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8年第11期 ID: 376447

[ 吴振华 文选 ]   

初语课堂有效讨论要“四化”

◇ 吴振华

  语文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以下情况:教师事先作精心准备,可有心栽花花不开,讨论时死气沉沉,鸦雀无声。为赶进度,教师只能唱独角戏,对牛弹琴,草草收场。笔者认为有效讨论要体现“四化”,即具体化、情境化、生活化、情感化,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感到心里有话想说,有问题想弄懂,从而掀起讨论的高潮,提高课堂效率。
  
  一、具体化
  
  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讨论话题宜具体一点,要有实例支撑,不宜太抽象、太笼统,否则学生势必会兴致不高,感到无话可说,出现冷场现象,即使说了往往也是言不由衷,敷衍了事。如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道理,讨论时如果仅仅囿于文本的话,感受肯定不深。文中虽然列举了舜、傅说、胶鬲等六人的事例,但这些人都是历史人物,离现实生活很远,学生可能比较漠然。若要求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列举具体事例来认识这个真理,无疑似在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一石,激起阵阵涟漪,能有效打开学生的话匣子,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学生说:我的邻居原来家境富裕,可父母忙于经营,疏于教育,儿子整天上网、赌钱,吃喝玩乐,游手好闲,现在已债务累累,这真印证了“死于安乐”啊!有学生说:动物园里的动物由于饭食无忧,逐渐失去了捕食能力,一旦放归大自然,便会饿死。兽犹如此,人亦如此。有学生说:穷则思变,我们村的××人穷志不穷,艰苦创业,迎难而上,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企业家。课堂讨论的具体化超越了文本,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道理,学以致用,内化为自己的智慧。
  
  二、情境化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讨论内容切忌枯燥、乏味,要努力创设一种情境,动之以情,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沉浸其中,愿说、乐说,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提高讨论的有效性。丰子恺的《给我的孩子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孩子们率真、自然与热情,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强大的世俗让他们变得“沉默”、“含蓄”与“深刻”。在讨论如何认识“世俗强大,概莫能外”时,笔者创设了以下情境:细细考虑一下,从初一到初三,自己在处事方式上有哪些悄悄的变化?这一下子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甲说:初一时班上哪个同学违纪了,我会主动告诉老师,可现在我不大愿意这样做了,还是明哲保身,少管闲事好。乙说:初一时我会积极发言,有时情不自禁地说:我来!我来!当老师叫别人回答时自己垂头丧气,可现在我再也不举手了,最好老师别叫我。丙说:初一时做错了事情,我会老老实实承认错误,可现在我总是搪塞,百般抵赖,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认错。同学间常常要相互包庇,出卖同学的事我不做。学生置身于以上情境中,敞开心扉,兴致盎然,犹如春风化雨,取得了良好的讨论效果。
  
  三、生活化
  
  面对饱含浓厚人生气息的作品,学生往往在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了创造性的解读之后,才会产生独特的想法。有效讨论要注意挖掘作品与学生原有经验的结合点,激活原有经验,唤醒生活体验,让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形成体现学生智慧的原创性理解。《台阶》中的父亲勤劳朴实、忠厚善良,他用辛劳的汗水维持家庭生计,而他的生活追求并不高,只希望自己家的台阶能高一些,为此他耗费了全部的力量。在九级的高台阶筑好之后,他都感到失落。在讨论分析这个人物形象时,我引导学生想想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父亲”这样的人物形象?“我的邻居张大伯节衣缩食,朴实厚道,起早摸黑给人家做泥匠小工,为的是让低矮潮湿的瓦房变成宽敞明亮的楼房。当楼房落成后,他却老了,背也驼了。”“我外公是世界上最勤劳、最节省的人。我舅舅从小残疾。为了让舅舅娶到媳妇,他每天要骑几十里路程的车去收购东西,风雨无阻,每天中饭是自带的冷饭加萝卜干。舅舅结婚那天,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由于紧密联系生活,“父亲”形象更加丰满,学生加深了对文中“父亲”的理解,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四、情感化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讨论必须要体现情感化,即要拉近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跟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跟作者产生某些相通的感受,以使灵魂得到浸润,体验得到唤醒,感情得到升华。萧红的《呼兰河传》中写了童年的“我”与祖父在蜂蝶飞舞的后园的一段生活,那是一片自由的天地,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就连鸟儿虫子都自由自在地生活。在讨论分析这篇文章的情感色彩时,我引导学生打开记忆的大门,回忆一下童年时代有没有类似的乐园、乐土。一位学生动情地说:“读了《呼兰河传》,我不禁想到了我家前面的那片美丽田野,这是我儿童时代的乐园。每当油菜花开的时候,我和几个小伙伴在里面捉迷藏、抓蜜蜂,弄得满身都是金灿灿的菜花。有时挎着小篮子,在田埂上喜摘鲜嫩可口的马兰头。一到夏天,在小沟里翻黄蟮、捕泥鳅,常常是满载而归。陶醉其中,其乐无穷。”同学们绘声绘色地描绘了自己金色的乐园,笑声不断,高潮迭起,激起了情感上的阵阵涟漪。他们自然而然地深切体会到了萧红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感情:充满对童年生活的眷恋。
  具体化、情境化、生活化、情感化是有效讨论的重要原则,实际操作中它们往往融会在一起。语文教师若真正以生为本,努力达到以上“四化”,课堂讨论就会迸射出智慧的火花,成为教学的亮丽风景线。
  
  (作者单位:吴江市南麻中学)

初语课堂有效讨论要“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