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字》是霍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同时也是美国首部象征主义文学作品。由于深受神秘哲学、超验主义等的影响,又生长在社会结构巨变与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的历史时期,霍桑心理处于极度矛盾与困惑中。《红字》在对否定语言的运用上充分体现了霍桑的矛盾心理。通过否定语言艺术解读《红字》,揭示了霍桑矛盾心理与使用否定语言间的关系。
关键词:《红字》 否定语言艺术 矛盾心理
引言
《红字》是霍桑第一部长篇小说,同时也是美国首部象征主义作品,极具浪漫主义色彩,于1850年发表,并受到文学界广泛关注。而且在文学界中,企图对《红字》的美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或者文化学含义进行揭示的论文非常多,其研究主要涉及人物性格、宗教思想、主题的矛盾性与模糊性、女权问题思索以及象征手法的使用等,而最引起文学界兴趣的,则是霍桑在《红字》中否定语言艺术的运用。
依照传统语法,肯定与双重否定是等同的。然而,现代语法书中并未提及否定特有的文体功能。将双重否定广泛应用于《红字》中是由霍桑心理的矛盾性所决定。也就是说,否定语言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霍桑矛盾心理。此研究不仅对读者从更深层角度理解《红字》的主题含义,同时对否定语言艺术的探索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关小说《红字》的简介
小说《红字》将处于殖民地时期的美洲作为大背景,主要描写了丈夫失踪后,一个女子海斯特与牧师丁梅斯代尔之间的爱情故事。海斯特通过帮人做针线来维持生计,生活非常清贫,而海斯特还有一个冷漠、畸形、年老而且对她漠不关心的丈夫,以此为海斯特与牧师爱情故事的发生做铺垫。在丁梅斯代尔和海斯特的恋情中,霍桑时而会对这种自然而真实的感情投注赞扬的目光,时而奉劝海斯特用赎罪的方式去拯救自己的灵魂。霍桑通过善恶视角对世界做周密观察。对他而言,人之初,性本恶,一定要倾其一生对心灵进行忏悔与净化。霍桑将一切社会矛盾与问题都归为人的恶念,也就是加尔文所说的原罪。在《红字》中,充分体现了霍桑的矛盾心理,而且在对待当时女性艺术家的态度上,作者具有非常狭隘的代表清教思想的男性中心主义意识。而从文体学视角而言,其中一个特点就是否定语言艺术的大量使用。
二、有关否定语言艺术的概述
否定语言艺术在小说、电影甚至在日常交流中都有着增强交流冲突美以及美化语言等语用功能。否定语言艺术巧妙地运用于语言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话语的感染力与表现力,以此达到非常好的表达效果。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可谓语言学代表,维特根斯坦的主要哲学研究方向就是语言。他在对语言问题进行探讨时,存在一个基础性原则:只要是语言,就一定会存在否定语句,否定语言属于语言特殊现象。而“没有”是英语中最为普遍的否定形式。通常情况下,否定语言的一般规则为介于零与所修饰词之间,“不”就是说“少于”此为“无标记”否定用法。然而,在作为语言技巧对否定语言进行运用时,也可理解为“多于”的意思。而双重否定则表示一个句子中同时出现两个否定词。根据逻辑学理论,两个否定和一个肯定具有等同性,而且在功能运用上,双重否定也与一个肯定相等同。但是相比于肯定句,双重否定在语气的表达上更肯定、更强烈,或者说更委婉、更间接。
三、《红字》中的否定语言艺术的赏析
(一)霍桑创作思想的形成
霍桑是19世纪美国著名心理分析小说家与浪漫主义作家。他出生在美国一个逐渐衰败的贵族家庭。霍桑家乡萨勒姆镇有着激烈的派别斗争气氛,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对霍桑后来的创作造成影响。受法国空想主义影响,霍桑曾实施过空想计划,以失败告终。他极度不满于美国社会的伪善与道德的沦丧,却仅将希望寄托在自我完善道德与改进社会道德问题上。霍桑多数小说都是以新英格兰为题材,而且在小说中,充分体现了霍桑的矛盾性格与复杂思想,而且霍桑受加尔文教影响比较深,他忠于原罪,同时深知加尔文教的虚伪、专横与疯狂,认为社会根源性问题就是“恶”。在描写人物心理与内心冲突手法上,霍桑通常极具特色,通过对象征手法的运用,充分挖掘事物本质意义。
(二)解读《红字》中否定语言的运用
在《红字》中,读者可以发现作者大量使用了否定语言艺术。在413个包含“not”的句子中,就存在35个双重否定句;在198个否定句中,就存在8个双重否定句;在47个包含“否定”的句子中,就存在4个双重否定句;在30个包含“否定”的句子中,就存在3个否定句。依照句子具体构成类型,具体将《红字》中的否定语言进行四个类型的划分。
固定否定语言形式。像:不少于,不是少,不等等。
没有/不+表示否定的短语或者词组,像,不少于,不多于,并非完全没有等等。
没有/不+表示否定前缀词组,像,不是不可抗拒的,不那么不容置疑的,并非不可能,没有不利。
否定词共同组成的固定短语,像,不…….除非,没有……不会等等。
尽管这些形式相差各异,然而,却具有一致的文体功能。在《红字》中使用否定语言,最为明显的就是不+形容词+否定前缀的使用。其中一种观点就是“不+否定前缀+形容词”的否定语言形式,另一种是“否定前缀+副词”的否定语言形式。也就是说,霍桑通过一个否定语言形式来对两种心声进行反映。从一定程度而言,这两种心声互相矛盾。所以,这就要对霍桑矛盾心理进行考虑,霍桑受清教熏陶比较严重,所以其自身为矛盾混合体,霍桑矛盾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思想与文学创作,霍桑无法准确地对自己立场进行定位,无法诠释自己的根本思想主张。在这种情况下,他只能通过双重否定,以此表达自己的思维主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读者对《红字》的思考空间,给读者更宽广的领域去品味与咀嚼《红字》的真谛。比如,《红字》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市民接踵而至去看被送入示众台的海斯特,人们感觉到,穿戴和衬裙从不进公众方面,他们没有这么多精致,或楔入他们的不是不坚固的人。其中“精致”有真实的、实质的之意,在《红字》中,被引申作世俗。在公众眼里,海斯特是肮脏的、堕落的。在《红字》中,霍桑通过“没有不世俗”这种双重否定的运用,主要是对两种观点进行反映,其中一种观点是清教自认为的圣洁与高尚,即“与世俗相违背”;另一种是作者本身对清教的评价,即“纯洁”,若对精致进行直接性运用,由此就很难反映出隐藏在作者情感之下的矛盾心理。在选择语言方面主要取决于霍桑的矛盾心理,也可以说,在语言选择上,能够真实反映出霍桑矛盾心理。
结语
通过解读《红字》中的否定语言艺术,我们能够发现使用双重否定在很大程度上与作者的矛盾心理存在很大关系,这样能够帮助读者深入理解《红字》,同时霍桑矛盾心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否定语言艺术的使用产生影响。其次,分析否定语言在小说中的应用有利于我们深刻解读《红字》主题,在创作《红字》过程中,霍桑个人矛盾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对其作品中人物的刻画、情节的构思以及主题的揭示造成影响。最后,通过分析否定语言艺术,我们意识到否定语言在文学作品中所产生的作用,有助于传统语法在阐释双重否定的前提下,对双重否定的语用功能与文体功能进行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曹亚军.一部拒绝清教救赎教义的社会悲剧——积薪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霍桑.红字[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3]萨克凡·伯克维奇.惯于赞同:美国象征建构的转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