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然而,现实的教学情况却让人不能满意。在作文教学中,一方面,教师投入了巨大的时间与精力,但是收效甚微,甚至不仅没有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反而使学生原有的写作能力出现了滑坡的现象;另一方面,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只是为了完成作文而作文,为了考试而作文,把作文看作是不得不做的一项作业,写出的习作往往出于应付,缺乏真情实感,大话、假话、空话、套话越来越多。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如何改变目前作文教学的窘状、真正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这一问题显得越来越紧迫了。
新课标要求“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陈述自己的看法”, “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培育科学理性精神”,“重视对写作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要重视真情实感的表达”。这里不仅对学生的作文提出了具体要求,而且给教师指明了作文教学的基本思路——走近学生。因此,教师必须首先从貌似顶端、高高在上的应试评判体系中走下来,从过去束缚手脚、沉闷死板的作文课中跳出来,主动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精彩的创作空间,让学生尽情挥洒。循着这一教学思路,我结合具体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四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
一、把阅读的课堂变成写作的课堂
叶圣陶说:“学生为什么要练习作文,对于这个问题,老师必须有正确的认识。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并不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因此,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根据课堂上的阅读内容,随时选择适当的题目,让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元的练笔。如教学《我有一个梦想》时,根据学生的兴趣,我以“我也有一个梦想”为题插入了一个练笔的环节,将本来安排的其他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学生的情绪顿时高涨,有的学生梦想西安天蓝草青,街道干净整洁;有的学生梦想自己能创办一所没有制度管理,只有道德陶冶的学校;还有的学生梦想自己能在2016年奥运会上获得百米金牌,和获得2004年雅典奥运会金牌的飞人刘翔一起合影……我想再没有什么是比学生的兴趣更好的老师了。学生只有确实有了写作的需要,写作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才能真正投入进去,并写出“真”的文章。另外,还可以根据阅读内容的片断进行练笔。如学习《故都的秋》时,学生对课文结尾处的“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的比喻方式颇感新鲜,我并没有急于去解释这种比喻的优劣高下,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与日常生活的体验,尝试使用这种让人感觉新鲜的比喻方式来写写自己身边的人。过了不久,学生们就迫不及待地展示了自己的“作品”,写父母的、写师生的、写自己和同学的、写偶像和伟人的、写男人和女人的,甚至还有写外星人和地球人的,真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虽然有些学生的比喻运用得不够恰当,但我认为形式上的技巧是为更好地表达内容而服务的,单纯技巧运用的问题可以通过练习加以改善,而内容上的苍白无力则是无法通过加强技巧来弥补的。学生首先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写出有意义的内容来是最重要的,即使写出的东西比较粗糙也比那些不疼不痒、毫无感觉的文章更有价值。
二、把生活的场景变成写作的情景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观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放在听官的跟前”。这恰恰说明直观教学的重要性,直观的教学反映在作文教学中就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同时可以很好地避免虚假作文的出现。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把生活的场景变成写作的情景。例如在学习景物描写的过程中,我首先讲解了有关景物描写的方法,接着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到室外仔细观察校园内的梧桐树,然后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景物描写片断。我希望把学生置身于他们每天生活学习的场景中,通过观察与体会,获得丰富、直观、真实的写作材料,然后转换为自己的一种写作情景,从而忠实地写出具有个性化的文字。学生都很激动,转眼间教室里空无一人。大约15分钟左右,学生回到教室,安安静静地开始写自己观察的梧桐。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体会与情感相互渗透,不但可以真实、细腻地写出自己眼中的梧桐,更可以写出每个人心中的梧桐。如有一些学生体察到在秋风中摇曳的梧桐叶所特有的倔强,仿佛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的手,苦苦地挣扎在命运的十字路口;还有学生把枯黄、单调的树干想象成一位钢筋铁骨的战士,虽然秋风已经将自己的身体撕扯得千疮百孔,但仍然泰然自若、屹立不倒。学生身临其境,丰富了个人感受与体验,从而克服了命题作文千人一面的弊端。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写作的素材就在自己身边。
三、把课外阅读变成写作的积累
缺少必要的课外阅读是学生写作感到困难的又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除了鼓励学生多读勤读外,教师的引导也是必不可少的。具体来说,首先,要确定课外阅读的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一般每个学期课外阅读经典文章10篇左右,介绍相关作家10个左右。其次,利用校本课程开设一些文学欣赏课,介绍文学的流派和特征,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从而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再次,在课堂教学中有意渗透,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介绍他的《在浆声灯影中的秦淮河》,同时引出了俞平伯的同题散文进行欣赏,拓宽学生的视野。最后,师生、同学之间相互推荐,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不但相互传递读书信息,而且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使读书成为每个学生的自觉行为,从而为写作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
四、把作文批阅变成习作交流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这就说明一次成功的作文教学,不能止于学生习作的完成,而应该特别强调习作完成后的反复修改和评阅过程。对学生习作的评阅方式不应拘泥于单一的教师批改形式,而应该引入学生的参与,将评改的过程变为再创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写作完成后,仍有机会进行灵活随意的自我创作展示。学生是作文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效果要通过学生的习作体现出来,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作文在很大程度上又是“自然成长”的结果,教师的作用较为有限。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不能顺势引导,让这种“自然成长”更充分一点呢?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独立、客观地去修改自己的作文,从理性的高度审视自己的表达,既不隐恶,也不高估。同时,鼓励学生拿出自己修改的文章与其他同学相互交流、相互展示,从简单的喜欢与否、感觉如何到文章的选材、结构、语言等多个层次进行个性评价,从中吸收他人的长处,反思自己的问题,逐步地不断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将单一的作文批阅方式转变为学生习作的交流活动,把只有教师才能进入的作文批阅空间变成每个学生都能自由表演的舞台,让学生成为表演的主角,教师则坐在台下成为众多观众的一员。这样,学生的写作价值就更能体现出来,学生的个性也才有真正展示的空间了。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教师的单边行为,无论是讲、练、改、评都要始终把“走近学生”作为核心,完全解放学生的口、手、心,使学生从多个层面充分展示自己,还原他们充满阳光和自信的微笑。
(作者单位:陕西师大文学院)