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8年第11期 ID: 376500

  

拙议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插图

◇ 裴建兵

  洪宗礼主编的苏教版语文教科书被列为国家优秀教材,一直享有较高的声誉,也获得了一些教育专家和一线老师的好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它在插图方面较为粗糙。现就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2006年6月第4版)中的插图进行简要评议。
  
  一、糟糕的国画
  
  国画,是我国的国粹。优美的国画作品讲究神似,含蓄简约、生动传神且意蕴深厚。余秋雨先生称其线条是东方的精神缆索。而课文中的国画,除《惠崇〈春江晚景〉》(配原诗)尚可外,其余五幅《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插图)、《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插图)、《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插图)、《无言独上西楼》(《相见欢》插图)、《醉翁亭》(《醉翁亭记》插图)都不尽如人意。
  1.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表现的是《桃花源记》里“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段的情景。可在这幅画里原本矮小的桃树却成了粗壮婆娑的古树,或单或双,也不大成林;鲜美的芳草根本见不到,或许是因为远景的缘故;落英(飘落的花瓣)也无法让人感受到;更要命的是,靠近大山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依文章的内容,这里应是人迹罕至,因为:①身临桃花林,“渔人甚异之”原因就在此;②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就是不远处山的那一边,如果有人家,早就被发现了。
  2.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画的是一位“美女”在芦苇丛中洗头发,属近景。依诗意,境界当朦胧深邃,芦苇一大片,莽莽苍苍,而不是图中画的那样稀疏。如果是优美的作品,那么这位可望而不可即的、飘忽不定的女子应是一个模糊而又窈窕娇美的身影。诗意的含蓄,韵味就在这里,画也应当如此。可惜,画中的所谓美女,太具像了,而且丑得让人无法忍受。再说,这位女子绝不可能在洗头,而应该或许是在劳动,或许在行路。
  3.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画的是一位“美女”回头顾盼,似有“回头一笑百媚生”之态。然而给人的感受是东施效颦,毫无美感可言。依诗意,这个美好的女子应在采荇菜,而不是图中的行走;生性温顺的、美丽的鸠鸟根本不是那个猥琐的样子,大家上百度一查就知道。
  4. 《无言独上西楼》画的是一位老者悠闲地独坐一亭内,亭四周树木高大,丝缕微云,一弯新月。除了云月勾勒得生动外,其他就无可取之处了。画中老者自然就是李煜,然而从课本的注释中不难发现,李煜死时才40岁,不可能是画中垂暮老人的形象。同时依诗意,“无言独上西楼”可见李后主孤独地、步履沉重地慢慢走上西楼,在楼上或徘徊,或凭栏,心事无限,愁思绵绵。这种诗意,高明的画家是应该不难进行表现的。
  5. 《醉翁亭》画的是琅琊山的醉翁亭,亭后有高山,旁边有弯弯的小溪流过。如果学生一读,就会发现其中谬误百出:文中是“有亭翼然”,画中的无翼的陋亭,造型极丑;文中有“临于泉上”,画中是“座于溪边”;文中有句“泻出于两峰之间”,可见水势落差之大,可是画中却没有展现。
  按理说,入选教材的优秀的绘画作品应当能再现文章所描写的事物、情景,促使学生理解词句和文章中心,同时能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可惜上述五幅国画,作者表现力有限,加之没有仔细阅读诗文,创作不严谨,非但不能给学生美感,还给学生误导。这样的作品放在教材中又有什么意义呢?
  
  二、错误的简笔
  
  简笔画一般都简明生动,简单的线条勾勒可生动再现诗文的情景,如《多收了三五斗》《在烈日和暴雨下》《百合花》的插图。但是本册书中几幅简笔画,出现了不少错误:
  1. 《月黑雁飞高》再现的是汉将追击匈奴单于的情景。单看画,你一定会以为是黄昏。其实应是黑夜,“月黑”和“单于夜遁逃”中的“夜”可体现出。另外,“雁飞高”据考证是栖息的大雁受惊而向高处逃窜,而非黑夜时在天空高处飞行。
  2.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与朱元思书》中的一幅简笔插图。画面是十分平缓的江水,一叶扁舟浮于其上;附近有丘陵和村庄,远处有隐约的高山。依文意,“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可见江水很急,落差必定很大。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语句,可见此处景物应类似于三峡之貌,绝不是画中所现。
  
  三、不当的图片
  
   教材引入的几幅图片中,很不错的如《鼎湖山听泉》《飞红滴翠记黄山》《桂林山水》与课文内容很贴近,激发了学生的联想、想象,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效地进行了迁移延伸。然而,也有几幅图片不够恰当,如《白鹭》《绿》的彩图。
  1. 《白鹭》的彩图,内容是几只嘎嘎叫欲飞的白鹭,这和原文极不符。文中赞美的是那种娴静的、独立的白鹭:“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它孤独地站在小树的绝顶。”这种图片,不但不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会给课文的理解造成障碍。也许编者本意是想让学生了解白鹭的样子,但是语文的插图要考虑与文章的配合,毕竟语文不是生物,学生要感知的是形象,而不是性状。
  2. 《绿》的彩图,内容是一片碧绿的山岭,绿得很纯;岭下有几洼积水,也是碧绿碧绿的。众所周知,朱自清先生的《绿》写的梅雨潭,它是仙岩的一个瀑布潭,周边还有梅雨亭。很显然,彩图不是仙岩之景。其实文章描绘的仙岩景观,应当容易得到。弄一个不相干的图片凑数,不但毫无意义,而且有干扰。
  教材,特别是中小学的教材,必须精益求精。有些错误,给学生的影响是终生的,特别是农村的孩子。所以,一定要细致细致再细致,严谨严谨再严谨。最后笔者还恳请专家们能再度深入研究课本,合理配置插图,对于意思显豁的内容,没有必要配;对于学生不易理解的部分、要重点理解的部分、文意关键的部分可再添置一些。
  
  (作者单位:和县功桥镇张郝学校)

拙议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