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4年第8期 ID: 421297

  

解读艾丽丝·门罗《逃离》中的女性主义叙事手法

◇ 康燕茹

  摘要:艾丽丝·门罗的《逃离》主要描写一群女性的“逃离”。她们要逃脱的是束缚,是家庭,是婚姻,更是逃离自我;带着的是无可奈何,是迷茫,是惆怅。但是逃离终究要有个目标,漫无目的地逃离终会停止,就好像一直被原点牵引一样,终有一天会回到原点。本文主要是对《逃离》中的女性主义叙事技巧进行分析。
  关键词:《逃离》 女性主义 叙事技巧
  引言
  中外作家们对于女性的出走和逃离这一题材都情有独钟,因此,描述妇女的逃离故事的作品有许多优秀之作。女性或许需要叛逃这种行为来促进她们的成长。逃离,迎接新的开始,或者辞去旧的过去。在《逃离》这部短篇小说中,不同的角色都逃离着不同的原点。离家出走的女孩卡拉,现在又要逃离她的丈夫;逃离了学术的朱丽叶,选择了偶遇的男子;一次次逃离的观念闪现在心头,你无法预料它何时到来,当你认为你早已经遗忘了逃离之时,它却又出现在你的脑海中。为什么,这些女人普普通通,但是却一次一次地选择逃离。
  一、把女性作为第一主人公,多以正面来描述女性的逃离
  (一)以第一主人公来对两性的逃离进行描写
  在《逃离》中,作者想要表现的是一种女性意识,在小说的故事中,大多数逃离都是女性出于对丈夫或者男友的不满,然后选择离开现在的男友,离开这个原点。在故事中,卡拉因为无法忍受自己的男朋友,她依靠邻居的帮助,乘坐汽车到多伦多,以期在那里开始她的新生活。但是,在逃离途中,她就开始迷惘,反而求助于男朋友把她接回去。逃离的愿望是美好的,但是逃离的过程是痛苦的,到最后,逃离还是回到了原点。在旅馆打工的格蕾斯遇到了她原以为最合适的对象莫里,莫里是工程师,家境条件比较优越,但是,当她遇到了莫里的哥哥尼尔时,她却改变了自己的想法,认为尼尔才是最适合她的人。格雷斯以治疗脚伤瞒过莫里一家,企图跟随尼尔逃离,但是当她后来离开尼尔之后,尼尔却发生了事故,开车撞到了桥墩,丢掉了性命。不论尼尔是因为酗酒过多而发生的事故,还是他想自杀,他想要逃离的目的地都是死亡。那些选择逃离的人,往往受到对现状不满的情绪的控制较严重,甚至于超过了他们对未来的渴望。人们都在选择逃离,却又遇到很多的挫折再次回到原点,在艾丽丝的《逃离》中就表现出挣扎不得、逃离无门的痛苦。
  (二)逃离自我
  在小说当中,不管逃离的是婚姻,家庭还是两性,最后基本上都是失败的,因此,最后很多都选择了逃离自我。在小说中,讲述了朱丽叶的逃离故事,她本已经是一名硕士,并且在一所学校任教,同时还在积极地撰写博士论文。她本人也非常喜欢现在的工作。但是,她认为,作为一个女性学者,如果结婚,那么以前的所有对她来讲都是浪费了,但是如果不结婚,别人又会认为她傲慢孤僻。因此,她选择了逃离。她将自己的第一次很轻率地就奉献给了只见过一次面的导师外甥。后来,她又不辞辛苦,万里奔波,投靠那位火车上偶遇的男子,虽然这个男子仅仅以打渔为生,并且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有老婆,同时还有很多的情人,但是朱丽叶仍然要与他在一起生活。虽然她逃离了原来的生活,逃离了原来的自我,但是这并没有让她的内心所有满足,这种逃离并不是她所想的结果。因此,在故事的最后,她的男友因为出了事故被火化后,她又重新回到了原点,回到了原来的地方,重新开始继续从前的文明生活。命运总会和你开着各种玩笑,当你以为你已经逃离的时候,结果你才发现,最终你还是回到了原点。在小说中还描写了几个精神病人,他们或许已经逃离了当年清醒的自我,但是他们终究逃脱不了心中的那份孤独。
  (三)逃离家庭
  在这些逃离的故事当中,最悲伤的莫过于逃离家庭。在小说中,主人公的父母是性解放的一代,他们追求不受束缚的两性关系。因此,他们过于开放,使得女儿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严重的厌恶心理。他们经常光着膀子,甚至还玩起了“换妻”游戏。正是因为父母的这种行为,对朱丽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让她觉得不正常,因此,她选择了逃离家庭,寻找一种自己认为的“正常”的生活。之后,她离开了自己生活的家庭,只留下了一封信,离开了父母,离开了曾经熟悉的一切。但是,后来,她却终究没有能够找到自己认为的正常生活,当她想要回到原来的家庭时,却发现家庭早已经不存在,已经变得支离破碎。
  二、通过丰富的内心活动来表现她们的复杂心理
  在《逃离》这部小说中,作者并没有刻意地渲染紧张情节,也没有哲理名言,但是,她非常擅长通过描写女性的内心世界来表达出她们复杂的心情,因此在作者笔下,每一个女性都显得非常丰满,读者可以非常清楚地了解女性的内心想法,进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她们的精神世界。然而这些都不是作者通过语言的叙述来表达的,而是让读者通过侧面的内心活动来体验到。正是由于作者的这种写作技巧,让读者在不经意之间对小说中的人物印象深刻。艾丽丝或许是认为普通人的生活难以有紧张曲折的事情发生,因此,在这一方面并没有对她们的生活进行着色。但是,普通人却可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小说的主人公均为女性,她们的内心世界会更加的细腻和丰富。作者对普通人内心世界的描写还体现在其中的《骗术》这一章节中,对罗宾的内心活动描写,充分表现出了她对丹尼洛的思念之情,不管在什么时候,她总会感到难以割舍的思念。
