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0年第8期 ID: 137505

[ 章世青 文选 ]   

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

◇ 章世青

  【摘 要】祥林嫂是鲁迅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在这个人物形象身上,集中体现了封建时代中国农村妇女的生存困境。本文对祥林嫂形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阐释了其命运悲剧的社会历史意义,并以此揭示了作家的创作意图。
  【关键词】祥林嫂 人物形象 悲剧意义
  
  “描写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揭出病痛,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是鲁迅先生创作小说的动机,作为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祝福》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悲剧人物——祥林嫂,她是被作为封建社会劳动妇女最悲惨的典型来塑造的。在她身上,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善良、坚毅、勤劳、安分。但这些传统美德并没有给她换来做人的权利,相反她的这些美德却被封建礼教击得粉碎,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了。封建礼教的戕害,造成了祥林嫂的婚姻悲剧,而婚姻悲剧又导致了她的命运悲剧。今天,我们探讨祥林嫂这一形象的悲剧意义,对理解作品的主题以及作者创作思路的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祝福》是鲁迅在“五四”运动退潮后所写的作品,发表于一九二四年三月,作者用深沉凝重的笔触描写了祥林嫂不幸的人生悲剧。祥林嫂是一个生活在闭塞山村的劳动妇女,新寡之后逃到鲁镇,在封建地主鲁四老爷家做工。她勤劳、善良、坚毅、安分,对生活的希望是最低微的,她唯一的心愿就是想靠自己的劳动来获得自己生存的权利。她勤劳:做工丝毫没有懈怠,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虽是女工,确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她善良、与世无争:“不很爱说话,别人问了才回答,答的也不多。”就是这样一个善良、勤劳和与世无争的妇女,却偏偏不为整个社会所容。且不说严厉的婆婆,蛮横的小叔子,伪善的鲁四老爷与她对立,剥夺他的人权,摧残她的身心,就是善良迷信的柳妈,镇上那些男人、嫂子与老太太们也不由自主的成为了杀害祥林嫂的帮凶,究其原委,就在于祥林嫂是个寡妇。她的婆婆可以把她当私有财产一样卖到深山贺家墺去,而这更加深了祥林嫂的罪过,造成了她与整个社会的对立。但仍不能得到周围人的理解。别人的冷眼,死后分尸的恐惧,捐门槛仍不能解脱的困惑,终于把祥林嫂压垮了。他被赶出鲁家后,沦为乞丐,在冰天雪地的除夕之夜,在一片“祝福”声中,她终于“超解”了。
  “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这是鲁迅先生创作悲剧的缘由。祥林嫂的悲剧,是封建社会的传统思想所造成的社会与个人对立而导致的悲剧。祥林嫂悲剧的深刻性表现在:她不仅在经济上、肉体上受到压榨和摧残,而且在精神上也受尽了人们的嘲笑和虐杀;不仅生前哀哀无告,还须怀着恐惧走向死亡,死亡在她的心目中,不是悲惨生活的结束,而是另一种最大恐怖的开始。这是鲁迅深刻的观摩了中国封建社会千千万万不幸人们的命运而创造出的一个悲剧世界。作品正是以这种深刻的悲剧力量而震撼人心。这个形象揭露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政权、族权、神权、夫权“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因为族权压迫欺凌,夫权剥夺他做人的资格,神权摧残他的心灵,政权则是这些罪恶的黑根子。正是这一条绳索绞死了他。
  祥林嫂的悲剧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是一个社会悲剧,但在一定程度上,它又是祥林嫂个人悲剧,因为祥林嫂本人也是他自身悲剧的创造者。
  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按理说,封建礼教应该是她反对的对象。可祥林嫂不但没有积极反抗封建礼教,还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着封建礼教。她新寡之后逃到鲁四老爷家“打工”是不甘忍受婆婆的压迫。她拼死不愿再嫁不是不愿被人像牲口一样的拍卖,而是她认为“寡妇再嫁”有违封建礼仪的常规——女子从一而终。因此当她再次丧夫失子,回到鲁镇面对庸众的冷脸、嘲讽,鲁四老爷的鄙视、厌弃,她“总是瞪着眼睛”“整日里闭紧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疤,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菜、淘米。“在她的心目中,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自己是罪孽深重的。