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0年第8期 ID: 137475

[ 朱丽军 文选 ]   

构建文言文自能阅读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模式

◇ 朱丽军

  【摘 要】在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教学的过程中,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构建了一种文言文自能阅读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模式。本文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步骤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阐释,并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关键词】新课标 文言文教学 自能阅读 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
  
  2008年秋,山西省在新课标实施新教材教学,笔者以此为契机,大力改革文言文课堂教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将自己在文言文教学的思考归结为“构建文言文自能阅读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模式”。
  我的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模式分为三步:导趣——导读——导练。
  一、导趣
  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学围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展开。学生学习文言文时感到语言隔阂大,理解困难多,因此,教学中应注重激趣这一环节。具体做法:①出示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例如《游褒禅山记》情感目标为认识作者“深思慎取”“尽吾志”的思想。②设计生动的导语。如《鸿门宴》的导语设计:秦国灭亡之后,历时五年的楚汉战争即将拉下帷幕,一位年轻英武的将军,被数千敌兵追至乌江之畔,他力斩数敌,血染战袍。这时他看到追兵中有个旧时的部将,便对他说:“汉军以重金购我人头,我成全了你吧。”说罢慷慨自刎,给后人留下不尽感叹。大家都知道这位英雄就是项羽,那么英雄何以末路,我们今天就从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一段中来找找答案吧。③名言警句做课引。许多文言文因其中的名句传诵千古,如《师说》中有“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一句,以此导入,自会激起学生“窥全豹”的学习欲望。④教材中的文言文大多是古代文学经典,因此从课文的文学史地位,历史影响入手也是好的激趣方法。如:《离骚》是我国浪漫主义抒情诗的滥觞,自然值得重视。当然导趣的方法还很多:如“成语寻源”“吟诵感染”“诗文评价”“故事梗概”等。
  二、导读
  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诵读是学生极其重要的语言实践。所以我将“读”作为贯穿课堂教学的一个学习手段。
  导读部分重点在读,操作程序是在三次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字音、明句读、辨词句、理文意、多背诵、积材料。
  第一读:正字音,明句读
  诵读文言包含三个方面:读准字音,分清句读,读出语气。而把字音读准确是基本的要求。正音的主要途径是参照课文注释及查字典,但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①破读现象,即“读破”。这是改变字的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读法。如,“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郑人买履》),前者因意义为“量长短”(动词)而读duó,后者因意义是尺码(名词)读dù。②通假现象,本来甲字乙字读音相近或相同才通假,但古今音变,有些假字与本字读音完全不同。如“不亦说乎”读yuè。③古音、译音现象。如“周景王之无射也”因“无射”是古钟名,所以“射”读yì。④双音词现象,汤通常读tāng,双音节是读shāngshāng,意思为水流盛貌。
  句读。虽然课本中的文言文都已被后人加了标点,但诵读时遇到一些较长的句子,还是有一个语气停顿的问题。理清句读有几个注意点:①分清单音双音。如“鼎足之形/成/矣/,地/方数千里(《赤壁之战》)。②领首虚词停顿。务使语音上的停顿与语意,语言结构一致,避免读成破句。如,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
  理清句读可以说是对语句、层次、大意的一种理解过程。要想读出韵味,还要注意语气,虚词的语气作用,词语的感情色彩,修辞现象等。通过诵读不仅提高了对文言文的语感能力,而且逐步体会了文意。
  第二读:辨词句,理文意
  先说辨词句。文言文记录的是古代语言,与现代汉语有较大距离。特别是词汇的变化较大。因此阅读文言文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词义的不解。而学生平时解读词义,习惯依赖注释和字典,自读文言的能力很差,教材所选文言篇章毕竟有限,记住教材的注解也只是杯水车薪,因此指导学生不依赖注释,掌握一定的推断词义的方法是“授之以渔”的良策。
  再谈理文意。这是指理清作者的思路,了解文章大意。一般来说,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是要先确定文体。文言的文体比较复杂。例如《马说》其思路为提出论题: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然后分别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以及“食马者”的愚妄三个角度论述了不识马,不善养马,不知马的问题,层层递进揭示主旨,借此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之恨。
  第三读,多背诵,多积累
  背诵积累一些古代文学作品,是提高语文素养,增强文化底蕴的关键。那么,指导背诵方法就是提高自学能力的一种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我逐步摸索出了几种背诵方法,并将这些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更好地完成课文的背诵。
  积累是要求学生做积累卡,整理文言知识,包括实词、虚词、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古汉语特殊句式,古文化常识,写作技巧,表现手法等。例如《伶官传序》的课后积累卡:
  
  三、导练
  自能阅读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导练。有了积累就有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的基础。这种能力还要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反复练习就是一种提高能力的途径。
  练习也要讲求方法,常见的练习形式有巩固性练习、积累性练习、迁移性练习等。
  巩固性练习是指课堂上通过阅读而积累的文言知识以练习的形式重现,以达到重复记忆,巩固知识的目的。例如围绕所学课文搞一些客观性试题竞赛。积累性练习是拓宽学生积累面的一种练习。如利用实物投影展示每一位同学的积累卡。迁移性练习是精选一些课外的文言片段,通过阅读以达到将所学知识迁移到课外阅读当中的一种练习方式。例如教读《过秦论》一课时,我就用类似的文章作为课堂迁移练习。这样,学生读了既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又锻炼自能读文言的能力。
  导趣——导读——导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宗旨在于提高学生自能阅读文言的能力。如果能坚持不懈,就一定能使学生“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
  【效果与反思】
  八年来,我力求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实践着“自能阅读”的训练理念,学生对推测词义非常有兴趣,为此购买了诸如《汉字例话》《汉字的由来》等讲解文字发展历史的书籍,积累了大量的汉字知识。同时对文言的敬畏逐步转化成了探究的热情,对文言文的解读能力也逐步增强。每届学生我都是从高一开始训练,到高三时文言文考试基本上可以做到不丢分。
  当然,在行动研究中我也在不断地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学习时间和积累之间的矛盾总是令人发愁,怎样的训练节奏和强度是合适的?如何将文言课程资源的开发纳入到课堂教学中,也是我正在研究的方向之一。如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文言语段放入课堂,例如今年有关地震的古文让学生来读,即能达到训练目的又使学生了解了热点知识。
  ★作者单位:山西省太原市四十八中。

构建文言文自能阅读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