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六月荔枝丹》是高中阶段为数很少的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它既有一般说明文的特点,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目前,学生在说明文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障碍有以下几个方面:就说明顺序而言,问题不在于采用了何种顺序,而在于为何要采用这种顺序;就说明方法而言,不在于采取了哪种方法,而在于这种方法的说明效果;就说明语言而言,在于科学术语和限制性词语的选用标准;就写作技巧而言,在于怎样根据写作目的和读者对象的不同来变换写作方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说明文教学落到实处呢?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说明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某种概念的判定或指认上,而应该着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运用比较法教学,可以拓宽教学思路,丰富教学内容,实现上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通过多项比较,找出不同点,归纳相同处,从而挖掘出内涵,从本质上掌握这种文体的特点。
比较点一:在比较中体会本文标题的语言风格
1.以陈辉《荔枝》诗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该诗如下:
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大官。乌府日长霜暑静,几株斜覆石栏杆。
2.比较:本文为何不以《荔枝》为题,而以古诗名句为题?
明确:揭示产地、季节、色彩,具有诗情画意,能很好地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与全文广征博引的风格一致,体现出科学小品的特点。
比较点二:填写下列表格(表格见文末),在比较中体会本文说明顺序的选择依据。
明确:比较的最终目的是找出选用这种说明顺序的原因,即根据事物的特点和人们的认知规律来确定说明顺序。
比较点三:在比较中分析“引用”的作用
1.《景泰蓝的制作》第4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南州六月荔枝丹》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
明确:说明方法是由文章内容、写作目的和读者对象决定的。《景泰蓝的制作》第4段谈“掐丝”,这是景泰蓝制作过程中最复杂的工序之一,因而采用了4种说明方法(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这些方法互相补充,互相配合,达到了完整、具体而详实地说明事物的目的。《南州六月荔枝丹》主要采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这也是由本文的内容和文体特点决定的。引用故事、史料、诗文来说明,可以充实文章内容,使文章生动活泼,具有文学韵味,也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
比较点四:比较下面每组两个语句在表达意思上有什么不同,体会说明文对语言要求的严格性。
第一组: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推测语气)/将来是完全可能的事(肯定语气)
第二组:现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种(较客观)/共有十三种(太绝对)
第三组:盛产荔枝的地区(范围小)/能产荔枝的地区(范围大)
明确:说明文的语言不同于记叙文和议论文,它特别要求准确和简明。(这里主要说说“准确”)准确就是恰如其分地说明事物的面貌、状态、性质、特点、变化、规律等等,不夸大,不缩小,不走样,不遗漏,上面三组句子就是很好的例证。另外,科学术语的选用要以读者能够理解为准。如《景泰蓝的制作》一文中使用的“延展性”、“膨胀率”、“机械力”等术语,读者通过上下文一般能明白其含义。
比较点五:在比较中体会,由于写作目的、读者对象不同,导致写法上的不同。
1.《辞海》中“荔枝”条目的写法特点是什么?
荔枝:无患子科。常绿乔木,高可达20米。偶数羽状复叶,小叶长椭圆形或披针形,全缘,革质,侧脉不明显。……圆锥花序,花小,无花瓣,呈绿白或淡黄色,有芳香,果实心脏形或圆形;果皮具多数鳞斑状突起,呈鲜红、紫红、青绿或青白色。果肉(假种皮)新鲜时半透明凝脂状,多汁,味甘美,有芳香。
2.《南州六月荔枝丹》的写法特点是什么?
明确:前者文字平实,多用科学术语;后者是科学小品,兼用文艺性笔调。两者的不同是由写作目的、读者对象的不同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