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程标准明确了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造就创新人才。在此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重点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论述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目的是造就创造型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共同重视。作为基础教育中的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得天独厚的优势。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有益的尝试:
一、转变教师观念,使自己成为有创新精神的人
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自己首先就应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内在动力,它是在创造实践中产生、发展、检验与论证,由实践到意识,又由意识到实践,一直贯穿于创新的全过程。教师要树立“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语)”的意识,要有能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发现并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敢于标新立异,随机应变的进行创造性教学。学生只有在教师创新意识的鼓励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释放创新激情,发挥创造性思维。
二、激发学生兴趣,唤醒自主创新意识
教师要不断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推动其求知欲,发展其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形成为科技进步作贡献的兴趣和志向,创新意识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述来启发,在课堂上要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精讲多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如在教学《死海不死》一课时,师生共同讨论死海不死的原因,从中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做一些有关的浮力试验,看看水中盐分增多后,浮力有何变化。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上展示试验的不同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鼓励学生质疑,培育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比如语文教学中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已见,敢于提出自已的见解。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
四、启发想象能力,拓宽创新之道
想像力是人类特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对一些充满诗情画意的古诗文,就可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
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象,需要循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鉴于学生的能力水平问题,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已见,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例如,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教学的最后,教师进行这样的启发:诗中送别的场面是如此感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离别的场面,同学转学、亲人远行……在依依惜别之时,大家一定会有许多心里话想说,让我们都来学学作者,把心里的话写成一首送别诗,赠给自已最不舍的人。
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纷纷模仿古诗书写出自已的诗篇。我们不强求学生的诗作是否工整漂亮,但是,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正是他们一个自我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吗?只要有这样的土壤,孩子们创新之花必定灿烂绽放。
五、教师正确评价,激励学生创新意识
教师应采取激励的评价机制,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是教师首先应该予以肯定的,至于回答的正确与否是第二位的,是可以经由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澄清的。教师应更多多地关注学生对教学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做到不只是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更要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交往状态,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探索创新的过程。在评价方式上,要注意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
学生作业、习作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成果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完善他们的创新精神。如在班中开辟习作园地,为学生的作文“发表”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利用评讲课让小作者读自已的优秀作文,及时在班中鼓励、表扬汇编个人、班级的优秀作文集,再配上学生自己用电脑绘制出的封面,家长写上序言,然后进行评比等等。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兴趣,有利于他们再度创新。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能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为未来的创新人才。
★作者单位:安徽省来安县邵集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