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8年第11期 ID: 376492

[ 朱再铭 文选 ]   

《小石潭记》的“情变”与“景变”

◇ 朱再铭

  一、情变
  《小石潭记》第4节,描写了小石潭四周幽静空寂的景色和气氛,“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置身如此环境,作者有一种“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感觉。为什么?写这篇游记之前,柳宗元曾参加王叔文的革新集团,因变法失败被贬职,流放永州,时间长达10年。可以想见,作为一个有志气有抱负的官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国为民有所作为是他的理想。而现实呢?在永州他只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司马,有话不能说,有事不能做。在这种处境中,自然会产生郁闷忧伤之情。而在封建社会,有文化素养的士大夫,最好的解脱办法,就是寄情山水,游中取乐,以乐忘忧。但这又是短暂的,甚至只是片刻的感觉。只要处境不变,地位不变,忧伤郁闷就如影随形,挥之不去。坐潭上,四顾幽清,又勾起了他沉积心底的忧伤,感到神凄骨寒。所以,我们要向学生强调,虽然在前文中有水声之乐,游鱼之乐,但最终还是忧。忧是全文的主调、基调。
  
  二、景变
  同一个景,对于不同处境的人,观感是不同的。唐代王维边塞诗《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清代王国维点评是“千古壮观”。茫茫大漠,徐徐直升的烽烟,西下黄河的圆日,在壮怀激烈的守边将士眼里,是奇特壮丽的景象。而在“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游子眼里,也许就是一种荒凉之景,一种孤独之景。小石潭四周的幽寂环境,在“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仕途辉煌的人眼里,也许是一种原生态的美景,是一种幽静美。面对那些点缀其间的奇花异草,他也许会兴致勃勃去赞美,去欣赏,去品味。他也许会情绪激动,诗兴大发。但在被贬职、被流放、被遗弃的柳宗元眼里,却是一种空寂凄清之景。课文1~3节,柳宗元心情被水声、游鱼激活,是快乐的;对眼里所见小石潭的景致,感觉也是美好的。茂密的竹林,如鸣珮环的水声,清澈的潭水,造型别致的潭石,青色的树,翠绿的蔓,活泼的游鱼,曲折的溪流,犬牙交错的潭岸,一切都融入了作者快乐的情绪。但游毕小憩,平静下来,忧伤又漫上心头。再观四周,虽然竹树环合,但“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可见,同一小石潭,前后之景不同,是作者心情变化所致,并不矛盾。
  (作者单位:江阴华西实验学校)

《小石潭记》的“情变”与“景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