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主人公哈克被描述为一个不谙世事、涉世未深、未曾受过一点名利污染,天性纯真、热爱自由的少年,在他身上所经历的一切正是作者对混沌世界的一种现实描述。作者将这种来自哈克天性中的善良、无私与成人世界中的各种虚伪、狡诈、残忍的人性相互映照,借此来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批判。
关键词:马克·吐温 《哈克贝利·费恩》 人性思考
引言
作为美国现实主义的代表,马克·吐温的作品多包涵对现实世界的讽刺与批判,在揭露人性的虚伪与狰狞的同时,极力表达对人性的深度思考。
马克·吐温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通过一个来自农村的14岁少年的视角与内心表达,向读者传递出作者对现实世界的真实看法。马克·吐温笔下的哈克是个内心纯洁、不懂世故名利、天真烂漫、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与期待的少年。他一面深恶痛绝成人世界的消极教化,而另一方面则表现出与成人交往过程中的融合。马克·吐温试图将这种纯天然的、未经污染的少年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通过少年哈克与现实人物表现的明显区分,来达到鲜明的对比,从而产生强烈的批判效果。马克·吐温的作品虽为批判,但实质上是对世人的一种警醒。马克·吐温通过艺术的形式,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崇高精神追求的向往,以此来激励人们对民主、自由、平等生活的追求。
一、人性的平等友爱对罪恶的奴隶制
小说中,马克·吐温鲜明地刻画了资本主义扩张过程中各种恶劣行径,其中最为世人痛恨的莫过于惨无人道的黑人奴隶制。年少的哈克无法忍受现实成人世界对内心的各种摧残,在书中他伪装死亡借机逃走,途中路遇逃脱成功的黑奴吉姆。由于相同的背景与遭遇,两人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正如书中的描述一样,年少的哈克在逃脱后似乎感觉到了新生,与吉姆无忧无虑地生活。他们一起在水中嬉戏、一起在沙滩上斜躺着;无论白天还是黑夜,他们聊天、唱歌、一起哭一起笑。相对于自诩为贵族人却做着丑恶不堪行径的白人来说,马克·吐温笔下的黑奴吉姆则是一个极为善良、无私、有着对家庭深厚感情的男子。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哈克与吉姆才一见如故,两个人很快便成为朋友。哈克曾两次下定决心告发吉姆,但是吉姆本身的纯洁善良击败了哈克内心中的魔鬼。哈克从此发现自己真正的良心,来自于对现实世界不公正、不公平制度的反抗,来自对自由民主的追求。他曾经说过:“放弃做男子汉的胆量”,“干坏事是我的本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哈克已经摆脱了阶级压迫的樊篱。这种提倡自由与博爱的观念,正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后期所主张的,而马克·吐温也正如一个先知者,提前告诉世界,未来应该如此进行下去。马克·吐温站在世界的高度描述了未来资本主义的理想王国。
二、人性之真善美对世俗名利观
马克·吐温笔下哈克的人生,正如其书名一样,他的流浪经历是生活上的一场历险,更是对认知上的一种历险。世俗世界的成熟性认知在不断挑战着年少的、认知上不成熟的哈克。哈克曾误闯葛伦裘德上校的住宅,幸运的是受到其家人的款待和收留。葛伦裘德上校作为一个白种人,并且身居高位,这样的形象自然在哈克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崇高印象。但是在得知其和谢柏逊家族的世仇斗争后,顿时感觉一切美好的东西只是幻想,在同一个人身上的两种巨大的人品反差让哈克觉得恶心。哈克也有说谎的时候,然而哈克的谎言多出于保护他人的目的,正如他说谎保护黑奴吉姆,免其被抓一样。这样的谎言是出于善良,更何况是出于一个未成年的14岁少年之口。
如果说两大家族的斗争是针对名誉,那么“国王”和“公爵”则为彻底贪财敛财之人。哈克在偶然的情况下救了声称自己是“国王”和“公爵”的两个人,而两个人的真实身份却落魄不堪。为了掩盖自己的窘迫之处,两人不仅谎称自己的身份,同时借机在小镇上继续招摇行骗,博取小镇居民的同情心。典型的场景是他们冒充死去的彼得弟弟骗取遗产,并且故意假装嚎啕大哭,这一切在哈克看来简直是可笑之极,两人的卑劣行为让哈克无法忍受,他毅然向彼得的侄女揭穿了此事。正是因为哈克有着一颗纯真朴实的心,才容易看透两人行骗的伎俩。
哈克曾善良地救助了两人,却不识两人的真面孔。哈克的内心是善良的,他有着一颗能够敏锐发现真善美的眼睛,有着纯洁到如白雪一样的心灵。面对邪恶,他积极地斗争。然而,成人世界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了他的承受程度,他不能明白一件简单的事情为什么做得如此的复杂,并且这复杂中掺杂着虚伪、诓骗等种种伎俩。
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虚伪空虚的现实生活
