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4年第8期 ID: 421302

  

概念合成理论视角下对苏轼诗词的解读

◇ 张芬香

  摘要:唐诗和宋词是中国诗词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是我国诗歌史上的里程碑。苏轼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极大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宽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有效提升了词境的艺术品位。苏轼常常表现出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极大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本文从概念合成理论的视角,对苏轼诗词中所表现出的自然意象进行深入解读,以期能够带领读者从不同的角度,更加深刻地体味苏轼诗词的意境。
  关键词:概念整合理论 苏轼 《沁园春》
  引言
  苏轼是我国宋代最伟大的词人之一,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一生经历无数忧患,官场屡屡不得志,因数次被贬谪而迁徙不定,这种生活境遇也是其诗词多产的客观原因之一。通过研读苏轼的诗词,我们会发现,离别、褒贬、忧国忧民等情感常常流露其中。而苏轼对这些情感的抒发,往往不是直接的,许多是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传达出来的。在苏轼的离别词中,借景抒情的过程中,对自然意境的使用往往不是随意的,而是灌注了诗人的某种思想意趣之后再灌入诗词中的,这样形成的诗词,会给人一种丰富而深邃的思想意境。概念整合理论在文学诠释方面的应用,相比较于文学、美学、艺术等角度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其出现和应用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瑰宝提供了便利。
  一、概念合成理论的概述
  文学研究的概念合成理论是于1997年在作品《思维与语言的映射》中正式提出的,后期经文学研究领域学者不断的发展完善,最终形成了现阶段较为成熟完善的概念合成理论。概念合成就是把来自不同认知领域的框架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系列认知活动。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过程中,要不断理解或者行动,会不断构造一些新的概念包,并将这些概念包存储于虚拟的心理空间内。人们在交谈中会不断建立新的心理空间,每个心理空间的建立只是一个临时的结构。这个空间的存在依赖于某个或某些特定的或者相关的更加广泛、稳固的知识结构。具体来讲,概念合成理论主要是以心理空间为基础单位,依据建立在类比、递归、心理模式化、概念包、知识框架等心理活动上的认知操作过程,构建类比空间、输入空间、目标心理空间和整合空间四个抽象空间。
  二、对苏轼诗词的概念合成理论解读
  (一)沁园春
  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①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残梦。
  ②渐月华收练,晨露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
  ③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④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⑤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⑥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⑦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二)概念合成理论视角下《沁园春》意象解读
