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莫泊桑的小说内容丰富而全面,选材精当而有代表性;艺术表现追求真实自然;叙事形式灵活多样且富于变化;语言平实而又有张力;创作思想是以点带面,由小人物反映大社会。
关键词:莫泊桑小说 叙事 语言
引言
莫泊桑是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契诃夫和欧·亨利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代表作品有《漂亮朋友》、《羊脂球》、《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他在文学史上的首要贡献,在于把短篇小说艺术水平提高到一个空前的高度。
一、内容丰富而全面,选材精当而有代表性
莫泊桑短篇小说,内容丰富而全面,可谓是大千世界的一面镜子。但是他在选材上又很精心,不是面面俱到地泛泛而谈,他总能选取一些典型例子来写,以点带面,小中见大。其小说的主要内容概括说来有以下几个部分:
(一)描写当时的中上流社会风俗
莫泊桑做了十几年的小职员,这段日子对他的影响不可谓不深。形形色色的人物的各种嘴脸,无论是如履薄冰地拿着微薄薪水的小职员,还是道貌岸然下的卑劣苟且的小领导,他总能抓住他们内心最深处的灵魂,写出他们最有代表性的小事情,把他们的嘴脸和心理描绘得如在眼前。其中,《我的叔叔于勒》和《项链》等,多次入选我国中学语文教材。
(二)描写社会底层人民的悲苦生活以及悲惨命运
莫泊桑少年时期是在诺曼底的乡下度过的。在乡下故乡生活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尤其是对穷苦人民的见闻和感情,为其提供了这部分的写作素材。他对穷苦人民生活的见证,以及他对底层人民在穷苦生活里依然保持的爱国和互助等美好品质有很大触动,并进行了热情地讴歌和赞颂。
(三)描写当时的普法战争的一些情形
因为莫泊桑亲自经历了普法战争,所以印象分外深刻,也因此对此类题材分外偏爱。参加过或者看过战争片的人都知道,枪林弹雨下的生死是真正的考验,那出生入死的情形谁也不能忘怀。而刀光剑影下拷问出的人性才是人性里埋藏最深最真实的部分。只是莫泊桑并不纠结于此。可能是亲历了苦难,反倒是对苦难里闪现的人性温暖的火光不能忘怀。他的战争题材的小说偏爱战争里普通人民的行为,偏爱表现战争中人民的爱国。在这些表现中,却不用广阔的背景和宏大事件来表现,而是喜欢选取一些小事情,用简单的情节去打动人。《蛮子大妈》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在得知儿子战死沙场被炸成两段之时,她的心都碎了。她毅然决然地把派驻在她家里的四个普鲁士兵士连同自己的房子一把火烧成了灰。在临死时,蛮子大妈拿出了两张纸,一张是邮局汇来的儿子死亡的报告单,一张写着她烧死的士兵的名字和家里地址。她平静地告诉别人说,请告诉他们的父母,是我烧死了他们。很简单的一个小故事,很小的一个场面,背后的含义却很深刻。莫泊桑的战争小说就是借着这样一个一个完整或者残缺的小断面,来表现战争对人民的伤害。
二、艺术表现崇尚真实和自然
莫泊桑一直崇尚真实和自然,他几乎完全脱离了浮夸和绘饰,希望能自然地去表现真实的世界,呈现给读者真实的不加修饰的面貌。说他的小说是“现实主义”也未尝不可。他在小说中写人物时,都是写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在这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行动和心理,写各种情况下作为那个身份的那个人的合理的真实反应。他不怎么写英雄,因为他觉得英雄不太实际,或者说根本就是虚构夸张,根本就没有英雄。即使有,那也是符合常人行为规范的英雄,可以说就是出色的人。
这种对真实和自然的崇尚,表现在他写人上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他描写人真实的各种反应,包括欲望。比如《羊脂球》。他笔下的羊脂球,是一个很丰腴白皙的出名妓女。在故事里,绅士和贵妇们的反应也可以说是完全真实的。从开始的不屑与鄙视,到有求于人时候的不好意思,到进食时的狼吞虎咽,再到吃完后的客气聊天。乃至后来被扣押时的威逼利诱,以及利用完人家后的冷漠后更鄙视。这些都是他们最真实、最合情合理的反应和表现。作为上层社会的绅士和贵妇,他们的社会地位让他们养成了虚荣而媚上欺下的个性,人性本质里的自私又让他们对美色、食物和逃生充满本能的欲求。他们的一切可笑可悲可叹可憎的反应都是再真实不过的了。
三、叙事形式灵活多样且富于变化
莫泊桑的写作,不拘成法,十分放得开。虽然崇尚写实,却并不受其束缚,表现形式灵活多样且富于变化。这就给他的作品增添了很大的魅力。
在描述上,有多样化的特点。一个表现是灵活多变。他可以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他也可以描写一个截取的残缺的片段。他可以让众多人物出场合奏,也可以是只有一个人的独舞。他愿意的时候就让一个人来讲故事,他不愿意的时候,就让几个家伙换着讲,你方唱罢我登场,不一而足。而在讲故事的时候,他可能从前到后娓娓道来,也可能一上来就抛给你一个重磅炸弹的结尾,再告诉你这一切的来龙去脉。他就如同一个顽皮的孩子,玩的是彩色泥巴,你永远猜不到,他下一个要捏的是什么颜色的小马还是娃娃。
我们看看《一个诺曼底人》。身为主人公的“我”,和“我”的老朋友在一个山里喝酒聊天。朋友给“我”讲教堂里那个看守人的故事。不难看出,这里,讲故事的人从“我”变成了“我”的“朋友”。“我”听入了神,被朋友带到了那个教堂,见到了那个神奇的不同常规的看守人,听他讲起了故事。好了,到了这里,你看,又变成了看守人来讲故事了。于是,场景在换,讲故事的人,也就是叙述者,也在换。这换来换去的场景,和换来换去的叙述者,并不致使我们感到混乱,而是使得我们读者始终保持了阅读的新鲜感和趣味,也方便了我们更好地了解故事。这正是他这独特笔法的魅力。
他还常常设置悬疑,或是通篇设疑不答,或是在结尾的时候来个重磅炸弹揭开谜底。在文章的叙述过程中,“山重水复疑无路”似的扑朔迷离,而在结尾的时候来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大揭秘。而这种“重磅炸弹”的结尾并不是无中生有的,又常常在之前有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