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在思政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和育人功能,主要表现在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格。本文主要对语文的内涵的特点进行阐述和总结,分析了语文在教育工作中的定位,并提出有效发挥语文中的思政教育功能的几个措施,以期为教师的教育工作的完善提供参考和意见。
关键词:语文 思政教育 育人
引言
语文是一门基础课程,它具有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和思想性,在各个阶段的教育体系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语文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通过知识的掌握充实和浸润自己的人文精神,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和人文素养,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对于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新课改的形式下,语文通过文言文的兴起实现了文化的复兴,在教学中以其特有的鲜明特点和深刻内涵而受到学生的广泛喜爱。语文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可供借鉴的重要资源,并且通过对其导向功能、育人功能的有效运用,能够促进思政教育的创新和进步。
一、语文的特点和内涵分析
现阶段我国正在全面实行素质教育,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语文这门基础课程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优势,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文是一个有效的教学工具,具有实用性的特点。语文主要教授语言和文字的学科,它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工具,是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对其他学科具有支撑作用,同时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是人们进行交流思想的主要工具,另外,语文还能有效地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进行创造性的开发,这对于帮助学生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以及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2)语文具有潜移默化的引导性。语文课程是通过感官的、形象的、直觉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它更注重对学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影响和感化,因此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能够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下按照语文课程中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指导[1]。(3)语文具有人文性的特征,语文是一门语言的学科,它包含了古今中外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对社会中的真、假、善、恶、美、丑等进行辨别,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情操和集体主义精神,进而实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的目的。另外,语文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在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全过程中实施语文基础课程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语文在教育工作中的正确定位和把握
现阶段,我国语文教育工作中存在着较多的漏洞和问题,其中最主要的一点表现在对语文没有明确和正确的定位。虽然很多学校都将语文列为学生的必修基础性课程,但是在实际的课程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仍然不重视语文的教育,对其定位也有所偏差,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汉语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空前膨胀,汉语与英语的应用持平将指日可待;第二,我国语文的教育工作面临着边缘化的问题,与其他的课程相比,语文经常被安置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地位,往往被学生和教师误解成为一门不重要的基础性课程,这也主要是由于许多学校的管理层对语文教学的不重视和教育价值的错误评估和判定引起的;第三,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单纯的将语文作为教学的基础工具,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培养,而忽略了语文的其他多种功能,比如思想教育功能和人文素质培养功能等。要想充分发挥语文在教学中的功能性作用,就要对这种错误的认识进行改正,充分重视语文的教育工作,提高其在教育中的地位,在教学工作中,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写作能力和语文鉴赏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发挥语文的其他教育功能,对学生的人格和思想进行塑造,陶冶他们的情操,这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优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2]。
三、如何发挥语文中的思政教育功能的措施分析
(一)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语文教育和思政教育具有共同性,其主要目的都是在于对学生思想、情感和精神方面的塑造和培养,因此,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对于推动语文的建设和思政教育的发展以及实现思政教育的高效化和语文教育的多元化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师是教育工作的开拓者和实施者,因此应该对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进行深入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尤其要注意对语文进行准确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对语文教学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进行确定和处理,另外,教师还要积极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制定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目标,加快教育改革的进程,从而使语文教育中的思政教育功能充分发挥。
(二)通过语文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语文是动态的观念之流,在发展中形成了一个历时性、集合性和相对稳定性为一体的动态平衡系统,它包含了许多珍贵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等,这些都是人民性和民主性的优秀传承。发挥语文中思政教育功能对于奠定我国民族精神的根基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英雄人物的事迹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情怀对先辈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行传递和弘扬,激励学生向前辈学习,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都以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为目的,增强服务人民、为祖国做贡献的精神。
(三)通过语文教育帮助学生塑造理想的人格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精神状态、政治面貌以及道德素质水平对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外来文化对我国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冲击,给我国市场经济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在学生群体中,许多学生由于人格和精神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缺乏强有力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因此就导致他们在思维方式、思想情感、集体意识、民族精神还有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逐渐开始趋向于多元化和复杂化,这主要表现在人格操守的脆弱、精神世界的贫乏以及人文素养的低浅等方面[3]。语文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是民族精神的根源,同时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综合沉淀,通过对语文中历史、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的学习,传递爱国因子,能够帮助学生塑造历史责任感和自豪感,这对于促进我国的发展,和塑造学生理想人格,提高人文素养,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发挥语文中的思政教育功能是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根基提出的的必然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宣扬,不仅要重视智慧的传承,同时还要重视道德的教育,强调学生向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方向发展,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和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通过语文教育拓展思政教育的途径,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
语文是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综合体现,它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途径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应用价值。在语文的教学中主要是倡导以德感化、以情动之的教育方法,提倡推人及己、修己安人的教育方式,这能够改变传统思政教育中主客体逆反的关系,在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尊重主体功能的发挥。要想发挥语文中的思政教育功能,丰富语文中思政教育内容和途径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语文教育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厚德载物,贵和持中”的中和教育帮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的精髓进行理解,进而树立和谐发展的观念;也可以通过汲取“天人合一”的人文追求,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另外,还可以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学生学习做人处事原则,并形成尊师重道,尊老爱幼等优良品格,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义利”教育,使学生形成宽容的心胸,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4]。
结语
总地来说,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它也是我国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必备课程,其教学工作具有极强的基础性和人文性。语文从内容上广泛地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间具有较大差异的思想、情感、道德以及价值观人文精神等。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和人格塑造的重要阶段,教师应对其进行正确地引导和支持。将语文与思政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学校有限的课程教育来说是一种能够有效节约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有利途径,具有创新意义和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宋海婷.对大学语文教学理念的思考[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01):73-74.
[2]徐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105-106.
[3]武月锋.传统文化现代意义开掘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0):78-79.
[4]宫淑芝.发挥大学语文优势进行思想教育[J].文学教育(中),2010(08):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