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0年第8期 ID: 137520

[ 张兰芬 文选 ]   

高中语文教材编写要注意初\高中衔接

◇ 张兰芬

  【摘 要】由于种种原因,在现行的粤教版中学语文必修教材中,出现了初、高中知识衔接不够到位的情况。本文以粤教版高中必修教材中的“文言虚词的整理积累”单元为例,仔细分析了编者因为对学生知识状况了解不足,而出现的初高中知识衔接脱节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语文教材 粤教版 知识衔接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采用活动、文体和语体“三线”结合的设计框架,把“阅读”和“表达”结合起来,努力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编写思路是有创意的。值得一提的是,编者按文体,同时也按时代把古代诗文作品集中编排了5个单元,在每册必修教材中分别呈现,并穿插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常见文言句式的整理积累,努力突出古诗文教学的基础性和系列性,其优点也是明显的。但是,笔者在研究和使用过程中发现,该套教材仍然有一些缺陷,急需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其中一点,就是没有很好地注意初高中教材之间的衔接。因为教材编写者没有很好地研究学生,没有设计学生建构新知识的最佳策略,这应该是新教材的重要内容,但却常常被一些专家忽略。这里我想提出两个问题:新课标指导下的高中语文教材编写者是不是很好地关注了初中语文教材和初中语文课标?是不是真正了解普遍意义的高中生的语文素质和学习能力?
  下面我仅就一点说明之。粤教版《语文必修2》第四单元“文言虚词的整理积累”就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失误。
  一、选择的例句不尽合理,因为有一部分例句是高一新生没有学过的。
  学生没有阅读过原文,对例句的理解难度很大;老师讲解也相应地增加了困难。尤其是虚词“而”、“以”,如果没有阅读原文,怎么判断它的义项呢?
  例如,课本P115“而”字选用的例句有一部分是学生没有学过的。例句1“舍瑟而作……咏而归”,选自《论语·先进》。例句3“弃甲曳兵而走”,选自《寡人之于国也》。例句7“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选自《指南录后序》。
  再如课本P116虚词“以”字选用的4个例句,全部都是出自学生没有学过的文言文中的句子。例句1.2出自《寡人之于国也》,例句3出自《谏太宗十思疏》;这都是“必修4”中的课文。例句4出自《游褒禅山记》,这是“必修5”中的课文。
  这样选择例句,有没有把学生的学习放在第一位?有没有体现“温故而知新”的教育思想?有没有想过教材编写应该首先考虑“初高中之间的衔接”?
  其实,所有的文言虚词在初中的文言文课文中已经涉及很多了,只是初中没有系统地总结。现在高中编写教材,完全可以选用初中名篇中(各种版本都使用)的例句。学生对这些例句熟悉,通过课堂回忆,教师点拨,就可以顺利或者比较顺利地达到组织教学的目的。例如高中语文“必修2”教材中涉及的4个文言虚词“之、其、而、以”,在初中课文中都有很好的例句。举例如下:
  之: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④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
  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⑧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⑩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何陋之有?《陋室铭》
  {12}惟陈言之务去。《与李翊书》
  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
  ①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刿论战》
  ②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④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⑥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⑧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虚词的用法解说,不太合理。
  虚词经常使用的用法、义项,并且在初中课本中已经出现过的,却往往没有设置;可是一些不常用的用法、义项,却又出现在《文言文虚词的整理积累》中。这种设置实在让人无法理解。
  例如“之”字的用法,课本中写了三种:“他”、“的、主谓结构之间”“动词‘到……去’”。其实“之”用作“到……去”,用途并不广泛,在初高中课本中使用频率也并不高。如果这个义项要选进来,那么“之”用作音节助词,为什么不选进来呢?《项脊轩志》中就有两处使用:“顷之,持一象笏至”。“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再比如“而”字的义项非常多,使用频率非常高,却仅仅选了三项。更奇怪的是“以”字,高考常常考,却仅仅选了两个义项。
  这样编写虚词的义项,已经不能满足“必修2”的文言文学习了,当然更不能满足高考的需要,那不是将来还要重新学习这些虚词?那么“必修2”课本里为什么还要编写呢?这不是在浪费课本宝贵的5个印张吗?编者的意图,实在让人无法理解。其实,初中文言文早已经大量地多义项地涉及这些虚词了。例如:
  而: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④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捕蛇者说》
  ⑧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
  ①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④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
  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⑧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孟子二章》
  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⑩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的例句,个别的解说有争议;并且是和初中文言文解说不同,这就造成了教学的困难。
  例如“其”的用法中选了例句“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课文的分析说:以上的“其”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或许”之类,因而是语气词。
  初中的教学参考书或者文言文课本上,都把这个句子中的“其”解释成“他们”,这样解释也完全通顺;并且学生也在初中牢固地记忆了此一义项。现在,突然出现新的解释,学生不能接受,老师还要花费很多时间来讲解,因为《岳阳楼记》全文都无法看出“推测语气”。
  因此,教材的编写者应该很好地了解初中的教材以及初中对教材的处理,然后再来编写。否则,产生这种知识性的撞车现象,实在是不应该的。
  四、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常见文言句式知识的编写布局也不够合理
  希望能够把20个虚词安排到4册课本中,并且同时安排常见文言句式。具体的安排建议如下:
  必修1:虚词“之、其、而、以、乎”;特殊句式“判断句”。
  必修2:虚词“于、者、乃、若、焉”;特殊句式“省略句”。
  必修3:虚词“因、与、何、且、奚”;特殊句式“被动句”。
  必修4:虚词“为、所、则、哉、也”;特殊句式“倒装句——宾语前置句”。
  必修5:特殊句式“倒装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谓语前置句”。
  至于实词的意义和用途,完全可以放在每课课后文言文的练习中。
  ★作者单位: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

高中语文教材编写要注意初\高中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