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2年,中国大陆市场上首次发行了张爱玲译本的《老人与海》,该译本的女性风格使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在翻译理论的研究中,对于女性翻译风格的研究始终是一个薄弱的环节。本文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从叠词、颜色词、拟声词等一些女性专用的词语对翻译风格进行探讨,或许能够使得对女性翻译的研究取得较大的进展。
关键词:张爱玲 《老人与海》 女性译风
引言
张爱玲是我国20世纪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学家,她拥有较高的文学成就。她曾经被《纽约书评》认为是跟巴尔扎克、契诃夫等文学家拥有同样成就的作家。正是由于张爱玲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关注度太高,因此,人们往往忽视了她的翻译成果,她不仅有很多的自译作品,同时也翻译过许多优秀的国外名著。《老人与海》在国内有很多不同的翻译版本,然而,张爱玲翻译的《老人与海》却鲜为人知。
一、翻译作品中流露出女性的情感
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作者刻画的是一个不屈不饶、在逆境中勇猛前行的硬汉形象,老人不仅坚韧,同时感情丰富,文中作者对于老人的内心活动描写较多,同时也描述了老人与小孩子们之间的对话,体现了他硬汉有柔情的一面。正是这样一个丰满立体的形象,增加了翻译中对其重新塑造的难度。通过分析对比不同的翻译版本,我们发现,在张爱玲翻译的版本中,更多地体现出了女性的词汇和句式。这种不经意间的女性化翻译特征,让小说读起来更加柔情,不仅呈现出一个硬汉的形象,更体现出了硬汉的柔情一面,因此,老人的形象更加丰满。张爱玲的女性身份跟老人的硬汉形象并没有矛盾,反而在译本中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二、译文中叠词的使用
(一)叠词符合女性表达的需求
叠词,顾名思义,是词以重叠形式出现,由于叠词的语言特性跟女性的语言特色有相似的地方,因此,很多女性在语言的使用上喜欢使用叠词。叠词的使用,不仅可以使语句具有加强或者减缓语气的作用,而且还增加了节奏感,使得语言阅读起来更加婉转,优美。另外,在对于性别语言的研究中,女性之所以喜欢能够表达出情感色彩强烈的词,跟他们的自身性别特点有关,女性都有着丰富的感情,因此,在语言上也会体现出来,叠词恰好能够达到这种效果,因为被他们所喜爱。还有心理和生理学相关方面的研究表明,女性因为受到外界的厚爱,因此表现出得更像一个孩子,而叠词的使用,类似于儿童般的表达方式,满足了女性表达的需求。所以,我们通过这些原因可以明白,叠词对于女性来讲,是语言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二)张爱玲对于叠词的使用
在张爱玲的译本中,使用叠词的频率较高,据统计,运用叠词大约250词左右,这充分表明张爱玲在语言中对于叠词的情有独钟。其中的“渐渐、缓缓、慢慢”这一类常见的叠词使用就达到了四分之一的比例,而张爱玲对叠词的使用不仅次数多,而且使用的叠词种类广泛。正是由于这些叠词的使用,体现出的是自己女性视角的阐释。
例一:“那么你活得长长的,好好当心你自己”(张译)
“那么就祝你长寿,自己保重”(余译)
在这短短的一句话当中,张爱玲使用了“长长”和“好好”两次叠词,而且,这样地出自老人之口,我们从中不仅是明白了老人的本意,同时也感受到了老人对于孩子的感情亲切,将老人和孩子之间的感情表现密不可分的感觉,因为是对话,使用叠词,也更能体现出对话的随意性,而在余光中先生的译本中,对于语言的翻译较为准确,但是,感情方面的东西稍微欠缺。
例二:“那雄鱼在船边高高地跳到空中,为了要看看那雌鱼在哪里……”(张译)
那雄鱼便从船边跃起,探看雌鱼的所在……(余译)
在例二的场景中,描述的是老人捕捉到了一条雌鱼,然而因此雄鱼却久久都不可离去,老人之前没有遇到过如此悲壮的场面。在此处的翻译中,张爱玲对于这种环境下人物感情的把握更加到位。此处“高高”和“看看”两个叠词的使用,充分地表达出雄鱼在雌鱼被捕之后,对于雌鱼难以割舍的感情,令人为之动容。余光中先生的译本,更多的是对于场景客观的分析描写,其中没有对于感情的细腻表达,因此显得略微生硬。从这些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张爱玲的在翻译中使用大量的叠词,有时候使得某些场景的感情表现更加丰富。
二、颜色词的使用
(一)女性的色彩感受力
跟男性相比,女性的颜色识别能力和对色彩的感受能力都要更胜一筹,这跟他们的爱美天性是密不可分的。同样,女性在语言中对于颜色词的使用也是一大特点,他们的颜色词选择准确、对于色彩的描绘能力是男性所望尘莫及的,这也是语言研究后得出的真实结论。张爱玲曾经也在《天才梦》中说到过她在写文章时,青睐于使用更多的情感色彩浓重的颜色词,对于色彩、音符极为敏感,所以,我们在她的小说中可以看到很多色彩词的使用。
