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3年第4期 ID: 355114

[ 杨莉 文选 ]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如何充分利用课本

◇ 杨莉

  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对高考试题研究的不断深入,笔者发现全国各套试卷考查形式“万变”也离不开大纲这一“宗旨”,只有学到课本精髓,才能增长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能力,才能应对高考。如果能将高考知识点与课本结合,可以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如何利用课本可以看出老师的教育智慧。本文以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小说阅读为例,说明相关复习方法。
  一、如何利用课本中的文言文
  人教版必修1-5册共有17篇文言文,涉及到人物传记、辞、赋、序、论等各种文体,是历代各种文体的精选、各种风格的呈现、各种观点的陈述……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文学常识、不同的文言知识……老师如果能够慧眼识珠,根据教学需要,科学智慧地利用这些名家的经典之作,一定可以收到奇妙的教学效果。
  纵观全国高考试卷和各省市试卷,文言文选材大多为人物传记,所以人物传记相关知识,是一轮复习的重点。《张衡传》是一篇典范的评传,涉及到传记的许多知识,下面以《张衡传》复习课为例,详细说明如何将课本知识与高考知识点完美结合:
  课前出示“雕龙”高手崔瑗给张衡写的碑文:“道德漫流,文章云浮。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瑰辞丽说,奇技伟艺,磊落焕炳,与神合契。”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后世对张衡的评价与课文选材的关系,从中明白人物传记选材的依据之一。
  (一)提问导入:人物传记包括哪些内容?
  (二)根据《张衡传》了解人物传记写作顺序
  1.学生看课文1-4句,概括写作内容
  2.提问讲解重点字词游、属,了解古代的学校名称,了解五经、六艺。
  出示课件:(1)
  游于三辅(游历,游学)
  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游历)
  皆交游贵戚(交际,交往)
  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连缀)
  出示课件(2)
  古代的学校
  周代的国学与乡学
  国学,是王都和诸侯国都城的学校。
  乡学有庠、序、校、塾等名称,
  宋代的国子学、太学
  唐代再现的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和应天府书院)
  明清的国子监
  3.根据一般传记的开头,强调学生译文时需要注意的地方(划横线为学生易错的地方)
  出示课件(3)
  朱修之……曾祖焘,晋平西将军。祖序,豫州刺史。父谌[chén],益州刺史(期中试题)
  范公讳仲淹,字希文,世家苏州。公生二岁而孤,母夫人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衡水试题)
  强调两个重点:少孤、丁父忧
  女子出嫁:归,适
  康保裔,河南洛阳人。祖志忠,讨王都战没。父再遇,从太祖征李筠,又死于兵。保裔在周屡立战功,及再遇阵没,诏以保裔代父职,从石守信破泽州,又从诸将破契丹于石岭关,领登州刺史。寻知代州,移深州,领凉州观察使。(2010年高考全国卷2)(掌管、统领)
  4.学生继续读文章,划出与官职有关的词语,老师提问了解,总结归类:
  出示课件(4)
  官职任免升降术语
  【举、辟】举:举荐;辟:招用,如:“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范晔《后汉书》)
  【征】君征召臣。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范晔《后汉书》)
  【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陟】提升,提拔,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升】提升,如“旋升宁夏道。”(梁启超《谭嗣同》)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谪”就是贬官。
  【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贬】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如“贬连州刺史。”(《旧唐书》)
  【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革、削、免、罢、废、夺】革职、罢职或停职。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高启《书博鸡者事》)
  【退】(1)撤销或降低官职;(2)自己辞职。
  【斥】屏弃不用。
  【转】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范晔《后汉书》)
  【徙】改任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如“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范晔《后汉书》)
  【调】调动、调迁,如“调为陇西都府。”(班固《汉书》)
  【放】京官调任地方官,如“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梁启超《谭嗣同》)
  【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如“永和初,出为河间相。”(范晔《后汉书》)
  【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5.准确翻译最后一段,了解学生翻译文章的问题所在:
  出示课件(5)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6.让学生明白人物传记的写作顺序,概括官员一生常用到的“官职术语”
  (三)课后思考:张衡有那些可贵的品格?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二、如何利用课本中的诗歌
  必修1-5册,共有现代诗3首,古诗22首,从数目可以看出编者的用意。课本中需要背诵的篇目很多,但并不是每一篇学生都能理解。高三复习的时候,按照某一特点将这些诗歌重新组合,既能进一步理解欣赏,又能与高考诗歌鉴赏知识点相结合,效果会很好,毕竟课本中所选的诗歌是值得我们反复品味的。
  以杜甫的诗为例,在欣赏的基础上,可以讲解诗歌的对仗、押韵、平仄等律诗知识。
  将《采薇》、《归园田居》、《声声慢》放在一起,欣赏叠词的妙用。老师根据诗歌特点,具体设题,让学生不仅能准确掌握叠词的好处,还能掌握相关题的答题要点。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讲解诗歌的虚实结合,根据一轮复习知识点,详细讲解何为虚、何为实,虚实结合的作用,答题步骤……
  三、如何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小说
  从近几年高考的高考题型,可以看出小说阅读应该是复习的重点之一。小说阅读侧重考查分析综合能力、鉴赏评价能力、个性化阅读、有创意的解读能力等。而课本中所选篇目如果能充分利用,就可以提高学生上述能力,老师还可以自己设题,提高学生答题的规范性。
  必修1-5册,只有两个小说单元,必修3选的是《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必修5选的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边城》,均为历代小说中的精品,必须认真复习。如我们可以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祝福》《边城》为例重点讲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以《老人与海》《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例,重点讲心理描写的作用,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重点讲解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让学生明白如何根据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探究人物内心。
  虽然叶圣陶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可是这“例子”毕竟多为名家名篇,文质皆美,不仅值得反复品味、分析鉴赏、模仿写作,更应该熟悉成诵。所以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最大程度地以它们为例,让这些美文成为学生最为熟悉的东西,成为学生知识迁移的根本。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如何充分利用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