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4年第8期 ID: 421278

  

中学生快乐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 武国丽

  摘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国传统教育就十分注重“乐学和乐教”。然而在实际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大部分都是一种僵硬的乏味的,教师机械性的讲解,学生被动接受,语文课堂变得索然无味,这就呼吁教师将快乐带回到语文课堂,进行快乐的语文课堂教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 快乐课堂 教育研究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如何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乐之者”,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又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要真正认清快乐语文的含义,还原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找到语文学习的快乐,从而带着积极的情绪在语文知识殿堂中自由翱翔。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打造中学语文快乐课堂,不仅有利于中学生的未来发展,而且是中学语文教师梦寐以求的理想的教学境界。因此,我们应十分注重对快乐教育的研究,并将快乐、轻松的情绪带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找到快乐。
  一、快乐课堂的含义
  快乐课堂,主要是指教师通过巧妙的课堂设计,采取各种措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找到乐趣,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快乐课堂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是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习与成长,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倡导下,现已成为教育界的普遍共识。
  快乐课堂,应该放眼未来,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课程需求设计出最佳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快乐中发展和成长。值得注意的是,快乐课堂的构建不应将重点放在一时的成效上,不应因为短时期成效不大而放弃,而应将重点放在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长期效应上。
  二、中学生快乐语文课堂的特点及基本方式
  (一)中学生快乐语文课堂的特点
  一是全面性。所谓全面性主要是指快乐课堂并不是指某个学生的快乐学习,而是要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二是内驱性。快乐课堂就是要调动学生内在学习动力,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出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改变传统的“要我学”的被动学习行为,变为学生自觉的“我要学”的主动性行为。
  三是实效性。快乐课堂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也就是说快乐课堂的最终落脚点是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体到中学语文课堂中,就是要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从而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这是构建快乐课堂的最终目的,缺乏实效性的快乐课堂也就变成了纯娱乐性课堂,是毫无意义的。
  (二)中学生快乐语文课堂的基本方式
  快乐游戏式。不管处于什么年龄阶段,游戏都是吸引人的最佳方式之一,尤其是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自制力不强,将语文知识寓于“套圈答题”、“抽签背诵”等游戏中,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在游戏中,学生的情绪往往非常高涨,学校效率会更高。
  情境表演式。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能够让学生在形象的情境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认识,这是快乐语文课堂的基本方式之一。比如,在学习《鸿门宴》时,可以让学生分饰不同的角色,共同演绎一场别有用心的鸿门宴,从而亲身体会项羽、刘邦等不同人物当时的心境,便于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竞赛激励式。中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所以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将教授内容以竞赛激励的方式进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在练习巩固时,教师尽可能运用知识竞赛的形式,将学生应该理解的内容,设计成一个个小问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抢答比赛,还可以开展速算比赛、接力比赛、夺红旗比赛、背口诀比赛、摘红花比赛等,使全班学生个个全力以赴,踊跃参加。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主要是培养了他们自觉学习的习惯,使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到知识。
  三、中学生快乐语文课堂教学对策
  打造快乐语文课堂是每一名中学语文教师的梦,是每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永远的追求。其实,打造快乐课堂是对教师教学设计、耐心程度、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多方面的考验,快乐课堂的开始并不是在教师走进课堂的那一瞬间,而是在备课阶段就已经在开始酝酿了,下面结合本人的实际教学经验,畅谈中学生快乐语文课堂教学对策。
  (一)精心备课,为学生设计“快乐”
  如果语文教师完全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备课的话,可能会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但是中学生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在四十五分钟内都精神抖擞地听课和学习,所以在备课时就要准备最最重要的内容,在备课时就要为学生设计“快乐”的因素,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比如,在准备《绿色蝈蝈》这篇课文的时候,我特地到市场上买了两只蝈蝈,准备将它们带到课堂中,让学生们近距离观察蝈蝈的体貌特征以及生活习性,同时还准备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及自己的观察,写一篇小作文。如此新颖的备课设计符合了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
  (二)艺术导入,为学生激发“快乐”
  课程的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序幕,课程导入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状态,艺术性的开场白有利于唤醒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学会通过各种途径在课程导入时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心。
  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我在课程导入时选择了“回忆诗词”的方式,要求学生们仔细回忆已经学过的诗词,摘取出与“春”相关的词句,于是,学生们经过积极的思考,有的学生想到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有的学生答出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还有的学生想到了“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等等,课堂气氛浓厚,成为了诗词背诵大赛,学生们个个踊跃参与,在快乐中拉开了本节课的序幕。   (三)优化教法,为学生融入“快乐”
  一是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数中学生的社会经验和生活阅历较少,对课文中的部分抽象内容的理解感到吃力,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的动画、图片、音频甚至视频等,创设出相应的教学情境,直观形象的材料有利于帮助小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是利用小组合作教学为学生融入快乐。小组合作教学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适当的角色分配,尽量实现差异互补,为学生融入快乐。比如在学习《我与地坛》这篇课文时,根据学生不同的家庭背景以及语文学习状况将全班分为几个小组,并给小组内不同的成员作出明确分工,有的负责查询作者史铁生的生平资料,有的深入挖掘课文中的人物特征,有的及时做好记录并准备代表小组进行发言等等。就这样,本来比较复杂的文章经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变得简单起来。
  (四)积极参与,让学生体验“快乐”
  积极的参与有利于学生在体验中成长,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比如,在学习《看云识天气》之后,可以设计一个让学生走出教室、利用所学知识看云辨天气的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运用的乐趣,这种参与的乐趣让学生体验到了另一种快乐,更加加深了学生对云与天气关系的认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五)课后作业,为学生延展“快乐”
  课后作业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高,我常常将课堂上的快乐延伸到课下,将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感写成小短文,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又可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感悟能力。生活中处处是学问,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包括校园生活中的趣事、家庭生活中发生的故事、社会上看到的或报道的事情等等,留心观察身边的每一个变化,并对印象深刻的人或事作出及时记录,同时记下自己的感触,这些可以成为后来学生的写作素材。
  结语
  综上所述,中学生快乐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不仅可以消除学生语文学习的乏味感和枯燥感,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在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快乐语文课堂离不开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还可以增进师生和同学之间的感情,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张怡,向元茂.阅读,为写作奠基——张怡访谈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30).
  [2]何强生.语文探究性学习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中学生快乐语文课堂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