所以她在听信了柳妈的说教,为了赎回自己那本没有罪的“罪”,不惜花大钱十二千去土地庙捐了一条让“千人踏、万人跨”的门槛。但这条“门槛替身”并没有改变她在封建地主鲁四老爷眼中的形象,她的手仍然是“不干净”的,仍没有资格去碰祭品。此时,她的精神完全崩溃了。小说里这样写道:“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凹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黑,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是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但即便如此,她也并没有产生对封建礼仪的怀疑、否定,反而更加剧了对封建礼教“法力无边”的恐惧。封建礼教吞噬了他,但她却是带着对封建礼教的无限恐惧和虔诚死去的。总之,祥林嫂的这种用迷信对付迷信,用善良对付凶恶。用勤劳对付榨取的作为,带着他鲜明的个性特点:愚昧、落后、迷信、麻木。这就是祥林嫂的个人悲剧之所在。
  我们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其目的就在于能较为准确地把握创作者的创作思想和作品的思想内容,如果说从祥林嫂的社会悲剧中能体会到鲁迅先生对集封建思想、伦理、道德与一体的封建礼教的残酷、虚伪、吃人的本质深刻揭露和无情的鞭挞的话,那么,从祥林嫂的个人悲剧中,同样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对生活在社会底层、备受封建礼教的摧残、毒害却懦弱又麻木的一类劳动妇女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感情,感受到鲁迅先生所倡导的“中国必须有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的必要性。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那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里,祥林嫂是没有办法摆脱她那悲惨的命运的;问题不在于她凭自己的力量能否冲破黑暗的环境,问题到在于中国人民能否了解这个社会的黑暗。”在这里,所谓了解社会的黑暗就是要认识黑暗的根源何在?并进一步寻找铲除他的途径。中国几千年来的迂腐而带有奴性色彩的封建礼教使中国国民变得十分麻木不仁,内心的情感极度压抑,人的自我意识完全沦丧,使得友善、怜悯、同情、关爱等等人之固有的美德,都似乎从人们的心目中消失了。在愚昧、麻木的群众身上,政治经济地位与他们的思想是根本对立的,因而他们对封建传统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认同的。他们无疑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然而他们的麻木与认同,在客观上有维护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从而使得封建礼教更具有稳固性、合理性和“杀伤力”。鲁迅先生正是站在思想的高度,沉痛地感受到了这种积淀在中国人意识中的麻木、冷漠、逆来顺受对于中华民族的危害,才充满着民族的危机感、改革的紧迫感来揭露这种民族劣根性的。
  无可否认,从整体上看,鲁迅先生对于国民的愚昧和保守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描写,而是通过对国民的愚昧和保守进行表现,并时刻注意这种愚昧和保守与封建统治的特定联系,把愚昧作为一种群体意识,一种习惯势力来写。在通过深化对封建礼教揭露的同时,特别注意表现封建礼教同封建统治之间的微妙关系,使这种揭露提高到了对“全部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的揭露、控诉上。
  但是,对于这种愚昧和保守的复合载体——个人来说,鲁迅先生的感情却是复杂的。一方面,对于中国广大劳苦大众的痛苦命运,鲁迅是寄予深切的同情和热情的关切,他深入思考中国国民性的弱点,苦苦寻找着民族积贫积弱的根源,探求改造“国民性“的途径。他时常在自己的作品中歌颂劳动人民勤劳朴实的美德,如《故乡》、《一件小事》等。另一方面,由于早年受尼采“超人”哲学的影响,又使得鲁迅看不到人民群众是改造社会的真正力量源泉,他往往较多地注意群众落后的一面,对于他们的愚昧、麻木、懦弱等劣根性仅表现出一种抑郁难抒的苦闷和“怒其不争”的无奈之感。同时鲁迅也深深地感悟到,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国民身上的这些劣根性,中国就永远没有希望。因此,鲁迅先生在创作《阿Q正传》、《祝福》、《药》、《离婚》等一系列小说时,不仅揭露和抨击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和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而且着力于对他笔下的主人公自身弱点的剖析。既写社会的重重压迫给他们造成的悲剧,也写因他们自身的性格弱点而造成的悲剧,表现出“中国必须进行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这一主题。
  ★作者单位:安徽省来安县半塔中学。

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