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4年第8期 ID: 421321

  

语言游戏论对大学生汉语习得的启示

◇ 冯建瑞

  摘要:维特根斯坦在儿童习得母语的基础上提出了语言游戏论,它全面阐释了语言使用过程中的多样性与实践性特征,提出了语言游戏的家族相似性以及语言游戏的规则等,并通过一些生活形式概念等对语言现象进行了重新的考量。本文将基于语言游戏论探讨其对一些大学生汉语习得过程中的语言观启示。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 语言游戏论 汉语习得
  引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汉语的学习现状不容乐观,汉语对于他们来说是母语以外的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的语言障碍。因此,本文将借鉴西方著名的语言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来挖掘这些大学生汉语习得的规律,从语言游戏论中得到针对这部分大学生汉语习得的有益启示,从而使得这部分大学生的汉语习得取得更佳的效果,提高他们汉语的认知与运用能力。
  一、语言游戏论主要内涵及其对大学生汉语习得的启示
  鉴于我国当前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汉语的学习情况较为糟糕,他们的母语并不是汉语,而是有着自己的语言体系,他们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学习障碍,尤其是在对汉语的语言应用能力方面相当不理想,我们应该尽快寻求帮助他们习得汉语的有效方法。在此,我们认为可以借鉴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来获得某些启示。
  事实上,维特根斯坦对于“游戏”这个词汇的研究主要是侧重于日常生活用语方面,他认为任何语言游戏都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我们把维特根斯坦的这种语言观称之为“语言游戏论”。这是他后期语言哲学观的重要基础。在该理论中,“游戏”是一个隐喻的说法,它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运用就像是在举行一种游戏活动,语言的意义通过语言游戏活动中的词汇体现出来。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语言与日常生活是紧密相联的,我们应该从动态理论角度来看待语言运用。如果把这种语言游戏论应用到汉语习得中来的话,就是说我们可以在教一些不以汉语为母语的大学生汉语的过程中,教他们玩各种语言游戏,从而让他们在游戏过程中注意到语言使用的具体语境和语体,最终理解并把握好语言游戏运用的具体情况,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接下来,我们将基于语言游戏论的核心内容来探讨其对大学生汉语习得的重要启示。
  (一)语言游戏论的多样性内涵及其启示
  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论中的多样性就是指人们的语言活动本质上都是各种游戏组成的,这些游戏具有娱乐、技巧、竞争等多个方面的特征,并通过复杂的重叠与交叉关系形成了一个游戏家族,即维特根斯坦所谓的“家族相似性”。那么,对于汉语来说,汉语在使用的过程中也有多种不同的使用形式,人们在学习汉语的时候,要注意到汉语的多样性特征,要在语言游戏中逐渐体会到汉语使用的不同场合与对象。加之我国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着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化,汉语与不同民族文化的结合又有着更为多姿多彩的语言使用形式。因此,我们说,汉语的习得过程中具有多样化特征,我们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可以了解汉语文化背景,并通过多样化的使用情况来更好地把握汉语语言,实现人们之间的准确沟通。
  根据语言游戏论的多样化特征,我们应该使得汉语教学有着多样性与真实性。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大学生对于汉语的习得基本上都是从听说读写等四个方面的基本技能开始的。但是,由于他们所处语言环境的影响,他们对于汉语的使用情况较为糟糕。那么,我们就要考虑到语言游戏论里的多样化特征,在教授这些大学生汉语的时候,尽量考虑到不同的使用语境,以动态的视角去设置自己的语言教学游戏活动。这些语言游戏活动可以由非语言行为和语言行为一起构成,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可以具有多样化,汉语教学的方式也可以是多样化的。汉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语言使用情境来动态地改变语言使用情况,让这些大学生的汉语学习是丰富多彩的,并根据他们自身多样化的生活方式来进行语言的使用,从而让这些大学生在实际的汉语使用过程中,体会到具体的汉语文化语境,更为深入地了解汉语文化。
  (二)语言游戏论的目的性内涵及其启示
  在维特根斯坦看来,人们在不同场合会使用不同的语言,从而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因而,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本身并没有任何实际或具体的意义,只有当使用者具体地去运用语言,才能够体会到这些语言背后所蕴藏的实际内涵。对于汉语来说,同样有着交际的目的性。事实上,汉语更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语言体系,有着很多音型类似的词汇。人们只有在明确知道了所用语言的特定用途时,才能够准确地明了这些汉语语言所要表达的含义。这个时候的汉语才能够实现成功的交流。当然,这种目的性的交际目标是一种动态运用的过程,在不断变化中寻求最终的意义一致与平衡。
  根据语言游戏论的目的性,我们应该使得汉语教学具有目的性与互动性。维特根斯坦认为,任何一种语言游戏都具有一定的交际目的性。那么,汉语教师在对这些大学生进行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遵循这样的语言游戏论的目的性原则,给大学生设计出一些具有明确交际目标的语言游戏任务出来,让他们在这些特定交际目标的语言游戏活动中,学习汉语并使用汉语。否则,缺乏了明确目的的语言游戏活动将是浪费时间的无用功。汉语教师应该让这些大学生在某些主题对话的场景下进行汉语学习与应用,并在规定的指令下随机抽取学生来进行内容的核实。事实上,我们国内现在主要提倡的汉语教学方法就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体教学模式。对于那些以自己少数民族语言作为母语的大学生来说,汉语就是他们的第二语言,他们学习和使用汉语的主要途径就是汉语课堂。根据语言游戏论的目的性理论来说,课堂应该是一个主体交往的互动环境和过程,教师和学生都应该主动参与进来,构建一个适合双方交往的和谐的语言游戏环境。那么,汉语教师就应该在课堂上根据不同的语言游戏活动来担任不同的角色,让教师在整个课堂上具有多元化的身份,即可以做学生的引导者,也可以做学生的观察者等,并对学生参与到汉语游戏活动中去的行为进行相应的评价,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与合作关系,从而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把各种语言游戏活动实现其应有的目的化、实践化与价值化。

语言游戏论对大学生汉语习得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