笔下的汉家寨人的生存环境:空寂而苍凉,荒芜而残酷。
  在这样残酷的生存环境下,作者见到了那木讷而近乎静态的一老一小,他们为我们带来了生命的讯号,带来了生命的真实气息,带来了生命的奇迹!那个七八岁的小女孩进入作者的视线,她不仅仅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他者,更是诱发作者情感激荡的天使。她那双黑亮的眼睛,引发了作者的疼惜,让作者觉得“那便是我女儿的眼睛”。也正是这一双眼睛,让作者再次面对那三面绝境时,感受到“人一定还是能找到一种生存下去的手段”的,感受到汉家寨人生命的顽强。作者反复写她的眼睛,写她“不眨眼地盯着我”、“盯住我不眨眼睛”、“痴痴盯着我”,一个“盯”字不仅写出了小女孩对“外来人”的好奇,更写出了她对外面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向往,也是对汉家寨人天荒地老存在的一种最佳诠释。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描写眼睛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手段。然而,作者不仅把笔墨集中在小女孩的眼睛上,还把目光投注在小女孩的破红棉袄上。这有什么用意呢?毫无疑问,这和文章的主旨“坚守”有必然的关联。我们不妨做如下的揣测。生活中,红色是鲜艳的、让人动心的颜色,它代表着美好、希望、幸福、温暖……这一抹红色,不正是汉家寨人对生活的美好期盼、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吗?它犹如茫茫戈壁上的一片绿洲,给汉家寨人带来了一丝希望。正是这份希望,点燃了汉家寨人的信念,让他们世世代代顽强地生存在这片贫瘠荒凉的土地上,创造了一千多年的生存神话;正是怀着对下一代的美好寄望,老一辈的汉家寨人才会这般隐忍而坚强,在不毛之地无怨无悔地繁衍生息,生生不已。这抹红色,是汉家寨人坚守的生存理想,是汉家寨人不竭的生存动力,是他们毅然决然的坚守行为!
  从表达效果看,这抹红色也给整篇文章带来了强烈的审美冲击力。前文提到,作者笔下的汉家寨是一个让人感到窒息的茫茫戈壁,充盈在笔下的多是带有强烈冷寂色调的语词,如“宁寂”“恐怖”“死寂”“阴凉”“茫然”“单调”“憔悴衰老”“渺小”“怅怅”“疼痛”“孤零零”“可怕”“悲凉”……而这一抹红色和这些苍凉悲壮格调的词语相比,恰如万绿丛中的那一点红,是那么的醒目,那么的耀眼,让人过目难忘。同时,这一抹红和那种苍凉恰好形成了一种悖论,构成了文章的张力,给读者带来强烈的震撼和鼓舞,仿佛让我们看到祖祖辈辈的汉家寨人向恶劣环境挑战的勇气和决心,看到他们为了生存而做出的巨大努力和付出的无限心血。他们虽无言,却用千言万语在向我们诉说;他们似木讷,但内心却翻腾着生存下去的激情!我们难以想象,他们是怎样在这块绝地上默默地生存下来;但,我们又仿佛看见,他们是如何在冷寂中寻找温暖,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这是怎样的一种执着,怎样的一种坚韧啊!
  这抹红色,也让我想起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的那个姑娘的微笑,还有废墟上怒放的雏菊花,想到了鲁迅《药》中夏瑜坟头的花环,为什么这些作家要在悲凉的氛围中加入一点亮色呢?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这样解释:“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鲁迅的话说的简单些,就是要给青年读者以希望。我们不妨以此来推测《汉家寨》作者的创作意图,他是否也要给读者给自己以希望呢?我们先来看看《汉家寨》的创作背景。在原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在美国,在日本,我总是倔强地回忆着汉家寨,仔细想着每一个细节。”1989年以后作者在海外飘零了两年又决心回到了祖国。两年异国生活,让他真切地感受到西方世界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人(包括中国人)的文化偏见和歧视;回国后,当时的文坛要么吟风弄月、无病呻吟,要么互相吹捧谩骂,剩下的就是对西方的文明进行献媚和娇嗔,这种现状让他感到中国文化可怕的堕落。内忧外患夹击下,一种强烈的民族文化的危机感促使他在1992年末出版了这本散文集《荒芜英雄路》,《汉家寨》就是其中的一篇。由此可见,作者是从汉家寨人的坚守中看到了自己坚守的希望,找到了自己坚守下去的力量。尤其是小女孩那破旧的红棉袄,给了他坚守下去的信心,所以,在离开汉家寨时,“遥遥地,我看见了那堆泥屋的黄褐中,有一个小巧的红艳身影,是那小女孩的破红棉袄。”坚守“独立地做人,独立地思考、创造和战斗,独立地树立起一面旗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有小女孩破红棉袄的指引,虽踽踽独行,仍勇往直前!
  这就是这抹红色所带来的力量!
  “逆着红尘滚滚、人欲横流的时潮,我的小船又顶着风启航了。”张承志如是说。
  而我们,在破红棉袄小女孩的引领下,也将一路坚守,不随波逐流,不忘却心灵的呼唤!
  ★作者单位:河南省平顶山市一高。

苍茫戈壁上的一抹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