另外,在原文中,海明威在某处使用了两个不同的颜色词,虽这两种颜色比较接近,明显可以看出,作者要表达出的是这两种颜色是有区别的。张爱玲和余光中对于这两次颜色词的翻译在第一处地方都一样,都使用了“淡紫色”来表达,然而在第二处地方,余光中先生仍然使用了“淡紫”来表达,跟第一处完全没有区分开来,这明显不符合作者的原意,而张爱玲则使用了“雪青色”一次,将其与“淡紫色”区分开来。在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张爱玲对于色彩词语的准确使用,而余光中则略显“词穷”,也正是这些色彩词语的使用,可以判断出译者的女性主义翻译视角。
(二)在《老人与海》中颜色词的细腻把握
在《老人与海》中,原文中也有使用到大量的颜色词,同时也会有一些辅助修饰颜色词的出现。在对这些词进行翻译的时候,我们对比张爱玲和余光中老先生的译本,可以发现这些词的翻译,而且语意基本都相同,但是在张爱玲译本中,有一个词“青色”是余光中版本中没有的。英文中的“blue”再修饰海水时可以翻译为蓝色,当用该次来修饰鱼或者山时,往往会有不同的翻译。“青色”一词,在英语中没有跟它对应的词语,在字典中曾有对于英文的“blue”是青灰色,这是对于蓝色的第二种释义。然而,对我们来说,蓝色和青色之间是很难区分的,而张爱玲在对英文中色彩词的翻译,能够根据语境的变化将同一个词译出不同的色彩,足以说明她对于色彩敏感。
三、拟声词的使用
(一)拟声词符合女性的感性特征
在汉语中“感性”通常的意思为由人体器官产生的直观的感觉、知觉和变相的认识。感性相对于理性而存在。从现实中来看,女性的感性要远远明显于男性,尤其是在感性意识、感性行为方面。因为拟声词是表达出来直接能够从听觉感受到的,属于感性词,因此,女性语言中会使用更多的拟声词来对感性的色彩进行渲染。
(二)《老人与海》中拟声词的灵活运用
我们对比两个不同版本中的拟声词翻译,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翻译风格有一定的差别。在张爱玲的译本中,对于拟声词的翻译不仅仅考虑到它原有的形象含义,同时还会在一定的特殊语境中自主的使用拟声词来增强表达效果,然而,在余光中先生的译本中,我们看到,对于拟声词的翻译不仅没有扩展,有些地方甚至没有传达出原文中的拟声词感性效果,只剩下抽象的意思。由于两位译者对于拟声词的使用喜好不同,他们在翻译中会产较大的差别。张爱玲在形象思维的表达方面明显有优势,这点在译本中的拟声词的使用可以看出,我们阅读张爱玲译本的《老人与海》,能够感受到译者风格灵动,而余老先生的翻译,则干净简单,过于利索,缺少回味的空间。
四、“女性专用”词的使用
(一)女性专用词符合女性特质
社会语言学研究表明,女性更加偏爱使用“女性专用”词来增加语言的表达效果。女性专用,有别于男性,它的表达温文尔雅,柔美万千。虽然没有明确地定义哪些词语才是“女性专用”词,但是,有些词语仅是用来描绘女性的,女性在语言的表达当中,也比较青睐使用这些词语来替换其他一些比较中性的词语,体现出女性典雅的语言色彩。
(二)张爱玲使用的“女性专用”词
在张爱玲的译本中,使用最为突出的一个“女性专用”词为“柔”字。在《老人与海》中,老人是一个明显的硬汉影响,而在文中使用柔这个字眼,体现出了硬汉侠骨柔情的一面,非常不易。然而,这一次在余光中先生的译本中没有出现过,张爱玲的译本中有多达7词。在文中多以“轻柔”、“柔和”等形式出现。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例子来感受到张爱玲译本中的女性专用词的使用。
例三:老人细致地握着钓丝,然后轻柔地用左手把它从杆上解下来。
例四:然后他觉得钓丝上会有一种轻柔的接触,他快乐了。
张爱玲在这两处的翻译,把老人跟鱼的接触动作写得非常细腻,在余光中翻译中,没有出现“柔”的字眼,多是以“轻轻”,或是“轻微”这样的词来表现。而张爱玲对于老人的动作描写,完全是融入了个人对于文章的理解,因此带有一丝女性化的色彩,同时也体现出张爱玲对于老人这个人物性格的精准把握。
结语
或许,张爱玲的译本并不是最优秀的那个,也不是最受欢迎的,但是,自张爱玲翻译《老人与海》半个世纪以来,如今仍能够在大陆市场隆重发行,不仅说明了张爱玲语言造诣高超,同时,该译本的文学价值和生命力如同酒一样,经久弥香。另外,令人关注的还有一个原因,海明威属于硬汉派的作家,在他的笔下,老人同时也是个硬汉,而张爱玲确实一个女性主义作家,由她来翻译这样一个硬汉形象,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而张爱玲独具魅力的女性主义翻译视角,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侠骨柔情的硬汉老人。当然,本文仅仅是从《老人与海》这一篇译作中探寻张爱玲的女性主义翻译色彩,其在翻译领域的成就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子善.说不尽的张爱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2]陈吉荣,张小朋.论张爱玲女性主义翻译诗学的本土化策略[J].外国语,2007(6):50-56.
[3]厄纳斯特·海明威.吴劳译.老人与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