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中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创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提升语文教学水平,对高中语文老师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建构主义理论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导入建构主义教学法,如何营造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和学习环境等方面,结合笔者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作如下论述,旨在为创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水平做些有益的研究尝试。
关键词:建构主义 语文教学 高中 情景设置
引言
建构主义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就是建构主义教学法,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很显然不适应这种动态的教学法。那种老师高高在上、自顾自把整堂课进行下去的无视学生自主行为的教学法,与这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法大相径庭。毋庸置疑,该动态教学法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也融洽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更充实地完成学业,增长新知。所以,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可以有效地强化高中语文教学质量,应该引起重视。
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也即结构主义,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最早提出的。皮亚杰认为,是所生存环境的影响,再加上儿童自己的意识使然,才促成了儿童对身处的这个世界的充分认识和了解,这样的一个认知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应于具体环境,儿童自身的认知结构是吸收还是改变的过程,也就是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只有在这样不断往复变化中,儿童的认知结构才能有具体的发展。那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有哪些构成要素呢?
第一,情境设置。即要顺利完成学业所需要的环境的设置,有利于更好地为学生获得知识提供必备支持,其中包括掌握一定的知识、锻炼必要的生存技能以及增加丰富的社会经验,这些都是围绕着顺应学生个性化的条件而进行的,不单单是纯粹的一个概念。
第二,相互协作。所组成的学习小组可促使小组成员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其中,个体的成员服从小组整体,小组则对个体进行一定的制约鞭策。
第三,互动交流。可说是小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时重要的方法,鼓励畅所欲言,鼓励正常交流。知识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得以顺利获得,教学任务得以正常完成。
第四,意向构建。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仅是被动地领略皮毛的知识,更应该获得对课堂内容意义层次的了解。对内在的规律及其原因,有着深入的理解与进一步的探求,举一反三,等等,都应该在这里得到证明。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必要性
究竟语文教学应该注重什么,什么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语文知识,怎么教,学什么,学生语文基本素养及其能力如何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如何形成,这些都应该具体贯彻在语文的教学当中,这也是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然而,现今的高中语文教学固步自封,维持老套,根本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对高中语文教学的新要求,不仅不利于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提升,也为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很大的阻碍。为此,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导入建构主义教学法,则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具体如下:
(一)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法严重制约了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进行
大多数老师习惯老套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自己占据整整一节课,一点不给学生机会自主独立完成教学任务,于是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满足学生学习语文课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成天在厌烦厌倦甚至厌恶中昏昏沉沉地学习,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二)传统教学模式严重打消了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出于应试教育的需要,一些老师不注重实际学习效果,单纯追求升学率,强调学生死记硬背,根本没有考虑学生个体能动性的发挥,也谈不上开拓视野、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让本来很生动的语文知识变得枯燥乏味,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和动力,已经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淖。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三、建构主义教学法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
(一)创设想象空间,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创新性思维
语文教学中真正可以体现其乐趣的,是想象力的注入。在想象力的作用之下,学生能够形象化地理解课文内容,把那些单纯的文字化成具体的画面来深入理解、体悟、领会,从而获得无限的趣味。如果在阅读过程中只是枯燥乏味地简单背诵,就没有趣味的产生,也无法进一步参与到作者所创设的特别情境中以及其所营造的深层次的蕴涵里,这样的语文教学显然与真正的语文教学原则背道而驰。一定要引导学生进入一定的情境中,在课文内容所提示的特有的情境中流连、体会,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以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来获得对课文内容的崭新印象,从而更鲜明地得到艺术的熏陶和历练。
像《故都的秋》这篇课文,郁达夫通过自然物——槐树等极其细腻真切的描写,呈现了心理的变化,表达了深挚的情感,读来让人动容。教师通过情境的创设,来指导学生进入其中,充分联想,便可以让学生领略到秋的独特景致,对作者的情感生发出具体的共鸣。
(二)架设沟通桥梁,营造宽松的语文课堂学习环境
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这是提供给师生的一个有益机会,双方可以藉此进行充分交流。在这个时段里,知识的摄入与情感的滋生,同促共进,彼此助益,成为一个很好的互动过程。引导得法,学生会在这个过程里意识到老师的一片苦心,也能充分激发自主性,深入到课文所有的情境中,以及特有的情感氛围中。以致潜移默化,得到升华,进而也就会进入愉快的学习过程当中,能够保持持续的学习激情。
这就是说,语文老师有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的义务和责任。如何激发学生最大的热情,踊跃投入到和那些衔古接今的中外众多高贵灵魂的深入交流与对话中,投入到对最优秀的民族文化的有益汲取中,是至关重要的。惟其如此,学生的知识积累与思想素养培养才能同步进行,语文教学任务才能完美完成。如,我们讲授《我与地坛》一文,通过具体的教学,我们既可让学生意识到课文里那令人动容的母子之间的深厚情感,又可以领略到作者面对生存困境以及诸多普通人时,生发的对生命的无限联想;而针对《背影》一文,则可以在教学中既渗透父亲对儿子的拳拳爱心,也可以突破这一点,引发学生更深入地探讨与交流……可以做到的有很多,无以穷尽,做老师的,理当尽力引导,给学生丰盈富足的互动机会,让他们在具体的课文情境中体会语文这门功课的无穷魅力。
(三)丰富学习内容,尝试高中语文个性化教学方式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关键不在于授之以鱼,而在于授之以渔,即让学生以前辈的既有经验为基础,大胆创新,以达到更上一层楼之目的。有道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
有案例为证,譬如在讲解《石钟山记》一文时,有个同学直言对文中的“而笑李渤之陋”不敢苟同。这个学生按照原文注解以及生活常识展开了大胆的猜测,他提出或许是因为石钟山独特的外貌特征,李渤才会在敲击石头时听到“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如此一来,李渤看似荒唐的行为也便有了一定的可信度。所以说,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创新意识和行为,不管是不是站得住脚,都应该予以及时的鼓励,作正确引导,切不可无视甚至取笑、打击。再如,我们在教学《咬文嚼字》一文时,涉及到了阅读文提及的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学生们各抒己见,进行了细致认真的分析,纷纷质疑了朱光潜的“推敲之说”。有的说,“敲”字恰切,更贴近原诗所揭示的语境,方便人们理解。有的说,用“敲”的技法很高妙,这个字是全诗最亮的字眼,它对诗境有着十分准确的衬托作用。也有同学说,用“推”这个不大礼貌的词,是跟古时候的礼节不合拍的。还有同学说,用“推”的话,就悄然无声,这是无法跟“鸟宿池边树”一句相吻合的……这就充分说明,学生有的是自主能动性,关键是看你做老师的能不能调动起来,让其得到有效的发挥。
结语
综上所述,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能够主动学、动脑筋学、运用自己的智慧科学地去学,是重要的,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着重点。一定要善于发掘学生的这种自觉性,保持始终如一的课堂活力。要允许学生提出问题,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敢于向权威挑战,引导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力四射的情境中,汲取语文营养,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孙惠萍.互动课堂——有效学习的亮丽风景[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