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师生间是否有共鸣,是一节语文课成败的关键。常听见一些教师上完课后说:“我的课本来设计得很好,可学生不配合,像木头一样没反应,讲到精彩的地方,他们也是一脸的漠然,气氛沉闷得令人窒息。”这就是课堂上师生间没有共鸣的表现。碰到这种情况,很多教师只会怪学生,没有从根本上去找原因。
共鸣是在双方、多方间产生的,它的产生要有基础,要有共鸣点。俗话说得好“一个巴掌拍不响”,虽然教师的巴掌举起来了,但却没有“拍”到学生的巴掌上,只能是“孤掌难鸣”了。难鸣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掌”的大小不同,即思想程度、知识程度不同
作为教师,他的思想、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比学生广、深,而人的思维总是从自我角度出发,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备课时教学设计的问题没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显得过难,因此就无法引起学生共鸣。也就是说,教师的“巴掌”太大,而学生的“巴掌”又太小,一落下去,只能是捂住学生的巴掌,当然也就悄无声息。
二、因年龄、个性、经验等差异,师生间的兴趣点不同
兴趣是共鸣的催生剂,在讲到某些问题时,教师的关注点、兴趣点是问题背后的本质,而学生关注的则是表象的有趣性。如笔者教学《种一片太阳花》时,学生感兴趣的是对太阳花开花过程的描述,而教师关注的是太阳花经久不衰的原因以及它的象征意义。可见,师生间“击掌”点不同,无法碰撞,也就无声音了。
基于上述原因,教师在“举掌”时,应考虑:
一、量量学生的“掌”有多大,找准“击掌”点
毋庸置疑,课堂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前提是:尊重学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具体说来,课堂教学的每一步安排,每一种教法的选择,都应以学生的能力为出发点,而不是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预知学生的掌有多大,找准击掌点,这是备课的关键环节。设计问题时应采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始终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贴近他们的知识和生活,问题的提出要建立在学生能够理解的基础上。如上《小抄写员》一课,教师可以设计下面几个问题来与学生产生共鸣:
1.叙利奥的父亲对叙利奥怀着怎样的感情,持一种什么态度?
2.叙利奥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决定瞒着父亲抄写签条的?
3.当父亲从责备到动怒再到灰心失望时,叙利奥又分别是怎样想的?
4.叙利奥深夜抄写签条被父亲发现时,为什么父子俩都说“原谅我”?
二、以感情、生活为“击掌”点
感情是桥梁。在他人情感表现或造成他人情感变化的情境刺激下,所引起的情感或情绪上相同或相似的反应倾向是情绪共鸣。巴金说:“我写《家》的时候,仿佛跟一些人在一同受苦,一同在魔爪下面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苦。”刘勰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在课堂上我们经常讲悲他人之所悲,哀他人之所哀,乐他人之所乐,这些都属于情感共鸣的心理现象。情感共鸣必须借助想象进行角色置换,易地、易人而处才能发生,它一般是在看到或想象他人的感情变化后引起的。在有些情况下,引起或形成他人情感变化的情境或处境,则有更大的唤起作用,情感产生会更强烈。但是我们有的教师上课无任何表情,更没有任何感情的流露,却要求学生达到情感的共鸣,这岂不是叫学生“举掌”,而自己却袖手旁观吗?教师应尽可能地带着微笑走上讲台,以情感带动学生学习。另外,生活是源泉,生活中熟知的东西容易触发人们的情感,研究表明,生活经历相似、思想一致的个体间容易发生情感共鸣。语文课如果内容与学生生活有关,他们较为熟知或似曾相识,就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语文教学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把教学放到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体验,这样就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掌”也就“拍”得响了。笔者在教授《走一步,再走一步》时,结合学生体育课长跑考试时的感受,把作者要点明的人生经验与学生长跑时的切身体验联系起来,学生上课的兴趣浓厚,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三、锤炼心志,丰富常识,用自身的活力、灵气浸润课堂,加大击掌的力度
中学阶段,学生受年龄、学识、阅历等限制,对教材内容的解读往往不够深入和全面,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启发引导学生走进教材,与文中的人、事、物,景、情、理直接会面、交流;同时促使学生跳出教材,站在更高的视点上去审视教材,正确把握它的思想内涵、行文脉络。这就需要教师修心志、养底气、蓄灵气。特级教师于漪的语文课之所以充满活力和灵气,洋溢着不凡的个性魅力,正是因为她心中始终装着学生,执着地追求着教书育人的大目标,几十年来坚持广泛阅读,探究文化宝藏,独立钻研教材,达到了“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一拿到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构思的来龙去脉,往往一看就清楚”的境界。也正是因为她把自己作为一块煤,投入炉火,燃烧得通红,率先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她的课才有巨大的感染力,使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如沐春雨,如坐春风。学生想着、说着、笑着、写着,完全忘记了现实的自己。试想,没有教师的灵气和活力,没有学生的共鸣,哪有课堂教学的魅力与魔力!教师只有自觉地不断加强和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并磨砺自己的教学艺术,才能加大击掌的力度。
四、允许有差距的、不同步的共鸣存在
既然“巴掌”有大有小,“击掌”点不能完全重合,那么共鸣声就会有大有小,这是自然之理。作为教师,应明确学生的共鸣达到多大程度即可,不要按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学生,在你看来“掌声”是小了些,但对学生而言,已是大声或者已是最大声了。其实当有些教师在埋怨师生间没有共鸣、学生没有呼应时,一些学生已经感受到了教师的情感,只是由于师生之间毕竟有着知识、阅历等差距,所以感受没有教师那么深而已,但不能说师生之间没有共鸣。当然,还要允许有不同步的共鸣,因共鸣的产生需要诸多因素,学生的共鸣与教师的期望之间,必定存在滞后性。产生共鸣的时间有长有短,短的可以分记,长的甚至几年,因此教师不必强求学生在课堂上立即对所提问题产生共鸣。所以,语文教师要重视共鸣,更要理解共鸣。
(作者单位:绍兴县柯岩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