  三、刻画女性人物视角细节,具有奇特的喜剧现实效果
  作者笔下的女子都是具有一定成熟思想的女性角色,并不是懵懵懂懂尚未启蒙的女子,之所以主人公多数都是女性,跟女性的性格因素有一定关系,女性身上有一种坚韧、不屈不挠,同时又善良、敏感的特点。在艾丽丝的小说中,女性的生活虽然都平平淡淡,但是,在他们的心中,却充满着一股想要打破平淡的力量。这股力量不仅是对生活的不满,同时也有逃离的冲动。在这股力量爆发之后,还是要恢复到平静中去,略带忧伤的回到了原点。同时,作者对每个人物的心理把握很准,再加上环境描述的烘托,让读者感觉到不仅仅是在看故事。然而,作者对于各种不同女性的角色,从来不直接去对她们进行评价,而是通过她们与传统观念之间的变化来让读者思考生与死、情与爱、幸福与不幸等永远说不完的话题。   四、对于人物的描写更注重意识中情景的交错
  对于小说中人物的刻画,作者并没有给予过多的叙述,而是将重点放到了对她们意识中的情景进行交错。因此,小说中的主人公自己也分不清到底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想象的和虚幻的。而此时,如果她们自我感觉那是真实的,那就是现实,而实际的情况有时候并非她们判断的那样。而读者在阅读文中这些现实与想象时,就必须重视作者对于细节的描写,如果稍有疏忽,就可能会分不清哪一部分是人物的想象,哪一部分是现实,这样就得回去重新阅读之前的内容。如果仔细阅读过《逃离》这部小说,可以发现,作者在进行情景转变时,总会有些语言上的交代。小说围绕着女主人公朱丽叶进行。朱丽叶跟母亲之间的关系比较冷淡,源于二人对生命认识的不同,虽然很多年之后,朱丽叶在母亲生命垂危之际想要宽容母亲,但是,她却难以启齿。然而在这之后,她却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与内疚之中。后来朱丽叶自己也有了女儿,然而她的女儿也选择离开了她,母女之间关系淡薄的如当年朱丽叶和她自己的母亲一样,这其中的戏剧性结果,值得我们深思。
  艾丽丝笔下的女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她们身上都有一种神秘的感觉。她们的逃离,往往没有非常清晰的心里动机,往往是突然发生的。卡列卡逃离了丈夫之后,她才突然意识到,她的丈夫依然在她心里,抹之不去。同时,她想着到达多伦多之后的生活时,她想象不到一个可以代替她丈夫的形象,因此,她重新回到了原点。里诺冰赴约时巧遇丹尼洛的孪生兄弟,但是她却并不知道他是聋哑人,因此,错误的认为他早已经忘记了她,流着泪离开了,当她再次发现真相时,时光已流过了二十年。
  结语
  在艾丽丝的小说中,细节的描写对于理解小说内容非常的重要,因此,我们在阅读时,需要认真地研读每一个文字,或许那些文字带有多重的含义。例如小说的标题“逃离”,对于小说中的主人公而言,或是坐火车逃离,或是坐汽车逃离,或是让自己沉浸在幻觉之中,对她们来说,也算是逃离。但是,不论她们如何逃离,最后,都回到了原点。艾丽丝·门罗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功,跟她能够细致地写出这一切有很大的关系。她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技巧,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刻画得非常真实,而她们的故事令人难忘,同时也引人思考。艾丽丝在这一方面跟契诃夫有几分相似,她非常善于发现人们生活中绝望的缘由。在生活中,每个人或许都有想过要逃离,因为生活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美好,总有那么一些时刻会让你难以应对,但是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坚持自己,因为有些东西即使一时逃离了,它还是会回来。
  参考文献
  [1]戴锦华.涉渡之舟: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5).
  [2](加)艾丽丝·门罗著,李文俊译.逃离[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9).
  [3](加)艾丽丝·门罗著,李文俊译.逃离[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咸阳师范学院科研项目“文体学分析在EFL语篇学习中的实践性探讨”(项目编号:11XSYK318)】

解读艾丽丝·门罗《逃离》中的女性主义叙事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