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语文试卷看,无论是文学鉴赏题,还是现代文阅读题和选用、仿用、变换句式题,“比喻”修辞是考查频率最高的一种辞格。那么如何正确理解、运用比喻呢?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浅淡管见。
“比喻”的定义明确了构成比喻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本体和喻体是性质不同或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二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存有相似点。为了更好地操作运用这两个条件,我设计了如下习题:
在下列各句中,指出所有修辞手法相同的句子:
A. 说巧也巧,我们正好走进一座柏树林,阴森森的,亮的天又变黑了,好像黄昏提前到人间,不但汗下去,还觉得身子发冷,无怪乎人们把这里叫做柏洞。
B. 它(神女峰)仿佛在招呼上游的客人说:“你看,这就是巫峡了。”
C. 这些想法好像一根根燃烧着的绳抽打着母亲的心。
D. 她突然瞥见路中央盘着一条蛇,蛇头昂起,张着大口,她顿时感到两脚好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A句是把柏树林外的天色和其内的天色作比较,属于同类事物比较,不符合构成比喻的条件;B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显然与比喻大相径庭;而C、D两项都符合构成比喻的两个基本条件,是该题的答案。这样,我们就把对术语的理解转移到运用上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
事实上,仅掌握构成比喻的两个基本条件并不能解决所有句中的比喻修辞的运用问题。所以,我们还应该充分考虑到下面三个注意点:
1. 喻体要具体、浅显、易懂,又要创新。浅显不一定不新颖,创新不一定难懂,要既能化未知为已知、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冗长为简洁,又不人云亦云、落入俗套。
①她跳水的时候,姿态那样美,好像敦煌壁画上的飞天一样。
②月的纯净、柔软、平和,如一张睡着的美人的脸。
例①句中的喻体“飞天”是“佛教壁画或石刻中的空中飞舞的神”,纯属人们的想象,并非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把“姿态”比作“飞天”,不能使不懂的人理解,是个失败的比喻。而例②用恬静、白皙的睡美人的脸来比喻皎洁的明月,具体而形象,简明而奇妙。
2. 感情色彩要协调。选用什么事物打比方往往表现出作者的爱憎感情,思想感情搞错了,那比喻也就失当了。
③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了霜。
④别看我们的村长身架瘦得像枯死的丝瓜藤似的,但力气却很大。
例③用“驴粪蛋上下了霜”比喻涂上了官粉的三仙姑的脸,两者都是丑陋的,令人多么的厌恶。例④本来是想对村长加以赞美,然而却用了“枯死的丝瓜藤”作喻,感情就不对头了。
3. 本体和喻体两部分之间的修饰、限制成分要完全照应,使其两者衔接、紧凑、自然。
⑤天边偶尔飘浮着淡淡的白云,有如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⑥天边偶尔飘浮着淡淡的白云,像从仙境倏然飘来的片片银色的羽毛。
例⑤中用“白莲”比作“白云”是可以的,但用“盛开的白莲”比作“淡淡的白云”就显得不照应,不恰当了。而例⑥中用“片片银色的羽毛”比作“淡淡的白云”显得贴切、自然,而且“倏然”与“偶尔”前后呼应,使得本体和喻体两部分衔接紧凑、自然。
可见,我们只有在理解、运用上充分把握住构成比喻的两个基本条件和三个注意点,才能解决“比喻”修辞运用中遇到的问题,才能用“实”用“活”“比喻”修辞。
(作者单位:泗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