哈克与吉姆的相处也许是马克·吐温在这部小说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部分,马克·吐温极力向世人描述一种理想的世界,这样的世界是哈克心中的王国,也是马克·吐温心目中的天堂。哈克与吉姆在外的流浪生活虽然惊险,但不失浪漫、惬意。他们一同穿越暴风雨的大海,在迷茫的雾海中搜寻彼此,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哭泣,一起在沙滩上嬉笑怒骂,一起品尝着释放自由的感觉。我国古代陶潜陶渊明曾在《桃花源记》中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世外桃源的景象,这样的世界不正是两位主人公所享受的生活吗?与世无争,悠闲自在,释放原本属于自然地天性。这样的生活从容而又淡定。或许在哈克的父亲的眼中,亦或是生活在小镇上每天重复着机械式的生活的人们所不能理解的。相比成人世界中的各种虚伪诈骗,勾心斗角,以及强盗横行、利益熏心,这样的生活让哈克觉得安心与踏实。马克·吐温尝试着将这种理想的生活方式传递给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期盼他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人生体验。
四、民主自由生活的向往对死亡之借口
细读作品,读者隐约地感受到哈克内心实质上对死亡有着强烈的诉求。小说中哈克在多种场合提到死亡。诸如他将自己的房子说成“像死了一样的寂静”,还有在当他听到猫头鹰的叫声后,就认为“它嗡嗡地叫,因为有人要死了”,更为严重的情节还出现在当华绅小姐以“坏地方”企图吓唬哈克的时候,哈克说道“我真希望自己在那里”并且“我真希望自己已经死了”。文中的哈克不仅将其他人或者物描述成如死人一样的寂静,同时也在另一方面将自己也描述成如同死人一样。
其中哈克与吉姆的逃离场景显得颇为重要。在两个人成功逃脱的时候,哈克说道:“看门的守卫像死人一样睡着。”在迷茫的大雾中,两人因无法识别道路而分离,此时的哈克说道:“像死人一样不知道哪里去了。”同时在得知“国王”与“公爵”将吉姆拐卖之后,哈克在独自寻找吉姆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说道:“这里静得好像所有的人都死了似的。”诸如此类的话语在文中被提到了很多次,不再赘述。
如此多的相似场景不禁让人联想到哈克这样的话语并非巧合,并非对于所处环境的即兴感情抒发。哈克的人生经历是其内心世界与真实世界的交流,成人世界对其内心造成了巨大地侵蚀,而哈克的内心在反抗外部庸俗、腐朽价值观的同时,慢慢与外部世界的理念相融合,两个世界的相互碰撞也必定产生激烈的火花。哈克在与成人世界的交往过程中,逐步体会到外部世界的邪恶、腐朽,“拜金主义”、“杀人强盗”等诸多恶劣行径,都直逼其内心对现实世界的另一种扭曲的看法。幼小的哈克无法用一种合理的话语与文字去解释他所面临的一切,他所处的真实世界是不完美的,各种各样的不堪画面映入眼帘,这样的世界直冲哈克心灵底线,因此,当哈克无法找到一个实体去解脱自己的时候,他想到的最多的一个词汇便是“死亡”。哈克对死亡的追求似乎令人感觉到毛骨悚然,让读者误以为主人公哈克存在精神问题。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
天真善良的哈克也有说谎的时候,然而马克·吐温为哈克编辑的谎言大部分为善意的谎言。哈克的谎言经常与死亡联系在一起,这样的谎言从本质上显示出哈克不被世俗所污染的心灵之美。同时每次的死亡经历都能极大地激发哈克对自我认知的思考,都令其愈发地感受到“依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新生”。由此,哈克关于死亡的认识可以让我们对其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当他面临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的问题时,他选择死亡,死亡意味着新生,新的轮回与涅槃。马克·吐温在这一点上的描绘虽隐晦但直逼读者内心深处。死亡意识是对现实不理想社会的背弃,对未来新生的追求。
结语
哈克的人生历险,是哈克人生认知上的一段成长经历。透过主人公的认知,读者知晓了现实世界的虚伪与腐朽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在其发展轨道上的诸多社会问题,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马克·吐温对人性哲理思考的严谨态度。
参考文献
[1](美)马克·吐温,张友松译.哈克菲恩历险记[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
[2]胡芳.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基于人性”的批判特质[J].经济研究导刊,2010(36).
[3]蒋丽娜.文明社会中的小叛逆者——读马克·吐温的《哈克菲恩历险记》[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
[4]翠微.从现实主义到自然主义的宿命论——马克吐温创作刍议[J].北方论丛,1996(1).
[5]笪玉霞,白淑华.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艺术特色[J].济南大学学报,1999,9(1).
[6]贾俊民.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典范——试论《哈克菲恩历险记》[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0,20(4).
[7]赵沛林.马克·吐温的原始意象创造[J].社会科学战线,19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