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语第五册《感受儒家文化》中为反驳反儒学的观点,列举了这么一则材料:
198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开会,则发表了一个破天荒的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来,必须回溯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这个说法,10多年来我们多次在报刊、书籍、演讲中看到或听到,如一位著名专家在清华大学的演讲曾引用(《在清华听讲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山东大学马瑞芳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我读经典》中也引用了,武汉市教育研究院曾把它作为高三学生调考语文试卷作文题的命题材料。然而,这则材料是否真实?且不说“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语意不明,单说一说诺贝尔奖获得者真的说过这句话吗?那些令人敬佩的“诺贝尔们”有几位真正拜读过《论语》的?实在令人心生疑惑。
10年前,著名学者李慎之先生以严谨的态度专门作了核实。原来李老对此说早有所闻,但总有些怀疑,于是在美国访问时,他就此事询问哈佛大学以宏扬儒学为己任的杜维明教授,答复是:“没有听说过。”李老又请燕京学社的林同奇教授去图书馆查找到了1988年1月19日至24日《纽约时报》的连续报道,结果“是有这么一个会议,由当时的法国总统密特朗召集的,参加者共有诺贝尔奖得主75人,会期4天,从1月18日到21日。议题也确实是‘二十一世纪的挑战和希望’,但是会议并无什么最后宣言,只是有些人表示本来以为是被密特朗拉来为他竞选总统造声势的,但是几天讨论下来觉得还是有些意思云云。从报道看,会上根本没有提到孔子,甚至连中国也没有人提起”。之后,严谨的林教授还找到当年法国出版的《世界报》相关报道,并把复印件寄给北京的李老。李老不谙法文,专程去北京大学请陈乐民教授阅看,结果仍然是孔子未曾在巴黎现身。(见《读书》杂志1997年第1期李慎之《诺贝尔与孔夫子》)作为跟踪报道过那个会议的《人民日报》记者马为民读了李老的文章后,请人转告李老:“我可以负责任地说那是讹传。”后来马为民著《我可以作证》一文,证明巴黎会议确实“根本没有提到孔子”,并补充说:“这一点,我可以作证;至于说20世纪的‘诺贝尔们’把2500年前的孔子哄抬到人类下个世纪精神导师的地位,那就纯属凭空演义了。”(见1997年第7期《读书》)
孔子思想的精华在当今世界仍然有相当的影响力,它确实具有跨越时代和国界的价值,套用韩愈的两句诗“《论语》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完全用不着拿几个外国人来替孔子撑腰。但是,10多年了,辨伪者自辨伪,传讹者仍传讹,几成“谎言千遍成真理”之态势。作为发行量大、教育功能强、影响深远的教科书授学生以伪知识,会助长以讹传讹、谬种流传的学风,后果严重,建议教材编写者再版时删改。
(作者单位:汝城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