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可以理解为语言文字或者是语言文学的简称,它从诞生之初就是人类用来交流思想、学习知识、记录历史的工具。相比于其他学科,具有综合性、知识性和思想性的特点。中国自古以来就倡导“文道兼养”的语文教育观,语文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单纯地教学生读书写字,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语文可以提高学习者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底蕴。
关键词:大学语文 语文能力 改革
引言
从义务教育阶段再到高中阶段,语文在教学中一直是首要学科。既然语文在基础教育阶段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在高等教育阶段是否有必要继续进行语文教育呢?答案是必然的。然而现阶段的大学语文教育还是较多地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学语文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一、要让大学语文从一个学科隔离者的角色向学科融合者的角色转变
大学本身就具有专业性强,学科范围广的特点,大学语文更应该做到与其他学科相融合。传统的语文教材通常选用杂而无序的,没有系统性的文选,这与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不无关系。这样编排的教材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构建知识体系,阻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与提升。基于此,大学语文的教材编排需要探索出一条新思路,突出语文的融合性和综合性。简单来讲,就是使教材的知识板块之间从割裂走向融汇、由学科隔离走向学科沟通,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以此来满足学生适应现实生活、提高自我修养的需要。现在课程的整合理论研究在逐渐神化,世界其他各国编写的语文教材都尤其注重模块之间以及语文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值得注意的是,国外的语文教材与社会发展以及科学进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大学语文要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重视其他领域和其他学科的学习。就文本的选择来看,要做到内容丰富、形式各样、领域繁多。社会与自然、情感与艺术等都是教材整合的内容。例如英国语文教材的主题为“人与自然”,其中选择了“人与动物”、“探索自然”、和“珍爱生命”三方面的文章,这样一来,教材内容就从传统的文学方面贯穿到动物学、地理学、生命科学这三大领域。
二、教材内容要与时俱进、贴近现实语境
语文教育既然是传授语言和文化,当然必须要与时俱进,贴近生活。作为大学语文来说,内容更应该紧跟学生生活,贴近学生情感,多关注学生群体的视角。丰富多彩的生活是语文教育的源泉。传统的语文教育往往只重视考试成绩,却忽略了活生生的现实语境,致使语文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轨。大学语文教育关注的语境包括历史语境、心理语境、当代教学语境等等,倘若上述语境脱离了教材,那么必然带来语文教育的边缘化。例如:“唐诗宋词中体现出的人生道理”等专题都可以作为学生与教学的结合点,以此作为切入点,直接导入学生生活,有利于形成二者的共鸣。除此之外,梁启超的《论毅力》也是生活化十足并且给予学生鼓励的美文。
三、运用多种方法,摒弃应试教育
传统的语文教育其实就是一种应试教育,为了能拿高分,教师由单一固定的思维来演绎文章,而学生则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解读。这种教育模式不仅效率极低,更重要的是,学生自身的思维创新能力被扼杀。作为大学语文教育的重点内容,古典诗词如何快速准确有效地被学生接受一直以来是研究的重要课题。我认为,面对如此之多的古典诗歌,一篇一篇地讲解,不仅增加了冗杂的工作量,更降低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这时候应该运用方法优先的原则推动古典诗词的教学。“精读文本”则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最可靠方法。所谓精读,就是对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还有结构做详尽的分析和注释,尽可能地表达出言外之意,以此来把握主题。精读文本尤其适用于篇幅小,短小精悍的文章。例如《论语》、《道德经》等等。将这种方法用到大学语文教学中,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使其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多地汲取课堂信息。相比之下,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仅仅能讲解十多首诗词,而“精读文本”可以使授课内容达到几十首。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法大大增强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四、重建大学语文教育评价体制
考核模式一直是语文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它指引着大学语文教育的走向,是教学系统中调控能力的关键枢纽。传统的语文评价模式仅仅是单纯的一张试卷或者一次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所考的内容则仅仅局限于字词句段等语言层面,这显然不符合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理念。随着大学语文教育的改革,传统的考核评价体系必须改变,应当以全方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新模式替代传统的应试模式。对于全新的大学语文教育评价体系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在考察基本的读写能力的基础上,重点考察学生的文化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设计方面,应该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可以多出一些能反映出学生创新精神和文化素养的主观题型,切忌过多的客观题以及知识型题目。内容设计应以教材为依托,按照内容拓展、学科交叉的思想,所出题目要保证学生可以在结合书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实际以及自身的专业特点,重点借此考察学生的知识迁移、知识创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方式多样化、灵活化,美文阅读,经典诵读,社会调查,演讲辩论都可以纳入评价体制中。
其二,考核过程一定要全程化。切忌仅仅凭借最后一次的考试评价一个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坚持学在平时、考在平时的理念,将对学生能力的评价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其三,不要注重标准。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一提到考核,绝大部分人都会想到标准答案,这也是为什么曾出现过文章的作者对于文章的理解与标准答案不符的笑话。设立标准很容易导致语文教育中学生和教师的思想不一致,致使学生的创造性缺失。我们要知道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除了传授汉语文化知识外,它还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熏陶,更是一种内在的、深刻的教育。因此,在大学语文的教育评价体制中,我们应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评价学生的能力,而不是依靠标准答案,这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时代要求。
结语
大学语文教育改革首先要解决教材问题,大学语文教材应该从边缘化向模块之间以及学科之间融合的角色转变。教材的内容也要与时俱进,贴近学生生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被动接纳变为主动获取。在教学过程中,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办法帮助学生学习古典诗词。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时,不要一味地注重学习成绩,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创新性和灵活性。
参考文献
[1]刘芳.关于高校大学语文学科定位及课程建设的思考[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90-91+106.
[2]郑权.探究人文素质培养和语文能力提升为目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4):48-49.
[3]蒲晓彬.高职院校提升“大学语文”教学能力策略研究[J].焦作大学学报,2014(01):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