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0年第8期 ID: 137514

[ 张福桥 文选 ]   

点点滴滴蕴乎疑

◇ 张福桥

  苏教版《谏太宗十思疏》中有一句“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这段话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大胆质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摘录课堂教学的片段如下:
  师:课文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方面比喻论证,即:“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树木长得高的必要条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水流得长远的前提,运用自然中的现象类比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
  生:前面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而下文为什么次序颠倒为“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
  师:这两个比喻的地位和作用是一样的,可以相互调用。
  生:按照我们现代汉语的习惯,应该对应起来,应该改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源不深而望流之远,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这样不更好吗?
  师:现代汉语确实应该这样,但是魏征为什么这样调整呢?
  生:可能是他没注意吧。
  生:不是,古人在写文章时,非常注重行文的变化,这样写活泼而不呆板。
  (我眼睛一亮,频频点头)
  师:“虽在下愚”,人教版是“臣虽下愚”,请你比较这两者的异同。
  生:“虽”是“即使”的意思,而不是“虽然”的意思,表达的是一种“假设”关系,魏征作为臣子,这样进言更显得谦虚而谨慎。
  师:好,那么“臣虽下愚”应如何翻译?
  生:“我即使是最愚昧无知的人”,我认为人教版中的“臣虽下愚”相比而言,更便于我们理解,符合我们的思维习惯,更好一些。
  师:是的,那么,“虽在下愚”,这里的“在下”什么意思?能不能连起来?
  生:不能。虽然现代汉语中“在下”有表示“我”的意思,是个谦词。但是,魏征在皇帝面前肯定不能称“在下”的,只能以“臣”自称,文章的其他部分作者也都是自称“臣”,因此“在下”不能句读为一个词语。而“下愚”却是一个词语,和“明哲”相对。
  (我心里一动,微微一笑)
  师:那么,这里的“在”是什么意思?
  生:“在”是“处在‘的意思,是说自己处在”下愚“地位。
  师:很好。孔子说过:“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就是说有的人永远是聪明的上等人,有的人天生的下等愚蠢的人。魏征这话就是从这里来的,表示自己是个下等的愚蠢人。而不能像后来的白话小说中自称“在下”,那是不对的。臣子没资格对皇帝自称在下。
  【反思】这个教学片段,虽然很短,但是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文言文教学,以往我更多的在落实字词句的翻译上下功夫,很少对文章的语言的逻辑性进行研究,更不说对几种文本的比较阅读了。学生的问题,虽然有的地方有点偏颇,但是这种大胆的质疑精神着实可嘉;同时,也给我的课堂带来了激烈的争论,引起我对教材的更深入的思考。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外国语中学。

点点滴滴蕴乎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