  研究诗词表达的意境首先应当明确作者写词时所处的状况。这首词是作为杭州通判的苏轼,以接近亲人为由,申请调任密州,获得准许,早晨赴任时所作。词中的上阕开篇一句中的“孤馆灯青,野店鸡鸣,旅枕残梦”形成了概念合成理论中四个空间中的两个输入空间,也即输入空间和目标心理空间,同时,孤馆,灯青,野店,旅枕这四个词虽然从结构上来讲都属于偏正结构,但我们在解读的过程中,内部已经发生了概念的合成,这里讲的合成,并不能仅仅简单理解为信息的叠加和堆积,同时其也不能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物理变化”。这里实际上所表现出的是一种非组合型的概念整合,虽然在词语的搭配结构上属于形名结构,且表征结构上也都相同,但这种结构并不是组合型的,而是上面所提到的非结构性的,这种组合形成的词语含义主要来自形容词和名词这两个概念空间的性质和特点的输入,而不是平常意义上所指的简单信息罗列和组合。开头的四个形容词和名词的组合中,“孤”在形容馆时、“野”在修饰村时,都激活了该词组所在意境中的认知域。前面的输入空间是所处的景象,也即孤馆野店的早晨,后面接着作者就表达了自身的感受,这种感受是一种认知。客栈、灯以及店等都是客观事物,本没有自己的感觉,而作者应用孤、清、野等词,很好地将自己的感情通过这些本无任何感情色彩的事物表现出来。孤馆、灯、野店和鸡号等元素是从属于输入空间的,而旅枕与残梦是属于目标心理空间的,这里的目标是指作者,也即作者的心理空间,两个空间的联系是通过图示映射进行连接的,诗人看到了孤馆灯青和野店鸡号,便激活了一幅孤寂萧条的场景。诗句中的旅枕指的并不仅仅是什么样的枕头,作者用旅枕所要表达的重点是使用这个枕头的人为独自旅行的旅人,表达了作者一种独在异乡的感触,再加上一幅孤寂的场景,便使作者的孤独感更深,从而无法睡眠,从而有了残梦一说。类属空间通过映射两个输入空间,便形成了旅人凄冷的类属结构,并将这个类属结构投射到整个整合空间中去。词中前三句中的四个词,如果单独分开考虑,将其置于不同的语境中去,便会产生多种多样各不相同的图式结构,但当将其放入一个语境中去时,每个图示所表达的意境便会受到特定的制约和修正,且这种对每种图示产生的制约和修正还会进一步受到人们文化认知模式以及读者个人认知能力的影响。
  从诗词中的第一句中我们整合出了作者孤单凄冷的漂泊心理,这一结构延伸到了第二句。第一句中激活了出行者,送别者被包含在输入空间中,在目标心理空间中包含了残月、朝露等自然意象,通过两空间在整合空间的映射组合我们可以得出残月、朝露是作者的送别者,在完成空间跨度的部分映射组合后,第二部分得到了完善,通过当时的背景、认知和文化模式不难看出作者不喜欢独自出行,缺少朋友亲人的送别,作者显得十分孤独凄凉。作者以明亮的晨露和锦缎般的群山来抒发其心中的沉重,用月、露、山的轻快和心中的志向以及与子由团聚而不得的心情作对比,反衬出作者的沉重心情。
  句三中的“世路”同样包含了一个细微的整合阶段。这里的整合过程为先将道路空间到输入空间,同时将时间空间输入到目标心理空间。通过路的认知框架激活道路的长短和方向性,时间的长短和时间的方向性等认知。通过扩展和一系列整合之后,得出时间的无限就像时间道路无穷尽一样。进而将这一结构与“老生有限”相映射连接。结合知识背景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明了作者对国家的一片忠诚,而忠诚进谏的结果却令其自嘲,多年的努力却换来长期的迁徙和罢黜,令作者感到无比的抑郁。通过整合人生的无常和时间的永恒,我们得知作者对安定人生的渴望。
  句四中涉及到的概念整合为马,句中的马鞍指的是意象马,在结构上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首先在输入空间中输入马,然后在目标心理空间输入人,通过整合空间对两空间的整合联系,我们可以发现作者用出行中一人一马的孤独,和瘦马对经历贬谪的作者来表达自己的苦楚。通过一系列的修正不难体会作者表达入世的愿望和施展自身才华的理想。
  下阕中的句五包含了两个心理空间、两个对比心理空间和一个历史空间一个现实空间。应用“何难”一词来激活整个框架。下阕第四句中词人开始表述对自己和子由的感慨,但并未进行正面的描写,而是加入了“二陆”。将我、子由输入到输入空间,将“二陆”输入到目标心理空间。两空间通过“似”字进行映射连接,使得整个框架得以激活,通过研读历史知识我们知道“二陆”是西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很早便得到了重用和赏识。作者和子由以及二陆同为才华横溢之人。才子这个词是从两个输入空间中整合出来,映射入类属空间的。在整合空间中,通过选择性投射,依据相关背景知识,完成第二部分。
  结语
  利用概念合成理论对苏轼《沁园春》进行了自然意象的分析,通过不同空间的映像整合,对词中所写自然景象进行解读,很好地深化了读者对词语意义构建的认识,更加真切地体会了作者的心境和要表达的情感。通过心理空间的构建,诠释了诗人创造性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从而带给读者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
  参考文献
  [1]岳好平,魏月华.概念合成理论下英汉转喻思维的突显性解读[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2]魏在江.概念转喻与语篇衔接——各派分歧、理论背景及实验支持[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02).
  [3]龙艳辉.概念整合理论视阙下的苏轼贬谪词研究[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11.

概念合成理论视角下对苏轼诗词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